分享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  第三十三卷

 新用户4541Ay47 2022-06-02 发布于上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戎政典

 第三十三卷目录

 兵制部汇考十九
  元二〈世祖至元二十则 成宗元贞二则 大德十一则 武宗至大四则 仁宗皇庆二则 延祐七则 英宗至治三则 泰定帝泰定四则 致和一则 文宗天历二则 至顺二则 顺帝元统一则 至正九则〉

戎政典第三十三卷

兵制部汇考十九

元二

世祖至元十一年,遣军戍鸭池及建都以伐宋签军十万,又移军戍合答城并益都及以枢密院言覈蒙古军籍。
《元史·世祖本纪》:十一年春正月乙酉,以金州招讨使钦察率襄阳生熟券军千人戍鸭池。庚寅,初立军官以功升散官格。免诸路军杂赋。以忙古带等新旧军一万一千五百人戍建都。立建都宁远都护府。丁酉,敕荆湖行院以军三万、水弩炮手五千隶淮西行院。丙午,阿里海牙言:荆襄自古用武之地,汉水上流已为我有,顺流长驱,宋必可平。阿朮言:臣略地江淮,备见宋兵弱于往昔,今不取之,时不能再。帝趣召史天泽同议,天泽对曰:此国大事,可命重臣一人如安童、伯颜,都督诸军,则四海混同,可计日而待。臣老矣,如副将者,犹足为之。帝曰:伯颜可以任我此事矣。阿木、阿里海牙因言:我师南征,必分为三,旧军不足,非益兵十万不可。诏中书省签军十万人。三月庚寅,移碉门兵戍合答城。夏四月乙亥,命也速带儿将千人,同撒吉思所部五州丁壮戍益都。五月丙戌,汪惟正以所部军逃亡,乞于民站户选补,从之。乙未,枢密院臣言:旧制,蒙古军每十人月食粮者,惟拔都二人。今遣怯薛丹合丹覈其数,多籍二千六百七十人。敕杖合丹,斥无入宿卫,谪往西川效死军中,馀定罪有差。辛丑,敕随路所签新军,其户丝银均配于民者,除之。六月癸丑,敕合答选部下蒙古军五千人,与汉军分戍沿江堡隘,为使传往来之卫。丙辰,免上都、隆兴两路签军。丙寅,敕有司阅覈延安新军,贫无力者免之。
《兵志》:十一年正月,初立军官以功升散官格。五

月,便宜总帅府言:本路军经今四十年閒,或死或逃,无丁不能起补,见在军少,乞选择堪与不堪丁力,放罢贫乏无丁者,于民站内别选充役。从之。诏延安府、沙井、静州等处种田白达达户,选其可充军者,佥起出征。六月,颍州屯田总管李珣言:近为佥军事,乞依徐、邳州屯田例,每三丁内,一丁防城,二丁纳粮,可佥丁壮七百馀人,并元拨保甲丁壮,令珣通领,镇守颍州,代见屯纳合监战军马别用。从之。 又按《志》:十一年正月,以忙古带等新旧军一万一千人戍建都。调襄阳府生券军六百人、熟券军四百人,由京兆府镇戍鸭池,命金州招讨使钦察部领之。十二月,调西川王安抚、杨总帅军与火尼赤相合,与丑汉、黄兀剌同镇守合答之城。
至元十二年,签河西军及平阳等路达鲁花赤弟男为军,又籍河南旧签军为兵与云南军并隶行省,罢招讨司所收乾讨卤人籍为正军。
《元史·世祖本纪》:十二年五月,遣肃州达鲁花赤阿沙签河西军。六月戊申,签平阳、西京、延安等路达鲁花赤弟男为军。辛亥,敕淮东元帅府发兵,及鄂州戍兵与李璮旧部曲,并前河南已签军万人后免为民者,复籍为兵,并付行中书省。七月,签云南落落、蒲纳烘等处军万人,隶行中书省。 按《兵志》:十二年三月,遣官往辽东,佥拣蒙古达鲁花赤、千户、百户等官子弟出军。诏随处所置襄阳生券军之为农者,或自愿充军,具数以闻。五月,正阳万户刘复亨言:新下江南三十馀城,俱守以兵,及江北、淮南、润、扬等处未降,军力分散,调度不给,以致镇巢军、滁州两处复叛。乞佥河西等户为军,并力剿除,庶无后患。有旨,命肃州达鲁花赤,并遣使同往验各色户计物力富强者佥起之。六月,佥平阳、西京、延安等路达鲁花赤弟男为军。莱州酒税官王贞等上言:国家讨平残宋,吊伐为事,何尝以贿利为心。彼不绍事业小人,贪图货利,作乾讨卤名目,侵掠彼地,所得人口,悉皆货卖,以充酒食之费,胜则无益朝廷,败则实为辱国。其招讨司所收乾讨卤人,可悉罢之,第其高下,籍为正军,命各万户管领征进,一则得其实用,二则正王师吊伐之名,实为便益。从之。 又按《志》:十二年二月,诏以东川新得城寨,逼近夔府,恐南兵来侵,发巩昌路补签军三千人戍之。三月,海州丁安抚等来降,选五州丁壮四千人,守海州、东海。 又按《志》: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上尊号、受册,告祭天地宗庙,调左、右、中三卫军五千人为跸街清路军。至元十三年,括猎户、鹰户为兵,放新附三卫老弱者还家,又选生券军充侍卫军。
《元史·世祖本纪》:十三年夏四月己卯,以侍卫亲军征戍岁久,放令还家,期六月,各归其军。五月己酉,括猎户、鹰坊户为兵。六月甲子朔,敕新附三卫兵之老弱者,放还其家。己巳,命征东元帅府选襄阳生券军五百,充侍卫军。 按《兵志》:十三年十月,命别速䚟、忽别列八都儿二人为都元帅,领蒙古军二千人、河西军一千人,守斡端城。
至元十四年,括上都、隆兴、北京、西京四路猎户为兵,选蒙古、汉军相参宿卫。
《元史·世祖本纪》:十四年春正月甲辰,命阿朮选锐军万人赴阙。己未,括上都、隆兴、北京、西京四路猎户二千为兵。五月乙卯,选蒙古、汉军相参宿卫。 按《兵志》:十四年正月,诏:上都、隆兴、西京、北京四路编民捕猎等户,佥选丁壮军二千人,防守上都。中书省议:从各路荅配,二十五户内取军一名,选善骑射者充,官给行资中统钞一锭,仍自备鞍马衣装器仗,编立牌甲,差官部领,前来赴役。十二月,枢密院臣言:收附亡宋州城,新附请粮官军,并通事马军人等,军官不肯存恤,多逃散者,乞招诱之。命左丞陈岩等,分拣堪当军役者,收系充军,依旧例月支钱粮。其生券不堪当军者,官给牛具粮食,屯田种养。 又按《志》:十四年五月,以蒙古军与汉军相参,备都城内外及万寿山宿卫,仍以也速不花领围宿事。
至元十五年,定军官承袭之制。签云南诸色人充军。申严无籍军掳掠及佣奴代军之禁,又选江南锐军为侍卫亲军,并军士免商户馀丁,其元帅府招讨以下官,俱再当正军一名,诏拣诸路军士力乏绝者为民,遣各路兵戍隆兴府及庐州川蜀,又定军民异属之制,及蒙古屯戍之地。
《元史·世祖本纪》:十五年夏五月,敕:主兵官若已擢授,其旧职宜别授有功者,勿复以子孙承袭。申严无籍军掳掠及佣奴代军之禁。选江南锐军为侍卫亲军。秋七月,复上都守成军二千人为民。九月壬午朔,敕以总管张子良所签军二千二百人为侍卫军,俾张亨、陈瑾领之。诏分拣诸路所括军,验事力乏绝者为民,其恃权豪避役者复为兵。所遣分拣官及本府州县官,能核正无枉者,升爵一级。又减至元九年所括三万军半以为民,其商户馀丁军并除之。 按《兵志》:十五年正月,定军官承袭之制。凡军官之有功者升其秩,元受之职,令他有功者居之,不得令子侄复代。阵亡者始得承袭,病死者降一等。总把、百户老病死,不在承袭之例。凡将校临阵中伤、还营病创者,亦令与阵亡之人一体承袭。禁长军之官不恤士卒,及士卒亡命避役,侵扰初附百姓者,俱有罪。云南行省言:云南旧屯驻蒙古军甚少,遂取渐长成丁怯困都等军,以备出征。云南阔远,多未降之地,必须用兵,已佥爨、僰人一万为军,续取新降落落、和泥等人,亦令充军。然其人与中原不同,若赴别地出征,必致逃匿,宜令就各所居一方未降处用之。九月,并军士。初,至元九年佥军三万,止择精锐年壮者,不复问其赀产,且无贴户之助,岁久多贫乏不堪。枢密院臣奏,宜纵为民,遂并为一万五千。诸军户投充诸侯王怯怜口、人匠,或托为别户以避其役者,复令为军,有良匠则别而出之。枢密臣又言:至元八年,于各路军之为富商大贾者一百四十三户,各增一军,号馀丁军。今东平等路诸奥鲁总管府言,往往人死产乏,不能充二军,乞免馀丁充役者。制可。十二月,枢密院官议:诸军官在军籍者,除百户、总把权准军役,其元帅、招讨、万户、总管、千户或首领官,俱合再当正军一名。 又按《志》:十五年三月,分扬州行省兵于隆兴府。初,置行省,分兵诸路调遣,江西省军为最少,至是以南广地阔,阻山溪之险,命铁木儿不花领兵一万人赴之,合元帅塔出军,以备战守。四月,诏以伯颜、阿朮所调河南新佥军三千人,还守庐州。六月,命荆湖北道宣慰使塔海调遣夔府诸军士。七月,诏以塔海征夔军之还戍者,及扬州、江西舟师,悉付水军万户张荣实将之,守禦江中。八月,命江南诸路戍卒,散归各所属万户屯戍。初,渡江所得城池,发各万户部曲士卒以戍之,久而亡命死伤者众,续至者多不著行伍,至是纵还各营,以备屯戍。安西王相府言:川蜀既平,城邑山砦洞穴凡八十三所,其渠州礼义城等处凡三十三所,宜以兵镇守,馀悉撤去。从之。九月,诏发东京、北京军四百人,往戍应昌府,其应昌旧戍士卒,悉令散归。十一月,定军民异属之制,及蒙古军屯戍之地。先是,以李璮叛,分军民为二,而异其属,后因平江南,军官始兼民职,遂因之。凡以千户守一郡,则率其麾下从之,百户亦然,不便。至是,令军民各异属,如初制。士卒以万户为率,择可屯之地屯之,诸蒙古军士,散处南北及还各奥鲁者,亦皆收聚。令四万户所领之众屯河北,阿朮二万户屯河南,以备调遣,馀丁定其版籍,编入行伍,俾各有所属,遇征伐则遣之。 又按《志》:十五年五月,总管胡翔请还侍卫军。先是,宿州蕲县等万户府士卒百人,有旨俾充侍卫军,后从佥省严忠范征西川,既而嘉定、重庆、夔府皆下,忠范回军,留西道。翔上言,从之。九月,以总管张子良所匿军二千二百二十二人,充侍卫军士。
至元十六年,罢五翼探马赤重役军,括造炮军匠至京师,又选南军充侍卫者二万人,诏发新附军及蒙古、汉军戍碉门、鱼通、𥟖、雅。定江南上、中、下路各置达鲁花赤,又调江南军戍太原、大名、卫州,蒙古军、河西军戍斡端城。
《元史·世祖本纪》:十六年春正月壬子,罢五翼探马赤重役军。二月,诏湖南行省于戍军还涂,每四五十里立安乐堂,疾者医之,饥者廪之,死者槁葬之,官给其需。三月壬子,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夏四月,诏谕扬州行中书省,选南军精锐者二万人充侍卫军,并发其家赴京师,仍给行费钞万六千锭。六月,诏发新附军五百人、蒙古军百人、汉军四百人戍碉门、鱼通、黎、雅。秋七月,置东宫侍卫军。定江南上、中路置达鲁花赤二员,下路一员。敕发西川蒙古军七千、新附军三千,付皇子安西王。己未,以朵哥麻思地之算木多城为镇西府。敕以蒙古军二千、益都军二千、诸路军一千、新附军五千,合万人,令李庭将之。八月,调江南新附军五千驻太原,五千驻大名,五千驻卫州。九月乙丑,以忽必来、别速台为都元帅,将蒙古军二千人、河西军一千人,戍斡端城。十一月乙卯,罢太原、平阳、西京、延安路新签军还籍。罢招讨使刘万奴所管无籍军愿从大军征讨者。 按《兵志》:十六年正月,罢五翼探马赤重役军。三月,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人,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至京师。五月,淮西道宣慰司官昂吉儿请招谕亡宋通事军,俾属之麾下。初,亡宋多招纳北地蒙古人为通事军,遇之甚厚,每战皆列于前行,愿效死力。及宋亡,无所归。朝议欲编入版籍未暇也,人人疑惧,皆不自安。至是,昂吉儿请招集,列之行伍,以备征戍。从之。九月,诏河西地未佥军之官,及富强户有物力者,佥军六百人。十月,寿州等处招讨使李铁哥,请召募有罪亡命之人充军,其言:使功不如使过。始南宋未平时,蒙古、诸色人等,因得罪皆亡命往依焉,今已平定,尚逃匿林薮。若释其罪而用之,必能效力,无不一当十者矣。十一月,罢太原、平阳、西京、延安路新佥军还籍。 又按《志》:十六年四月,选扬州省新附军二万人,充侍卫亲军,并其妻子,迁赴京师。 又按《志》:十六年二月,命万户孛朮鲁敬,领其麾下旧有士卒守湖州。先是,以唐、邓、均三州士卒二百八十八人属敬麾下,后迁戍江陵府,至是还之。四月,定上都戍卒用本路元籍军士。国制,郡邑镇戍士卒,皆更相易置,故每岁以他郡兵戍上都,军士罢子转输。至是,以上都民充军者四千人,每岁令备镇戍,罢他郡戍兵。六月,碉门、鱼通及黎、雅诸处民户,不奉国法,议以兵戍其地。发新附军五百人、蒙古军一百人、汉军四百人,往镇戍之。七月,以西川蒙古军七千人、新附军三千人,付皇子西安王。命阇里铁木儿以戍杭州军六百九十人赴京师,调两淮招讨小厮蒙古军,及自北方回探马赤军代之。八月,调江南新附军五千驻太原,五千驻大名,五千驻卫州。又发探马赤军一万人,及夔府招讨张万之新附军,俾四川西道宣慰使也罕的斤将之,戍斡端。 又按《志》:至元十六年,分大都南北两城兵马司,各主捕盗之任。南城三十二处,弓手一千四百名;北城一十七处,弓手七百九十五名。按《续纲目》:十二月,元增置宿卫。元宿卫皆领于四怯薛,以太祖功臣博尔忽、博尔朮、木华𥟖、赤老温四族世领怯薛之长。怯薛者,犹言分番宿卫也。年劳既久,即擢为一品,或以才能任使,贵盛虽极,一日归至内庭,则执事如故。其后怯薛增至四千八百卫,而累朝斡耳朵怯薛尤多,国之大费,每靡于此。
至元十七年,诏禁侍卫军供匠役,遣兵戍鱼通、黎、雅及居庸关口,以蒙古侍卫总管为亲军都指挥使司,又迁调江南镇戍军官及以蒙古军更戍潭州,又益八番戍卒。
《元史·世祖本纪》:十七年春正月丁卯,诏毋以侍卫军供工匠役。三月丙午,敕东西两川发蒙古、汉军戍鱼通、黎、雅。夏四月甲午,敕军户贫乏者还民籍。五月辛丑朔,枢密院调兵六百守居庸关南、北口。秋七月辛丑,广东宣慰使帖木儿不花言:诸军官宜一例迁转。江淮郡县,首乱者诛,没其家。官豪隐庇佃民,不供徭役,宜别立籍。各万户军交参重役,宜发还元翼。诏中书省、枢密院、翰林院集议以闻。戊辰,命范文虎等招集避罪附宋蒙古、回回等军。八月乙亥,蒙古侍卫总管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十二月辛未,以高丽中赞金方庆为征日本都元帅,密直司副使朴球、金周鼎为管高丽国征日本军万户,并赐虎符。甲戌,复授征日本军官元佩虎符。 按《兵志》:十七年正月,诏以他令不罕守建都,布吉䚟守长河西之地,无令迁易。三月,同知浙东道宣慰司事张铎言:江南镇戍军官不便,请以时更易置之。国制,既平江南,以兵戍列城,其长军之官,皆世守不易,故多与富民树党,因夺民田宅居室,蠹有司政事,为害滋甚。铎上言,以为皆不迁易之弊,请更其制,限以岁月迁调之。庶使初附之民,得以安业也。五月,命枢密院调兵六百人,守居庸关南、北口。七月,广州镇戍士卒。初以丞相伯颜等麾下合必赤军二千五百人,从元帅张弘范征广王,因留戍焉。岁久皆贫困,多死亡者。至是,命更代之。复以扬州行省四万户蒙古军,更戍潭州。十月,发炮卒千人入甘州,备战守。十二月,八番罗甸宣慰司请增戍卒。先是,以三千人戍八番,后征亦奚不薛,分摘其半。至是师还,宣慰司复请益兵,以备战守,从之。
又按《志》:至元十七年三月,发忙古䚟、抄儿赤所领

河西军士,及阿鲁黑麾下二百人,入备扈从。 又按《志》:十七年七月,诏江淮诸路招集答剌罕军。初平江南,募死士愿从军者,号答剌罕,属之刘万户麾下。南北既混一,复散之,其人皆无所归,率群聚剽掠。至是,命诸路招集之,令万奴部领如故,听范左丞、李拔都二人节制。
至元十八年,增大都巡兵,选侍卫军备扈从,并贫乏军三万户为一万五千,取贴户津贴正军充役。按《元史·世祖本纪》:十八年二月,诏以刑徒减死者付忻都为军。三月己亥,敕黄平隶安西行省,镇远隶潭州行省,各遣兵戍守。夏四月戊子,置蒙古汉人新附军总管。九月甲子,增大都巡兵千人。十二月丁未,议选侍卫军万人练习,以备扈从。 按《兵志》:十八年二月,并贫乏军人三万户为一万五千,取贴户津贴正军充役。四月,置蒙古、汉人、新附军总管。六月,枢密院议:正军贫乏无丁者,令富彊丁多贴户权充正军应役,验正军物力,却令津济贴户,其正军仍为军头如故。或正军实系单丁者,许佣雇练习之人应役,丁多者不得佣雇,军官亦不得以亲从人代之。 又按《志》:十八年正月,命万户张圭率麾下往就潭州,还其祖父所领亳州士卒,并统之。二月,以合必赤军三千戍扬州。十月,高丽王并行省皆言,金州、合浦、固城、全罗州等处,沿海上下,与日本正当冲要,宜设立镇边万户府屯镇,从之。十一月,诏以征东留后军,分镇庆元、上海、澉浦三处上船海口。
至元十九年,定军官袭职之令,分兵戍守江南,又遣扬州射士戍泉州,括江南逃军,以綦公直言黥逃军使从军,令蒙古戍军更番还家,签亦奚不薛军,立沿河巡禁军,及分遣兵戍曲先镇远。
《元史·世祖本纪》:十九年二月壬寅,命军官阵亡者,其子袭职,以疾卒者,授官降一等,具为令。乙巳,改罗罗斯宣慰司隶云南省,徙浙东宣慰司于温州。分军戍守江南,自归州以及江阴至三海口,凡二十八所。四月,遣扬州射士戍泉州。敕以大都巡军隶留守司。庚戌,拘括江南官豪隐匿逃军。五月乙酉,元帅綦公直言:乞黥逃军,仍使从军。乙未,发六盘山屯田军七百七十人,以补刘恩之军。敕宣慰司等官毋役官军。丙申,发射士百人卫丞相,他人不得援例。亡宋军有手号及无手号者,并听为民。癸卯,禁滥保军功。乙巳,招无籍军给衣粮。七月庚午,令蒙古军守江南者更番还家。壬申,发察罕脑儿军千人治晋山道。立马湖路总管府。九月乙丑,签亦奚不薛等处军。十一月壬申,以势家为商贾者阻遏官民船,立沿河巡禁军,犯者没其家。癸酉,分元帅綦公直军戍曲先。十二月,阿里海牙复镇远军,发军千人戍守,以其地与西川行省接,就以隶焉。 按《兵志》:十九年二月,诸侯王阿只吉遣使言:探马赤军凡九处出征,各奥鲁内复征杂泛徭役,不便。诏免之,并诏有司毋重役军户。六月,禁长军之官,毋得占役士卒。散定海答剌罕军还各营,及归戍城邑。十月,佥发渐丁军士。遵旧制,家止一丁者不作数,凡二丁至五丁、六丁之家,止存一人,馀皆充军。 又按《志》:十九年二月,命唐兀䚟于沿江州郡,视便宜置军镇戍,及谕鄂州、扬州、隆兴、泉州等四省,议用兵戍列城。徙浙东宣慰司于温州,分军戍守江南,自归州以及江阴至三海口,凡二十八所。四月,调扬州合必军三千人镇泉州。又潭州行省以临川镇池接占城及未附黎洞,请立总管府,一同镇戍,从之。七月,以隆兴、西京军士代上都戍卒,还西川。先是,上都屯戍士卒,其奥鲁皆在西川,而戍西川者,多隆兴、西京军士,每岁转饷,不胜劳费,至是更之。
至元二十年,定川、广戍军更番例括宋手号军设官统之,益兵戍云南,诏定五卫军更番,又以蒙古汉军戍边,及签河西质子军及丁者充军。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年二月戊子,定两广、四川戍军二三年一更,廪其家属,军官给俸以赡之。辛丑,定军官选格。五月戊午,丞相伯颜、诸王相吾答儿等言:征缅国军宜参用蒙古、新附军。从之。己未,免五卫军征日本,发万人赴上都。纵平滦造船军归耕,拨大都见管军代役。六月戊申,用伯颜等言,所括宋手号军八万三千六百人,立牌甲设官以统之,仍给衣粮。庚申,调军益戍云南。丙寅,立亦奚不薛宣慰司,益兵戍守。冬十月甲午,诏:五卫军,岁以冬十月听十之五还家备资装,正月番上代其半还,四月毕入役。时各卫议先遣七人,而以三人自代,从之。丁酉,忙兀带请增蒙古、汉军戍边,从之。以忽都忽总扬州行省唆都新益军。庚子,许阿速带军以兄弟代役。己酉,签河西质子军年及丁者充军。 按《兵志》:二十年二月,命各处行枢密院造新附军籍册。六月,从丞相伯颜议,所括宋手号军八万三千六百人,立牌甲,设官以统之。十月,定出征军人亡命之罪,为首者斩,馀令减死一等。
又按《志》:二十年八月,留蒙古军千人戍扬州,馀悉

纵还。扬州所有蒙古士卒九千人,行省请以三分为率,留一分镇戍。史塔剌浑曰:蒙古士卒悍勇,孰敢当,留一千人足矣。从之。十月,发乾讨卤军千人,增戍福建行省。先是,福建行省以其地险,常有盗负固为乱,兵少不足战守,请增蒙古、汉军千人。枢密院议以刘万奴所领乾讨卤军益之。
至元二十一年,置潮、赣、吉、抚、建昌戍兵,以高丽军千人屯耽罗,定拟军官格例,增兵戍金齿国,放乾讨卤军还家。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一年三月甲戌,置潮、赣、吉、抚、建昌戍兵。六月庚申,改蒙古都元帅府为蒙古都万户府,炮手元帅府为炮手万户府,炮手都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万户府。七月,塔剌赤言:头辇哥国王出戍高丽,调旺速等所部军四百以往,今头辇哥已回,留军耽罗,去其妻子已久,宜令他军更戍。伯颜等议,以高丽军千人屯耽罗,其留戍四百人纵之还家,从之。八月丁未,定拟军官格例,以河西、回回、畏吾儿等依各官品充万户府达鲁花赤,同蒙古人,女直、契丹同汉人。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长汉地,同汉人。己酉,御史台臣言:无籍之军愿从军杀掠者,初假之以张渡江兵威,今各持弓矢,剽劫平民,若不分隶各翼,恐生他变。诏遣之还家。按《兵志》:二十一年四月,诏潭州蒙古军依扬州例,留一千人,馀悉放还诸奥鲁。十月,增兵镇守金齿国,以其地民户刚狠,旧尝以汉军、新附军三千人戍守,今再调探马赤、蒙古军二千人,令药剌海率赴之。 又按《志》:二十一年八月,江东道佥事马奉训言:刘万奴乾讨卤军,私相纠合,结为徒党,张弓挟矢,或诈称使臣,莫若散之各翼万户、千户、百户、牌甲内管领为便。省院官以闻,有旨,可令问此军:欲从脱欢出征卤掠耶。欲且放散还家耶。回奏:众军皆言,自围襄樊渡江以来,与国效力,愿还家少息。遂从之。籍亡宋手记军。宋时有是军,死则以兄弟若子承代。有旨,依汉军例籍之,毋涅其手。
至元二十二年,诏改江淮、江西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万户府,以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作三十七翼。以应放还五卫军穿河,及福建军编为守城,又给盐军屯田自赡,并严军籍选壮士及有力家充军。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二年二月,诏改江淮、江西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三万户府,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作三十七翼。上万户:宿州、蕲县、真定、沂郯、益都、高邮、沿海,七翼。中万户:枣阳、十字路、邳州、邓州、杭州、怀州、孟州、真州,八翼。下万户,常州、镇江、颍州、庐州、亳州、安庆、江阴水军、益都新军、湖州、淮安、寿春、扬州、泰州、弩手、保甲、处州、上都新军、黄州、安丰、松江、镇江水军、建康,二十二翼。翼设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人,以隶所在行院。以应放还五卫军穿河西务河。旧例,五卫军十人为率,七人三人,分为二番,十月放七人者还,正月复役,正月放三人者还,四月复役,更休息之。九月丙寅,令福建黄华畬军有恒产者为民,无恒产与妻子者编为守城军。庚寅,敕征交阯诸军,除留蒙古军百、汉军四百为镇南王脱欢宿卫,馀悉遣还,别以江淮行枢密院所总蒙古兵戍江西。十一月,御史台臣奏请:昔宋以无室家壮士为盐军,数凡五千,今存者一千一百二十二人,性习凶暴,民患苦之,宜给以衣粮,使屯田自赡。诏议行之。十二月己亥,从枢密院请,严立军籍条例,选壮士及有力家充军。敕枢密院:向以征日本故,遣五卫军还家治装,今悉选壮士,以正月一日到京师。 按《兵志》:二十二年正月,立行枢密院于江南三省,其各处行省见管军马悉以付焉。九月,诏福建黄华畬军,有恒产者放为民,无恒产与妻子者编为守城军。征交阯蒙古军五百人、汉军二千人,除留蒙古军百人、汉军四百人,为镇南王脱欢宿卫,馀悉遣还,别以江淮行枢密院蒙古军戍江西。十月,从月的迷失言,以乾讨卤军七百人,籍名数,立牌甲,命将官之无军者领之。十一月,御史台臣言:昔宋以无室家壮士为盐军,内附之初,有五千人,除征占城运粮死亡者,今存一千一百二十二人。此徒皆性习凶暴,民患苦之,宜给以衣粮,使屯田自赡,庶绝其扰。从之。十二月,从枢密院请,严立军籍条例,选壮士及有力之家充军。旧例,丁力强者充军,弱者出钱,故有正军、贴户之籍。行之既久,而强者弱,弱者强,籍亦如故。其同户异居者,私立年期,以相更代,故有老稚不免从军,而强壮家居者,至是革焉。江浙省募盐徒为军,得四千七百六十六人,选军官麾下无士卒者,相参统之,以备各处镇守。 又按《志》:二十二年二月,诏改江淮、江西元帅招讨司为上、中、下三万户府,蒙古、汉人、新附诸军,相参作三十七翼。上万户:宿州、蕲县、真定、沂郯、益都、高邮、沿海,七翼。中万户:枣阳、十字路、邳州、邓州、杭州、怀州、孟州、真州,八翼。下万户,常州、镇江、颍州、庐州、亳州、安庆、江阴水军、益都新军、湖州、淮安、寿春、扬州、泰州、弩手、保甲、处州、上都新军、黄州、安丰、松江、镇江水军、建康,二十二翼。每翼设达鲁花赤、万户、副万户各一人,以隶所在行院。至元二十三年,敕遣耽罗国戍兵还家,又遣兵戍畏吾境,给捕贼巡军弓箭防盗。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三年五月,敕遣耽罗国戍兵四百人还家。冬十月,遣兵千人戍畏吾境。 按《兵志》:二十三年,省台臣言:捕贼巡马,先令执持闷棍以行,贼众多有弓箭,反致巡军被伤。今议给各路弓箭十副,府州七副,司县五副,各令置备防盗。从之。至元二十四年,以自效军扰民仍籍充军,又分拣贫富定贴户、正军,调诸色军戍平滦,又发诸卫军及蒙古军戍豪、懿州,以汪惟和锐卒选备侍卫。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四年春三月,禁无籍自效军扰民,仍籍充军。六月壬申,发诸卫军万人、蒙古军千人戍豪、懿州。 按《兵志》:二十四年闰二月,枢密院臣言:诸军贴户,有正军已死者,有充工匠者,放为民者,有元系各投下户回付者,似此歇閒一千三百四十户,乞差人分拣贫富,定贴户、正军。制可。 又按《志》:二十四年五月,调各卫诸色军士五百人于平滦,以备镇戍。十月,诏以广东系边徼之地,山险人稀,兼江西、福建贼徒聚集,不时越境作乱,发江西行省忽都铁木儿麾下军五千人,往镇守之。 又按《志》:二十四年十月,总帅汪惟和选麾下锐卒一千人,请择昆弟中一人统之,以备侍卫,从之。
至元二十五年,以月的迷失言置万户府,置虎贲司,复改为武卫司,又增置咸平戍卒。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五年春三月,江淮行省忙兀带言:宜除军官更调法,死事者增散官,病故者降一等。帝曰:父兄虽死事,子弟不胜任者,安可用之。苟贤矣,则病故者亦不可降也。秋七月,同知江西行枢密院事月的迷失上言:近以盗起广东,分江西、江淮、福建三省兵万人令臣将之讨贼。臣愿万人内得蒙古军三百,并臣所籍降户万人,置万户府,以撒木合儿为达鲁花赤,佩虎符。诏许之。冬十月,置虎贲司,复改为武卫司。十一月庚戌,益咸平府戍兵三百。 按《兵志》:二十五年二月,调扬州省军赴鄂州,代镇戍士卒。三月,诏黄州、蕲州、寿昌诸军还隶江淮省。始三处旧置镇守军,以近鄂州省,尝分隶领之,至是军官以为言,遂仍其旧。辽阳行省言,懿州地接贼境,请益兵镇戍,从之。四月,调江淮行省全翼一下万户军,移镇江西省。从皇子脱欢士卒及刘二拔都麾下一万人,皆散归各营。十一月,增军戍咸平府,以察忽、赤儿思合言其地实边徼,请益兵镇守,以备不虞故也。 又按《志》: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十一月,以军守都城外仓。初,都城内仓廒有军守之,城外丰闰、丰实、广贮、通济四仓无守者。至是收粮颇多,丞相桑哥以为言,乃依都城内仓例,每仓发军五人守之。十二月,中书省臣言:枢密院公廨后,有仓贮粮,乞调军五人看守。从之。至元二十六年,立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枢密院请立成都元帅府,诏广东戍兵二年一更,又益兵戍咸平、懿州,及刘德禄镇守八番,更以侍卫军备围宿。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六年春正月辛丑,立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以侍卫军六千、屯田军三千、江南镇守军一千,合兵一万隶焉。二月,枢密院请立成都元帅府,以药剌罕及德禄并为都元帅,分四川军万人隶之,帝从之。夏四月戊午,禁江南民挟弓矢,犯者籍而为兵。五月丙申,诏:季阳、益都、淄莱三万户军久戍广东,疫死者众,其令二年一更。七月丁酉,命辽阳行省益兵戍咸平、懿州。 按《兵志》:二十六年二月,命万户刘德禄以军五千人,镇守八番。 又按《志》: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命大都侍卫军内,复起一万人赴上都,以备围宿。 又按《志》:二十六年八月,枢密院议:诸管军官万户、千户、百户等,或治军有法、镇守无虞、铠仗精完、差役均平、军无逃窜者,许所司荐举以闻,不次擢用。诸军吏之长,非有上司之命,毋擅离职。诸长军者,及蒙古、汉军,毋得妄言边事。
至元二十七年,立全罗州道万户府,发探马赤军戍鄂州,签甘肃民兵以戍其境,又于江淮浙东等处增置万户府,及濒海沿江分兵守要害,遣官阅实安西、凤翔、延安三道军户。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七年二月朔,立全罗州道万户府。江西诸郡盗未平,诏江淮行省分兵一千益之。三月,放寿、颍屯田军千九百五十九户为民,撤江南戍兵代之。五月,江西行省言:吉、赣、湖南、广东、福建以禁弓矢,贼益发,乞依内郡例,许尉兵持弓矢。从之。九月己酉,福建省以管内盗贼蜂起,请益戍兵,命江淮省调万户一军赴之。发蒙古都万户府探马赤军五百戍鄂州。十月己卯,从甘肃行省请,签管内民千三百人为兵,以戍其境。十一月,江淮行省平章不怜吉带言:福建盗贼已平,惟浙东一道,地极边恶,贼所巢穴。复还三万户,以合剌带一军戍沿海明、台,亦怯烈一军戍温、处,札忽带一军戍绍兴、婺。其宁国、徽,初用土兵,后皆与贼通,今以高邮、泰两万户汉军易地而戍。扬州、建康、镇江三城,跨据大江,人民繁会,置七万户府。杭州行省诸司府库所在,置四万户府。水战之法,旧止十所,今择濒海沿江要害二十二所,分兵阅习,伺察诸盗。钱塘控扼海口,旧置战船二十艘,故海贼时出,夺船杀人,今增置战船百艘、海船二十艘,故盗贼不敢发。从之。十二月己卯,命枢密院括江南民閒兵器及将士习武,如戊子岁。甲申,遣兵部侍郎靳荣等阅实安西、凤翔、延安三道军户,元籍四千外,复得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丁,枢密欲以为兵,桑哥不可,帝从之。 按《兵志》:二十七年六月,调各行省军于江西,以备镇戍,俟盗贼平息,而后纵还。九月,以元帅那怀麾下军四百人守文州。调江淮省下万户府军于福建镇戍。十一月,江淮行省言:先是丞相伯颜及元帅阿朮、阿塔海等守行省时,各路置军镇戍,视地之轻重,而为之多寡,厥后忙古䚟代之,悉更其法,易置将吏士卒,殊失其宜。今福建盗贼已平,惟浙东一道,地极边恶,贼所巢穴,请复还三万户以戍守之。合剌带一军戍沿海、明、台,亦怯烈一军戍温、处,札忽带一军戍绍兴、婺州。其宁国、徽州初用土兵,后皆与贼通,今尽迁之江北,更调高邮、泰州两万户汉军戍之。扬州、建康、镇江三城,跨据大江,人民繁会,置七万户府。杭州行省诸司府库所在,置四万户府。水战之法,旧止十所,今择濒海沿江要害二十二所,分兵阅习,伺察诸盗。钱塘控扼海口,旧置战舰二十艘,今增置战舰百艘,海船二十艘。枢密院以闻,悉从之。
至元二十八年,招宋涅手军充兵,以蒙古、汉人、宋人参领之,以蒙古兵四翼隶万户府,籍探马赤户成丁者为兵。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八年秋七月,遣官招集宋时涅手军可充兵者八万三千六百人,以蒙古、汉人、宋人参为万户、千户、百户领之。九月,徙四川行枢密院治成都。以八忽答儿、秃鲁欢、唆不阑、脱儿赤四翼蒙古兵复隶蒙古都万户府。冬十二月,籍探马赤八忽带儿等六万户成丁者为兵。 按《兵志》:二十八年二月,调江淮省探马赤军及汉军二千人,于脱欢太子侧近扬州屯驻。
至元二十九年,置官以统新附洞蛮十八寨,立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又立征行左、右都元帅府,以枢密院奏复籍陕西军之罢为民者,又六卫汉军万户,拨分为三。
《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九年春正月癸丑,八番都元帅刘德禄言:新附洞蛮十五寨,请置官府以统之。二月乙亥,立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颁银印,总军六千人。戊寅,立征行左、右军都元帅府,都元帅四、副都元帅二。上万户府达鲁花赤四、万户皆四、副万户八、镇抚四,各佩虎符。三月壬子,枢密院臣奏:延安、凤翔、京兆三路籍军三千人,桑哥皆罢为民,今复其军籍,屯田六盘。从之。十月己酉,枢密院臣言:六卫内领汉军万户,见存者六千户,拨分为三:力足以备车马者二千五百户,每甲令备马十五匹、牛车二辆;力足以备车者五百户,每甲令备牛车三辆;其三千户,惟习战斗,不他役之。六千户外,则供他役。庶能各勤乃事,而兵亦精锐。诏施行之。 按《兵志》:二十九年,以咸平府、东京所屯新附军五百人,增戍女直地。
至元三十年,留军耕屯杭海,又括宋涅手军。
《元史·世祖本纪》:三十年春正月戊戌,和林汉军四百,留百人,馀令耕屯杭海。五月癸亥,括思、播等处亡宋涅手军。 按《兵志》:三十年正月,诏西征探马赤军八千人,分留一千或二千,馀令放还。皇子奥鲁赤、大王木伯言,切恐军散衅生,宜留四千,还四千,从之。五月,命思播黄平、镇远拘刷亡宋避役手号军人,以增镇守。七月,调四川行院新附军一千人,戍松山。
成宗元贞元年,罢河西军,各还所属,立蒙古都元帅府于西川,又立西域亲军都指挥使,给江南行御史护军百人。
《元史·成宗本纪》:春正月乙丑,以亦奚不薛复隶云南行省;以行枢密院既罢,赐行中书省长官虎符,领其军。二月癸卯,罢河西军,听各还其所属。夏四月丙戌,诸王也只里以兵五千人戍兀鲁思界,遣使来求马,帝不允。癸卯,以诸王出伯所统探马赤、红袄军各千人,隶西平王奥鲁赤。六月癸亥,立蒙古军都元帅府于西川,径隶枢密院,以阿剌铁木而、岳乐罕并为都元帅,佩虎符。庚午,立西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以迷而的斤为都指挥使。秋七月乙卯,给江南行御史台守护军百人。减海南屯田军之半,还其元翼。 按《兵志》:成宗元贞元年七月,枢密院官奏:刘二拔都儿言,初鄂州省安置军马之时,南面止是潭州等处,后得广西海外四州、八番洞蛮等地,疆界阔远,阙少戍军,复增四万人。今将元属本省四翼万户军分出,军力减少。臣等谓刘二拔都儿之言有理,虽然江南平定之时,沿江安置军马,伯颜、阿朮、阿塔海、阿里海牙、阿剌罕等,俱系元经攻取之人,又与近臣月儿鲁、孛罗等枢密院官同议安置者。乞命通军事、知地理之人,同议增减安置,庶后无弊。从之。
元贞二年,以浙江行省军戍湖广,严蒙古军代役之。令括渐丁以充行伍增驻夏军以虎贲戍应昌,又以枢密言合群戍为一屯,立彻里军民总管府及蒙样刚等甸军民官。
《元史·成宗本纪》:二年春二月乙亥,分江浙行省军万人戍湖广。丙午,禁军将擅易侍卫军、蒙古军,以家奴代役者罪之,仍令其奴别入兵籍,以其主资产之半畀之,军将敢有纵之者,罢其职。括蒙古户渐丁,以充行伍。庚戌,诏军卒擅更代及逃归者死。三月,诸王出伯言所部探马赤军懦弱者三千馀人,乞代以强壮,从之,仍命出伯非奉旨毋擅徵发。癸酉,增驻夏军为四万人。夏五月丁酉,命诸行省非奉旨毋擅调军。秋七月己丑,以虎贲三百人戍应昌。九月辛卯,诸王出伯言汪总帅等部军贫乏,帝以其久戍,命留五千驻冬,馀悉遣还,至明年四月赴军。甲午,令广海、左右两江戍军,以二年三年更戍。十一月辛未,徙江浙行省拔都军万人戍潭州,潭州以南军移戍郴州。遣枢密院官整饬江南镇戍军,凡将校勤怠者,列实以闻。乙酉,枢密院臣言:江南近边州县,宜择险要之地,合群戍为一屯,卒有警急,易于徵发。诏行省图地形、覈军实以闻。戊子,增大都巡防汉军。十二月,立彻里军民总管府。云南行省臣言:大彻里地与八百媳妇犬牙相错,今大彻里胡念已降,小彻里复占扼地利,多相杀掠。胡念遣其弟胡伦乞别置一司,择通习蛮裔情状者为之帅,招其来附,以为进取之地。诏复立蒙样刚等甸军民官。癸卯,诏诸行省徵补逃亡军。 按《兵志》:二年五月,江浙行省言:近以镇守建康、太平保定万户府全翼军马七千二百一十二名,调属湖广省,乞分两淮戍兵,于本省沿海镇遏。枢密院官议:沿江军马,系伯颜、阿朮安置,令勿改动,止于本省元管千户、百户军内,发兵镇守之。制可。九月,诏以两广海外四州城池戍兵,岁一更代,住来劳苦。给俸钱,选良医,往治其疾病者。命三二年一更代之。 又按《志》:成宗元贞二年十月,枢密院臣言:昔大朝会时,皇城外皆无墙垣,故用军环绕,以备围宿。今墙垣已成,南北西三畔皆可置军,独御酒库西,地窄不能容。臣等与丞相完泽议,各城门以蒙古军列卫,及于周桥南置戍楼,以警昏旦。从之。
大德元年,分兵屯蕲、黄及沈州、阶州,诏各省合并镇守军,及招籍宋两江镇守军,又诏议沿江戍兵。
《元史·成宗本纪》:二月庚子,诏东部诸王分地蒙古戍军,死者补之,不胜役者易之。癸卯,徙扬州万户邓新军屯蕲、黄,以阇里台所隶新附高丽、女直、汉军居沈州。三月甲戌,西蕃寇阶州,陕西行省平章脱烈伯以兵进讨,其党悉平,留军五百人戍之。诏各省合并镇守军,福建所置者合为五十三所,江浙所置者合为二百二十七所。秋七月,招籍宋两江镇守军。十二月戊戌,中书省臣同河南平章孛罗欢等言:世祖抚定江南,沿江上下置戍兵三十一翼,今无一二,惧有不虞。外郡戍卒封桩钱,军官迁延不以时取,而以己钱贷之,徵其倍息。逃亡者各处镇守官及万户府并遣人追捕,皆非所宜。帝曰:军政与枢密院议之。 按《兵志》:元年二月,调扬州翼邓新万户府全翼军马,分屯蕲、黄。 又按《志》:大德元年三月,陕西平章政事脱烈伯领总帅府军三千人,收捕西番回,诏留总帅军百人及阶州旧军、秃思马军各二百人守阶州,馀军还元翼。湖广省请以保定翼万人,移镇郴州,枢密院官议:此翼乃张柔所领征伐旧军,宜迁入鄂州省屯驻,别调兵守之。七月,招收亡宋左右两江土军千人,从思明上思等处都元帅昔剌不花言也。十一月,河南行省言:前扬州立江淮行省,江陵立荆湖行省,各统军马,上下镇遏。后江淮省移于杭州,荆湖省迁于鄂州,黄河之南,大江迤北,汴梁古郡设立河南江北行省,通管江淮、荆湖两省元有地面。近年并入军马,通行管领,所属之地,大江最为紧要,两淮地险人顽,宋亡之后,始来归顺。当时沿江一带,斟酌缓急,安置定三十一翼军马镇遏,后迁调十二翼前去江南,馀有一十九翼,于内调发,止存原额十分中一二。况两淮、荆襄自古隘要之地,归附至今,虽即宁静,宜虑未然。乞照沿江元置军马,迁调江南翼分,并各省所占本省军人,发还元翼,仍前镇遏。省院官议,以为沿江安置三十一翼军马之说,本院无此簿书,问之河南省官孛鲁欢,其省亦无枢密院文卷,内但称至元十九年,伯颜、玉速铁木儿等共拟其地安置三万二千军,后增二千,总三万四千,今悉令各省差占及逃亡事故者还充役足矣。又孛鲁欢言,去年伯颜点视河南省见有军五万二百之上,又若还其占役事故军人,则共有七八万人。此数之外,脱欢太子位下有一千探马赤、一千汉军,阿剌八赤等哈剌鲁亦在其地,设有非常,皆可调用。据各省占役,总计军官、军人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一名,军官二百九名,军人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二名,内汉军五千五百八十名,新附军八千二十八人,蒙古军六十四名。江浙省占役军官、军人四千九百五十七名,湖广省占役军官、军人七千六百三名,福建省占役军官、军人一千二百七十二名,江西省出征收捕未回新附军四十九名,悉令还役。江浙省亦言:河南行省见占本省军人八千八百三十三名,亦宜遣还镇遏。有旨,两省各差官赴阙辨议。 又按《志》:元贞四年八月,诏:蒙古侍卫所管探马赤军人子弟,投充诸王位下身役者,悉遵世祖成宪,发还元役充军。〈按成宗元贞三年二月改元大德无元贞四年年号〉大德二年,诏枢密院合并贫难军户,又诏各省合并镇守军,及命广海戍军依旧制更代,免逃军复业者役。
《元史·成宗本纪》:二年二月戊午朔,诏枢密院合并贫难军户。壬戌,徙重庆宣慰司都元帅府于成都,立军民宣慰司都元帅府于福建。辛未,并江南省元分置军为六十四所。夏五月辛卯,罢海南黎兵万户府及黎蛮屯田万户府,以其事入琼州路军民安抚司。九月辛丑,命广海、左右江戍军依旧制以二年或三年更代。十二月辛未,诏诸逃军复业者免役三年。辛巳,给阵亡军妻子衣粮。 按《兵志》:二年正月,枢密院臣言:阿剌䚟、脱忽思所领汉人、女直、高丽等军二千一百三十六名内,有称海对阵者,有久戍四五年者,物力消乏,乞于六卫军内分一千二百人,大同屯田军八百人,彻里台军二百人,总二千二百人往代之。制可。三月,诏各省合并镇守军,福建所置者合为五十三所,江浙所置者合为二百二十七所,江西元立屯军镇守二百二十六所,减去一百六十二所,存六十四所。 又按《志》:成宗大德二年十二月,定各省提调军马官员。凡用随从军士,蒙古长官三十名,次官二十名,汉人一十名;万户、千户、百户人等,俱不得占役。行省镇抚止用听探外,亦不得多馀役占。
大德三年,罢括宋手号军徙置湖广戍兵又诏各省戍军轮次放还二年供役。
《元史·成宗本纪》:三年春正月辛卯,诏诸行省谨视各翼病军。癸巳,以江南军数多阙,官吏因而作弊,诏禁饬之。夏四月辛未,禁和林戍军窜名他籍。六月辛亥,兀鲁兀敦庆童擅杀所部军之逃亡者,命枢密院戒之。秋九月癸巳,罢括宋手号军。冬十二月己酉,徙镇巢万户府戍沅、靖,毗阳万户府戍辰州,均州万户府戍常德、澧州。丙寅,诏各省戍军轮次放还二年供役。 按《兵志》:三年三月,沅州贼人啸聚,命以毗阳万户府镇守辰州,镇巢万户府镇守沅州、靖州,上均万户府镇守常德、澧州。
大德四年,诏禁擅役军士,调军五百人看闸。
《元史·成宗本纪》:四年夏六月甲子,诏各省自今非奉命毋擅役军。 按《兵志》:成宗大德四年二月,调军五百人,于新浚河内看闸。
大德五年,发云南四川囚徒从军,又增江浙及阶沙二州戍军,以浙江省军还元翼。
《元史·成宗本纪》:五年二月,发云南、四川囚徒从军。丙申,增江浙戍兵。秋七月己亥,增阶、沙二州戍军。九月癸丑,放称海守仓库军还,令以次更代。十月,湖广行省臣言:海南海北道宣慰司都元帅府,不与军务,遇有盗窃,惟行文移,比回,已不及事,今乞以其长二人领军务。又镇守官慢功当罚者,已有定例;获功当赏者,乞或加散官,或授金、银符。从之。丁亥,诏:军官既受命而不时赴者、病故不行者、被差事毕不即还者,准民官例,违限六月,选人代之,被代者期年始叙。按《兵志》:五年三月,诏河南省占役江浙省军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二名,除洪泽、芍陂屯田外,馀令发还元翼。
大德六年,严千百户逃归之令,以探马赤军参水军教习防海增险隘屯戍,又籍河西宁夏善射军及甘州军。
《元史·成宗本纪》:六年春正月癸卯,诏千户、百户等自军逃归,先事而逃者罪死,败而后逃者,杖而罢之,没入其男女。庚戌,海道漕运船,令探马赤军与江南水手相参教习,以防海寇。乙卯,增刘国杰等军,仍令屯戍险隘。以大都、平滦等路去年被水,其军应赴上都驻夏者,免其调遣一年。诏军官除边远出征,其馀遇祖父毋、父母丧,依民官例,立限奔赴。二月癸酉,增诸王出伯军三千人,人备马二匹,官给其直。冬十月甲子,改浙东宣慰司为宣慰司都元帅府,徙治庆元,镇遏海道。十一月戊午,籍河西宁夏善射军隶亲王阿朮哥,甘州军隶诸王出伯。 按《兵志》:大德六年二月,调蒙古侍卫等军一万人,往官山住夏。
大德七年,诏和林军以六年更戍,议增巡防兵及罢甘肃差调民兵,又以碉门四川军镇罗罗斯,蒙古军分镇险隘汰宿卫士。
《元史·成宗本纪》:七年二月丙子,诏和林军以六年更戍,仍给钞以周其乏。命西京也速迭而军及大都所起军,皆以四月至上都,五月赴北。三月,命中书省与枢密院议增巡防兵。罢甘肃行省差调民兵。四月庚辰,蛇节降,命海剌孙将兵五千守之,馀众悉遣还各戍。拨碉门四川军一千人镇罗罗斯。五月,诏诸宿卫士,除官员子弟奏准者留,馀悉革去。六月己丑,御史台臣言:瓜、沙二州,自昔为边镇重地,今大军屯驻甘州,使官民反居边外,非宜。乞以蒙古军万人分镇险隘,立屯田以供军实为便。从之。七月,汰宿卫士。按《兵志》:七年四月,调碉门四川军一千人,镇守罗罗斯。
大德八年,分军士以戍嘉定,又命凡为衙兵者半隶屯田,并放辽阳民户为兵者还民籍。
《元史·成宗本纪》:八年二月丙申,分军千人戍嘉定州。三月庚辰,诏内外使以军务行者,至其地有司给馈十五日,自馀重事八日,细事三日。命凡为衙兵者,皆半隶屯田。夏四月,置千户所,戍定海。十一月,放辽阳民乐亦等三百九十户为兵者还民籍。 按《兵志》:八年二月,以江南海口军少,调蕲县王万户翼汉军一百人、宁万户翼汉军一百人、新附军二百人守庆元,自乃颜来者蒙古军三百人守定海。
大德九年,以瓮吉剌部民为军者还民籍,命两广以南军与土人同戍。
《元史·成宗本纪》:九年春正月,以瓮吉剌部民张道奴等旧权为军者复隶民籍。四月庚辰,云南行省请益戍兵,不许,遣使诣诸路阅其当戍者遣之。十月己丑,命两广以南军与土人同戍。
大德十年,放六卫汉军贫乏者休息一年,又置昆山等处水军万户府。
《元史·成宗本纪》:十年二月,遣六卫汉军贫乏者还家休息一年。四月癸亥,置昆山、嘉定等处水军上万户府。
大德十一年,诏礼店军还属土蕃宣慰司。
《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兵志》:十一年四月,诏礼店军还属土蕃宣慰司。初,四川也速迭儿、按住奴、帖木儿等所统探马赤军,自壬子年属籍礼店,隶王相府,后王相府罢,属之陕西省,桑哥奏属土蕃宣慰司,咸以为不便,大德十月命依壬子之籍,至是复改属焉。
武宗至大元年,选汉军万人,立皇太子亲军卫,又置大同及广武康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史·武宗本纪》:元年春正月辛未,枢密院臣言:先奉旨以中卫亲军隶皇太子位,皇太子谓臣等曰:世祖立五卫,以应五方,去一不可。宜各翼选汉军万人,别立一卫。帝以为然,敕知院事铁木儿不花等摘汉军万人,别立卫。五月甲申,立大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以丞相赤因铁木儿为使,摘通惠河漕卒九百馀人隶之。秋七月,立广武康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以中书平章政事阿沙不花为都指挥使。九月癸未,立中都虎贲司。 按《兵志》:武宗至大元年正月,以通惠河千户刘粲所领运粮军九百二十人,属万户赤因帖木尔兵籍。十二月,丞相三宝奴言:国制,行省佐贰及宣慰使不得提调军马,若遥授平章、扬州宣慰使阿怜帖木儿者,尝与成宗同乳母,故得行之,非常宪也。今命沙的代之,宜遵国制,勿令提调。制可。至大二年,摘五卫军以隶中都虎贲司,汰穴杂卫士,立皇太子右卫率府,质江南富民子为军。
《元史·武宗本纪》:二年三月庚寅,摘五卫军五千人隶中都虎贲司。六月甲戌,以宿卫之士比多穴杂,遵旧制,存蒙古、色目之有阀阅者,馀皆革去。八月己未,立皇太子右卫率府。十月丙辰,乐实言:江南平垂四十年,其民止输地税、商税,馀皆无与。其富室有蔽占王民奴使之者,动辄百千家,有多至万家者,其力可知。乞自今有岁收粮满五万石以上者,令石输二升于官,仍质一子而军之。其所输之粮,移其半入京师以养御士,半留于彼以备凶年。富国安民,无善于此。帝曰:如乐实言行之。十一月,尚书省臣言:比年卫士大滥,率多无赖,请充卫士者,必廷见乃听。从之。 按《兵志》: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枢密院臣言:去年日本商船焚掠庆元,官军不能敌。江浙省言,请以庆元、台州沿海万户府新附军往陆路镇守,以蕲县、宿州两万户府陆路汉军移就沿海屯镇。臣等议,世祖时,伯颜、阿朮等相地之势,制事之宜,然后安置军马,岂可轻动。前行省忙古䚟等亦言,以水陆军互换迁调,世祖有训曰:忙古䚟得非狂醉而发此言。以水路之兵习陆路之伎,驱步骑之士而从风水之役,难成易败,于事何补。今欲禦备奸宄,莫若从宜于水路沿海万户府新附军三分取一,与陆路蕲县万户府汉军相参镇守。从之。 又按《志》:武宗至大二年,太后将幸五台,徽政院官请调军扈从。省臣议:昔大太后尝幸五台,于住夏探马赤及汉军内,各起扈从军三百人,今遵故事。从之。十一月,枢密院臣言:去岁六卫汉军内,以诸处兴建工役,故用六千军士于上都。臣等议,来岁车驾行幸,复令骑卒六千人,备车马器仗,与步卒二千人扈从。制可。 又按《志》:武宗至大二年十二月,上尊号,百官行朝贺礼,枢密院调军一千人备仪仗。按《续文献通考》:武宗二年八月,置太子右卫率府,命右丞相脱虎脱、御史大夫不里牙敦领府事。取河南蒙古军万人隶之。王约曰:左卫率府,旧制有之,今置右府何为。诸公深思之,不可以累储宫也。太子又命取安西兵器,给宿卫士。约谓詹事完泽曰:詹事移文千里取兵器,人必惊疑。主上闻之,奈何。完泽曰:实不虑及此。
至大三年,汰广武康里卫军,以尚书省臣言立黄沙寨于绍庆路。
《元史·武宗本纪》:二年春正月,汰广武康里卫军,非其种者还之元籍,凡隶诸王阿只吉、火郎撒及迤南探马赤者,令枢密院即其处参定为籍。丁未,立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司。十一月,尚书省臣言:四川行省绍庆路所隶容米洞田墨,连结诸蛮,攻劫麻寮等寨,方调兵讨捕,遣千户塔朮往谕田墨施什用等来降。宜立黄沙寨,以田墨施什用为千户,塔朮为河东陕西等处万户府千户所达鲁花赤,廖起龙为来宁州判官,田思远为怀德府判官,赏赉遣还。从之。 按《兵志》:三年十月,上皇太后尊号,行册宝礼,用内外仪仗军数,及防护五色甲马军二百人。
至大四年,诏分汰卫士,以枢密院奏置隆镇万户府。又以各万户府移镇庆元处州台州等路。
《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三月,帝即位。夏四月壬寅,诏分汰宿卫士,汉人、高丽、南人冒入者,还其原籍。庚戌,拘收下番将校不典兵者虎符、银牌。癸亥,敕:诸使臣非军务急速者,毋给金字圆牌。五月己酉,诏存恤军人。闰七月甲辰,枢密院奏:居庸关古道四十有三,军吏防守之处仅十有三,旧置千户,位轻责重,请置隆镇万户府,俾严守备。制曰:可。冬十月辛巳,以蕲县万户府镇庆元,绍兴沿海万户府镇处州,宿州万户府兼镇台州。十二月庚辰,复以陕西屯田军三千隶红城万户府。 按《兵志》:武宗至大四年正月,省臣等传皇太子命,以大朝会调蒙古、汉军三万人备围宿,仍遣使发山东、河北、河南、淮北诸路军至京师。复命都府、左右翼、右都威卫整器仗车骑。六月,以诸侯王、驸马等来朝,命发各卫色目、汉军八百二十六人至上京,复命指挥使也干不花领之。 又按《志》:四年二月,合祭天地、太庙、社稷,用跸街清道及守内外壝门军一百八十人,命以围宿军为之,事毕还役。七月,以奉迎武宗玉册祔庙,用清路跸街军一百五十人,管军千户、百户各一员。九月,以祭享太庙,用跸街清路军一百五十人,千户、百户各一员。 又按《志》:武宗至大四年六月,帝御大安阁,枢密院官奏:尝奉旨,令各门置军守备。臣等议,探马赤军士去其所戍地远,卒莫能至,拟发阿速、唐兀等军,参汉军用之,各门置五十人。制可。 又按《志》:四年十月,以江浙省尝言:两浙沿海濒江隘口,地接诸番,海寇出没,兼收附江南之后,三十馀年,承平日久,将骄卒惰,帅领不得其人,军马安置不当,乞斟酌冲要去处,迁调镇遏。枢密院官议:庆元与日本相接,且为倭商焚毁,宜如所请,其馀迁调军马,事关机务,别议行之。十二月,云南八百媳妇、大、小彻里等作耗,调四川省蒙古、汉军四千人,命万户囊加䚟部领,赴云南镇守。其四川省言:本省地方,东南控接荆湖,西北襟连秦陇,阻山带江,密迩番蛮,素号天险,古称极边重地,乞于存恤歇役六年军内,调三千人往。从之。
仁宗皇庆元年,汰大明、兴圣两宿卫,置皇子硕德八剌四宿卫,又以云南牧民官亦得佩虎符,领军务。
《元史·仁宗本纪》:元年二月己卯,置卫龙都元帅府,秩正二品,以古阿速卫隶之。三月庚子,罢卫龙都元帅府。庚申,敕简汰大明宫、兴圣宫宿卫。四月壬午,敕皇子硕德八剌置四宿卫。 按《兵志》:仁宗皇庆元年三月,中书省臣奏李马哥等四百户为民。初,李马哥等四百户属诸侯王脱脱,乙未年定籍为民,高丽林衍及乃颜叛,皆尝佥为军。至元八年置军籍,以李马哥等非七十二万户内军数,复改为民。至大四年,枢密院复奏为军。至是,省官以为言,命遵乙未年已定之籍。后枢密复奏,竟以为军户。十二月,省臣言:先是枢密院奏准,云南省宜遵各省制,其省官居长者二员,得佩虎符,提调军马,馀佐贰者不得预,已受虎符者悉收之。今云南省言,本省藉军士之力,以办集钱谷,遇有调遣,则省官亲率众上马,故旧制虽牧民官亦得佩虎符,领军务,视他省为不同。臣等议,已受虎符者依故事,未受者宜颁赐之。制可。 又按《志》:庆皇元年三月,天寿节行礼,用内外仪仗军一千人。 又按《志》:皇庆元年三月,丞相铁木迭儿奏:每岁既幸上京,于各宿卫中留卫士三百七十人,以备巡逻,今岁多盗贼,宜增百人,以严守禦。制可。仍命枢密与中书分领之。 又按《志》:皇庆元年六月,命卫率府军士备围宿,守隆福宫内外禁门。十一月,枢密院臣言:皇太后有旨,禁掖门可严守卫。臣等议,增置百户一员,及于钦察、贵赤、西域、唐兀、阿速等卫调军士九十人,增守诸掖门,复命千户一员,帅领百户一员,备巡逻。从之。 又按《志》:皇庆元年十一月,诏江西省瘴地内诸路镇守军,各移近地屯驻。
皇庆二年六月癸未,命委官简汰卫士。冬十月壬寅,敕汉人、南人、高丽人宿卫,分司上都,勿给弓矢。按《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按《兵志》:二年正月,诏:云南省镇远方,掌边务,凡事涉军旅者,自平章至僚佐须同署押,其长官二员,复与哈必赤。
延祐元年,定军官袭职例,又改都指挥使移置保安军及调军镇遏海运。
《元史·仁宗本纪》:元年冬十月庚戌,监察御史言:乞命枢密院设法教练士卒,应军官袭职者,试以武事而后任之。制曰:可。十一月乙卯,改大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为中都威卫使司。置保安军于麻城县以禦徭蛮。 按《兵志》:延祐元年二月,四川省军官阙员,诏:依民官迁调之制,差人与本省提调官及监察御史同铨注。 又按《志》:仁宗延祐元年闰三月,隆禧院官言:初,世祖影殿,有军士守之。今武宗御容于大崇恩福元寺安置,宜依例调军守卫。从之。 又按《志》:仁宗延祐元年闰三月,枢密院官奏:中书省言,江浙春运粮八十三万六千二百六十石,取日开洋,前来直沽,请预差军人镇遏。诏依年例,调军一千名,命右卫副都指挥使伯颜往镇遏之。
延祐二年,罢弓手役三年者还当民役。
《元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兵志》:仁宗延祐二年,从江南行御史台请,以各处弓手人等,往往致害人命,役三年者罢之,还当民役,别于相应户内补换。延祐三年,以海口屯军,隶临清运粮万户府,又调都万户府及总帅府军士更代边卒,命增置宿卫军。按《元史·仁宗本纪》:三年二月丁丑,调海口屯储汉军千人,隶临清万户府,以供转漕,给钞二千钞。 按《兵志》:三年二月,岭北省乞军守卫仓库,命于丑汉所属万户三千探马赤军内,摘军三百人与之。 又按《志》:三年三月,命伯颜都万户府及红胖袄总帅府各调军九千五百人,往诸侯王所,更代守边士卒。其属都万户府者,军一名,马二匹;属总帅府者,军一名,马二匹。令人自为计,其贫不能自备者,则命行伍之长及百户、千户等助之。悉遣精锐练习骑射之士。每军一百名,百户一员;五百名,千户一员。复命买住、囊加䚟二人分左右部领之。 又按《志》:三年四月,海运至直沽,枢密院官奏:今岁军数不敷,乞调军士五百人巡镇。从之。 又按《志》:延祐三年十月以诸侯王来朝,命围宿军士六千人增至一万人;复命也了干、秃鲁分左右部领其事。十一月,诏围宿军士,除旧有者,更增色目军万人,以备禁卫。十二月,枢密院臣言:围宿军士不及数,其已发各卫者,地远至不能如期,可迁刈苇草及青塔寺工役军先备守卫。其各卫还家军士,亦发二万五千人,令备车马器械,俱会京师。制可。延祐四年,谕宿卫入直,各居其次,有旨始得上殿,又调军士镇守河南省。按《元史·仁宗本纪》:延祐四年冬十一月,谕:诸宿卫入直,各居其次,非有旨不得上殿,阑入禁中者坐罪。按《兵志》:延祐四年四月,河南行省言:本省地方宽广,关系非轻,所属万户府俱于临江沿淮上下镇守方面,相离省府,近者千里之上,远者二千馀里,不测调度,卒难相应。况汴梁国家腹心之地,设立行省,别无亲临军马,较之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等处,俱有随省军马,惟本省未蒙拨付。枢密院以闻,命于山东河北蒙古军、河南淮北蒙古军两都万户府,调军一千人与之。十一月,陕西都万户府言:碉门探马赤军一百五十名,镇守多年,乞放还元翼。枢密院臣议:彼中亦系要地,不宜放还,止令于元翼起遣一百五十名,三年一更镇守。元调四川各翼汉军一千名,镇守碉门、黎、雅,亦令一体更代。
延祐五年,定万户府入侍卫籍。
《元史·仁宗本纪》:五年二月丁酉,敕:广宁、开元等万户府军入侍卫,有兄弟子侄五人者,三人留,四人三人者,二人留,著为籍。
延祐六年,置勇校署,又以羽林军万人及万户府万人俱隶东宫。
《元史·仁宗本纪》:六年六月戊申,置勇校署,以角抵者隶之。癸丑,以羽林亲军万人隶东宫。七月,以者连怯耶儿万户府军万人隶东宫,置右卫率府。 按《兵志》:六年闰八月,命知枢密院事众嘉领围宿,发五卫军代羽林军士,仍以千户二员、百户十员,择士卒精锐者二百人属之。 又按《志》:六年九月,知枢密院事塔失铁木儿言:诸汉人不得点围宿军士,图籍系军数者,虽御史亦不得预知,此国制也。比者,领围宿官言,中书命司计李处恭巡视守仓库军卒,有旷役者则罪之,以惩其后,使无怠而已。而李司计擅取军数,箠士卒,在法为过。臣等议,宜自中书与枢密遣人案之,验实以闻。制可。
延祐七年,定京城环卫更番法,调各路戍卒,又遣使阅实各省戍兵,调海运镇遏军如旧制。
《元史·英宗本纪》:延祐七年二月,汰富民窜名宿卫者,给役蒙古诸驿。丙子,定京城环卫更番法,准五卫汉军岁例。三月庚寅,帝即位。乙未,遣知枢密事也儿吉尼检覈巩昌等路屯戍,选甘州戍卒。夏四月,海运至直沽,调兵千人防戍。五月丁亥,罢沅陵县浦口千户所。六月丁丑,改红城中都威卫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隶枢密院。秋七月壬辰,罢女直万户府及狗站脱脱禾孙,散辽阳红花万户府兵。十一月戊戌,遣使阅实各行省戍兵。 按《兵志》:延祐七年四月,调海运镇遏军一千,如旧制。 又按《志》:七年五月,诏留守司及虎贲司官,亲率众于夜巡逻。 又按《志》:七年六月,以红城中都威卫系掌军务之司,属徽政院不便,命遵旧制,俾枢密总之。
英宗至治元年,改中都威卫为忠翊侍卫亲军,又遣官选军以备禁卫及定卤簿诸制。
《元史·英宗本纪》:元年二月戌申,改中都威卫为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冬十月癸丑,命枢密遣官整视各郡兵马。十二月甲子,以诸王怯伯使者数入朝,发兵守北口及芦沟桥。 按《兵志》:英宗至治元年正月,帝诣石佛寺,以其墙垣疏坏,命副枢朮温台、佥院阿散领围宿士卒,以备巡逻。八月,东内皇城建宿卫屋二十五楹,命五卫内摘军二百五十人居之,以备禁卫。 又按《志》:英宗至治元年,增守太庙墙垣军。初,以卫士军人共守围宿,故止用蒙古军四百人,至是以卫士守内墙垣,其外壖止用军士,乃增至八百,复命佥院哈散、院判阿剌铁木儿领之。四月,敕搠思吉斡节儿八哈失寺内,常令军士五人守卫。 又按《志》:英宗至治元年十一月,命有司选控鹤卫士,及色目、汉军以备卤簿仪仗。十二月,定卤簿队仗,用军士二千三百三十人,万户、千户、百户四十五员。仍议用军士一千九百五十人,万户、千户、百户五十九员,以备仪仗。
至治二年,罢京师营缮役卒四万馀人,增镇南王脱不花戍兵。
《元史·英宗本纪》:二年二月庚子,置左、右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三月丙子,罢京师诸营缮役卒四万馀人。四月癸未,置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乙酉,以拜住领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佩三珠虎符。十二月丙寅,增镇南王脱不花戍兵。至治三年春二月,命宣徽院选蒙古子男四百人入宿卫。
《元史·英宗本纪》云云。
泰定帝泰定元年,罢卫士四百人还宗仁卫,又汰东宫卫士。
《元史·泰定帝本纪》:元年夏四月,罢卫士四百人还宗仁卫。秋七月,中书省臣言:东宫卫士,先朝止三千人,今增至万七千,请命詹事院汰去,仍依旧制。从之。八月癸未,敕枢密役军凡三百人以上奏闻。
泰定二年,敕营造毋役五卫军,中书省奏以廉访莅军随罢之。
《元史·泰定帝本纪》:二年六月丁未,敕营造毋役五卫军士,止以武卫、虎贲二卫给之。七月己未,中书省臣言:往岁征徭,廉访司劾其滥杀,今凡出师,请廉访司官一员莅军纠正。从之。辛未,申禁汉人藏执兵仗,有军籍者,出征则给之,还,复归于官。壬申,御史台臣言:廉访司莅军,非世祖旧制。宜除罢。从之。泰定三年,汰卫士益戍兵籍馀丁。
《元史·泰定帝本纪》:三年三月丙午,中书省臣等请汰卫士,从之。四月乙巳,甘肃行省臣言:赤斤储粟,军士度川远给不便,请徙于曲尤之地。从之。秋七月庚申,广西宣慰副使王瑞请益戍兵。八月乙亥,遣乃马台简阅边兵。甲午,赈河南探马赤军,籍其馀丁。十一月,御史言:比年营缮,以卫军供役,广武事不讲。请遵世祖旧制,教习五卫亲军,以备扈从。不报。
泰定四年,命陕西省军府仍旧凤翔安置河南省于周围屯驻内调军。
《元史·泰定帝本纪》不载。 按《兵志》:泰定四年三月,陕西行省尝言:奉元建立行省、行台,别无军府,唯有蒙古军都万户府,远在凤翔置司,相离三百五十馀里,缓急难用。乞移都万户府于奉元置司,军民两便。及后陕西都万户府言:自大德三年命移司酌中安置,经今三十馀年,凤翔离天都、土蕃、甘肃俱各三千里,地面酌中,不移为便。枢密议:陕西旧例,未尝提调军马,况凤翔置司三十馀年,不宜移动。制可。十二月,河南行省言:所辖之地,东连淮、海,南限大江,北抵黄河,西接关陕,洞蛮草贼出没,与民为害。本省军马俱在濒海沿江安置,远者二千,近者一千馀里,乞以炮手、弩军两翼,移于汴梁,并各万户府摘军五千名。世祖命知地理省院官共议,于濒海沿江六十三处安置军马。时汴梁未尝置军,扬州冲要重地,置五翼军马并炮手、弩军。令亲王脱欢太子镇遏扬州,提调四省军马,此军不宜更动。设若河南省果用军,则不塔剌吉所管四万户蒙古军内,三万户在黄河之南、河南省之西,一万户在河南省之南,脱别台所管五万户蒙古军俱在黄河之北、河南省东北,阿剌铁木儿、安童等两侍卫蒙古军在河南省之北,共十一卫翼蒙古军马,俱在河南省周围屯驻。又本省所辖一十九翼军马,俱在河南省之南,沿江置列。果用兵,即驰奏于诸军马内调发。从之。
致和元年,定清跸及行大礼执役军数。
《元史·泰定帝本纪》不载。 按《兵志》:致和元年六月,以享太庙,用跸街清路军一百名,看籸盆军一百名,管军官千户、百户各一员。九月,行大礼,用擎执仪仗蒙古、汉军一千名。
文宗天历元年,命简汰宿卫军士。
《元史·文宗本纪》:元年十一月庚午,命总宿卫官分简所募勇士,非旧尝宿卫者皆罢去。 按《兵志》:文宗天历元年十一月,亲祭太庙,内外用仪仗并五色甲马军一千六百五十名,仍命指挥青山及洪副使摄折冲都尉提调。
《续通考》:文宗天历元年十月,罢内郡及行省兵。天历二年,立都督府,以总左、右钦察及龙翊卫。又增置四番卫士及仪仗军。
《元史·文宗本纪》:天历二年正月己未朔,立都督府,以总左、右钦察及龙翊卫。癸酉,命中书省、宣徽院臣稽考近侍、宿卫廪给,定其名籍。夏四月甲午,四番卫士各分五十人直东宫。戊戌,赐四番卫士万三千人钞,人八十锭。四番卫士旧以万人为率,至是增三千人。五月乙丑,给皇子宿卫之士千人钞,四番宿卫增为万三千人,至是又增千人。秋八月甲辰,以仁宗、英宗潜邸宿卫士二百人还大都,备直宿。冬十一月辛巳,迁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于濮洲,仍听山东廉访司按治。 按《兵志》:天历二年,正旦行礼,用仪仗军一千人。享太庙,用跸街清路军一百名,看守籸盆军一百名,管军千户、百户各一员。天寿节行礼,用仪仗军一千名。皇后册宝擎执仪仗,用军一千二百名,军官四员。 又按《志》:天历二年二月,枢密院臣言:去岁尝奉旨,依先制调军把守围宿,此时各翼军人,皆随处出征,亦有溃散者,故不及依次调遣,止于右翼侍卫及右都威卫内,发军一千一百二十六名以备围宿。今岁车驾行幸,臣等议于河南、山东两都府内,起遣未差军士一千三名,以备扈从。制可。五月,枢密臣又言:比奉令旨,放散军人。臣等议,常制以三月一日放散,六月一日赴限,今放散既迟,可令于八月一日赴限。从之。
至顺元年,诏广海戍兵仍旧二岁一更,又简汰宿卫军士。
《元史·文宗本纪》:元年五月辛未,置宣忠扈卫亲军都万户府,秩正三品,总斡罗思军士,隶枢密院。秋七月,江西建昌万户府军戍广海者,一岁更役,来往劳苦,诏仍至元旧制,二岁一更。八月壬申,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言:臣等比奉旨裁省卫士,今定大内四宿卫之士,每宿卫不过四百人;累朝宿卫之士,各不过二百人。鹰坊万四千二十四人,当减者四千人。内饔九百九十人,四怯薛当留者各百人。累朝旧邸宫分饔人三千二百二十四人,当留者千一百二十人。媵臣、怯怜口共万人,当留者六千人。其汰去者,斥归本部著籍应役。自裁省之后,各宿卫复有容匿汉、南、高丽人及奴隶滥充者,怯薛官与其长杖五十七,犯者与典给散者皆杖七十七,没家赀之半,以籍入之半为告者赏。仍令监察御史察之。制可。冬十月,枢密院臣言:每岁大驾幸上都,发各卫军士千五百人扈从,又发诸卫汉军万五千人驻山后,蒙古军三千人驻官山,以守关梁。乞如旧数调遣,以俟来年。从之。至顺二年,期探马赤军士岁以五月处山后诸州,又番休各卫汉军及宣忠扈卫军士,命征西元帅府戍兵定期代还。
《元史·文宗本纪》:二年春二月,敕探马赤军士岁以五月十日迁处山后诸州。乙卯,命番休各卫汉军,十之二以三月一日放遣。三月壬寅,以钦察卫军士增多,析为左右二卫。甲寅,改宣忠扈卫亲都军万户府为宣忠斡罗思扈卫亲军都指挥使,赐银印。四月壬申,散遣宣忠扈卫新籍军士六百人还乡里,期以七月一日还营。六月庚午,枢密院臣言:征西万户府军七百人,自泰定以来,累经优恤,放还者四百五十人,今边防军少,例当追使还营。从之。十一月戊寅,枢密院臣言:天历兵兴,以扬州重镇,尝假淮东宣慰司以兵权,今事已宁,宜以所部兵复隶河南行省。又,征西元帅府自泰定初调兵四千一百人戍龙剌、亦集乃,期以五年为代,今已十年,逃亡者众,宜加优恤,期以来岁五月代还。并从之。
顺帝元统二年,诏葬云南阵亡军士,又立湖广黎兵屯田万户府。
《元史·顺帝本纪》:二年夏四月庚午,诏:云南出征军士亡殁者,人赐钞二锭以葬。冬十月丁卯,立湖广黎兵屯田万户府,统千户一十三所,每所兵千人,屯户五百,皆上人为之,官给田土、牛、种、农器,免其差徭。
至正七年春正月,立东路都蒙古军都元帅府。
《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十年,立兵马指挥司于大名、东平、济南、徐州。按《元史·顺帝本纪》:十年十月,大名、东平、济南、徐州各立兵马指挥司以捕上马贼。
《续文献通考》:顺帝至正十年冬十月,中书奏:东南千里外,妖气见,合立兵马司,以掌防禦。遂置大名、东平、济南、徐州四兵马司。又置大兵农司,保定、河间、武清、景蓟共四处。其属,又有兵农千户所,二十四;百户所,四十八;镇抚司四。
至正十一年二月,立湖南元帅府分府于宝庆路。三月,立山东分元帅府于登州。
《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至正十二年,募两淮盐丁为兵。
《元史·顺帝本纪》:十二年春正月,命逯鲁曾为淮东添设元帅,领两淮所募盐丁五千讨徐州。
至正十三年,命南北兵马司统兵巡逻,半载一更,于淮南、淮北召募壮丁,又立义兵千户、水军千户所于江西。
《元史·顺帝本纪》:十三年夏四月戊戌朔,命南北兵马司各分官一员,就领通州、漷州、直沽等处巡捕官兵,往来巡逻,给分司印,一同署事,半载一更。特命乌古孙良桢得用军器。六月癸卯,诏以敕牒二十道、钞五万锭,给付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世帖睦迩,于淮南、淮北等处召募壮丁,并总领汉军、蒙古守禦淮安。十一月,立义兵千户、水军千户所于江西,事平,愿还为民者听。
至正十四年,立各路水军义兵万户府。
《元史·顺帝本纪》:十四年二月,立镇江水军万户府,命江浙行省右丞佛家闾领之。诏河南、淮南两省并立义兵万户府。三月,中书定拟义兵立功者权任军职,事平授以民职,从之。五月,立南阳、邓州等处毛胡芦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讨贼自效。因其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胡芦,故以名之。诏以玉枢虎儿吐华募兵万人下蜀江,代答失八都鲁守中兴、荆门;募宁夏善射者及各处回回、朮忽殷富者赴京师从军。复发秃卜军万人,命太傅阿剌吉领之。至正十五年,立元帅府于天长县,统濠、泗及洪泽义兵。
《元史·顺帝本纪》:十五年二月壬申,立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于天长县,统濠、泗义兵万户府并洪泽等处义兵,听富民愿出丁壮义兵五千名者为万户,五百名者为千户,一百名者为百户,仍降宣敕牌面。十二月癸亥,立忠义、忠勤万户府于宿州、武安州。
至正十七年,命山东添设官府专统义兵,以监察御史五十九言选兵镇守京师,及令江淮等处分布连珠营屯驻隘口。
《元史·顺帝本纪》:十七年春正月辛卯,命山东分省团结义兵,每州添设判官一员,每县添设主簿一员,专率义兵以事守禦,仍命各路达鲁花赤提调,听宣慰使司节制。夏四月丙午,监察御史五十九言:今京师周围,虽设二十四营,军卒疲弱,素不训练,诚为虚设,倘有不测,诚可寒心。宜速选择骁勇精锐,卫护大驾,镇守京师,实当今奠安根本、固坚人心之急务。况武备莫重于兵,而养兵莫先于食。今朝廷拨降钞锭,措置农具,命总兵官于河南克复州郡,且耕且战,甚合寓兵于农之意。为今之计,权命总兵官从宜于军官府选委能抚字军民者,兼路府州县之职,务要农事有成,军民得所,则扰民之害益除,而匮乏之忧亦释矣。帝嘉纳之。十一月辛丑,山东道宣慰使董抟霄建言:请令江淮等处各枝官军,分布连珠营寨子隘口,屯驻守禦,宜广屯田,以足军食。从之。十二月,诏天下团结义兵,路、府、州、县正官俱兼防禦事。
至正十八年,命团结西山十一寨,又以中书左丞张冲请立团练安抚劝农司二道。
《元史·顺帝本纪》:十八年二月己巳朔,议团结西山寨大小十一处以为保障,命中书右丞塔失帖木儿、左丞乌古孙良桢等总行提调,设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编立牌甲,分守要害,互相策应。九月,中书左丞张冲请立团练安抚劝农司二道,一奉元延安等处,一巩昌等处,从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