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科学日报:AD关键结构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成靖 2022-06-02 发布于辽宁

1,MIT科学家揭秘:阿尔茨海默病关键结构,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来源:学术经纬

脑科学日报:AD关键结构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3R和4R tau蛋白构成蛋白纤维的方式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tau蛋白的错误折叠是备受关注的重要标志。这类蛋白错误折叠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会损伤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并导致神经元死亡。基尼人,麻省理工学院Mei Hong教授领导的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新研究首次展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tau蛋白是如何混合并形成缠结的。不同的tau蛋白中,含有不同数量的与微管结合的重复序列,由此tau蛋白也被分为两大类:含有3个微管结合重复序列的3R tau蛋白,以及含有4个重复序列的4R tau蛋白。研究发现3R和4R tau蛋白并不是交替结合的,相反,它们的组装方式是近乎随机的。这种随机结合的特性,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结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

脑科学日报:AD关键结构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炎性体是大型多蛋白复合物,可感知和放大来自各种刺激的信号以激活炎性半胱天冬酶,导致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细胞焦亡。在稳定状态下,含有NOD样受体(NLR)的吡啶结构域(PYD)(NLRP)1炎性体由二肽基肽酶8和9(DPP8 和 DPP9)维持在一个自抑制复合物中,并在感染后被病原体编码的蛋白酶激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梁启明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 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的开放阅读框(ORF)45蛋白以非蛋白酶依赖性方式激活人NLRP1(hNLRP1)炎性体,该研究还发现位于PYD和NACHT结构域之间的hNLRP1的Linker1区域是hNLRP1的自动抑制和非蛋白酶依赖性激活所必需的。NLRP1炎性体的ORF45依赖性激活在灵长类动物中是保守的,但在小鼠NLRP1b炎性体中未观察到。

阅读链接:

Nat Immunol | 上海交通大学梁启明团队揭示KSHV激活NLRP1炎症小体的新机制


3,Nature:“打地鼠”游戏的高连击技巧

来源:SelfMindnSocialBrain

脑科学日报:AD关键结构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哪里出现,就点哪里”,打地鼠看起来是一个多么简单的游戏,为什么随着游戏关卡和难度的增加,我们也会觉得眼睛跟不上手速,连连miss,眼前一片混乱呢?近日,一项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指出,完成伸手点击或抓握,需要手眼的配合。在伸手的过程当中,来自大脑的指令短暂地抑制了眼动,注视点变化的速度变慢了,这被称为“目光锚定”(gaze-anchoring)。

注视和伸手动作的协调依赖于大脑不同区域神经元的交流。目光锚定需要伸手系统和眼动系统神经元的协同作用。频繁的RPP神经元放电意味着对LIP更强的抑制性输入,而这种伸手-眼动的抑制性交流受到通道开合状态的调控。研究者指出,Beta波也许能够作为一种更为普适的指标,来反映抑制性认知控制。

阅读链接:

Nature | “打地鼠”游戏的高连击技巧


4,“我甚至不记得我读了什么”: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会进入“分离状态”

来源:Life博士

近日,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可能并不“沉迷于”社交媒体。相反,他们会陷入一种分离的状态,就像你在读一本好书时发生的那样——被运送到另一个世界,不再关注周围的东西。研究人员表示,社交媒体平台的问题不在于人们缺乏不被卷入所需的自制力,而在于这些平台本身并不是为了最大化人们的价值而设计的。这些所谓的无意识休息真的能让人恢复元气。但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初衷是让人们不停地滚动。当我们处于分离状态时,我们的主体感会减弱,这让我们更容易受到这些设计的影响,我们会忘记时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22年新奥尔良CHI会议上发表。

阅读链接:

“我甚至不记得我读了什么”: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会进入“分离状态”


5,毛兰群/于萍Angew:快速扫描电位门控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用于活大鼠大脑多巴胺的高灵敏传感

来源:奇物论

脑科学日报:AD关键结构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开发高灵敏度神经递质分析技术对于理解生理和病理过程而言至关重要。中科院化学所于萍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毛兰群教授构建了一种快速扫描电位(FSP)门控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ECT),其具有一个与FSP极化的可植入碳纤维栅电极,可用于对活大鼠大脑中的多巴胺(DA)进行高灵敏度传感。这种结构能够将快速扫描循环伏安法(FSCV)的选择性和OECT的高灵敏度等优势相结合。研究表明,将FSP作为门控模式、以跨导作为传感参数的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传感的灵敏度、检测限、重现性和稳定性。

阅读链接:

毛兰群/于萍Angew:快速扫描电位门控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用于活大鼠大脑多巴胺的高灵敏传感


6,BMC Medicine:老年痴呆、失眠、抑郁预防新方法,只需每天坚持1.5h!

来源:神经新前沿

晒太阳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保健方式。大量近年研究也表明晒太阳对于人体的维生素D(VD)合成吸收、睡眠节律调整和其他生理功能等都有重要影响。近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郁金泰团队联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教授谭兰团队在BMC Medicine上发表了研究。这项纳入36万余人、长达9年随访的研究发现,适当晒太阳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但光照时间需严格把控在合适范围内,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即使规律作息,睡眠充足仍然需要平均每天1.5小时的光照来降低痴呆风险(夏季为每天2小时,冬季为每天1小时)。

阅读连接:

BMC Medicine:老年痴呆、失眠、抑郁预防新方法,只需每天坚持 1.5 h!


7,7个健康习惯降低了有遗传风险的人患失智症的风险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近日Neurology 在线期刊发表的研究,发现7个健康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可能有助于降低遗传风险最高的人患失智症的风险。这七个心血管和大脑健康因素,被美国心脏协会称为“简单生活7”(Life's Simple 7),它们是:积极活动、健康饮食、减肥、不吸烟、保持健康的血压、控制胆固醇、降低血糖。 这些健康习惯总体上与较低的失智症风险有关,即使是基因风险最高的人,按照同样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患失智症的风险也较低。

阅读链接:

7个健康习惯降低了有遗传风险的人患失智症的风险


8,科普不能仅仅关心科学的实用性

来源:赛先生

有些时候,我们被教会了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因此即使你对书本外的知识表现出一点儿兴趣来,恐怕也没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提出真正的问题。慢慢地,我们的好奇心就会废退,我们提出问题的冲动和能力自然也随之减弱。近日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主要思考方式,对人的成长大有裨益。科普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提升学生高阶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所以,科普和科幻教育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方式进行推广。

阅读链接:

周忠和院士:科普不能仅仅关心科学的实用性


审校:Simon

请先  后发表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