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买条黄鱼过端五”谈起

 黄之中 2022-06-02 发布于上海

“吴江通”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您的关注,我的动力!

图片

小时候生活不咋地,孩子们总盼望着过年过节。孩子们口中老是念叨着“吃”,什么“二月二撑腰糕”“四月四杨梅李子青滋滋”“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五”等,因为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有吃有穿。

图片

撑腰糕

图片

黄鱼

年每年一次,过年不但有鱼有肉吃,还会有新衣服穿,哪怕生活再苦,做父母的总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弄件新衣穿的。在孩子多的家庭,要满足给每个孩子做一件新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但要有钱,还得有布票。

图片

江苏省布票

过节不同于过年,一年可以有很多次。既有元旦、五一、国庆,也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等。每当过节,父母也会考虑适当改善一下“饮食”的,或者是到街上“肉墩头”(吴江人称肉铺)上斩点肉,或者是宰杀一只自己养的鸡鸭“众牲”(家禽),总而言之,要“开荤”的。

图片

街上斩点肉

对于荤菜,现在一辈的年轻人怕是不了解。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40多年前,江南农村家庭平时餐桌是没有荤菜的,很少上街买肉,地上种什么、长什么就吃什么。要么自力更生,到河渠里捕鱼捉虾、摸螺蛳、钓黄鳝。加上当时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很大,因此农村里的人很少有“大块头”,更不用说什么“三高”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捕鱼捉虾、摸螺蛳、钓黄鳝

五月五即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五,又称端午。《清嘉录》引《荆楚岁时记》曰:“京师以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三日为端三,四日为端四,五日为端五。”我们把事情的开始称为“端”,事物的两头也称为端。“端五”就是五月开头的第五天。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谓:“端五之号,同于重九,世以'五’为'午’,误。”

图片

端午

端五这一天要吃粽子,几乎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

图片

端五吃粽子

作为列入世界“非遗”的节日,湖南、湖北主要是纪念屈原,苏州纪念的是伍子胥,两位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各地纪念活动的共同点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图片

赛龙舟

图片

吃粽子

据《乾隆吴县志》记载:“端午为龙舟竞渡,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投鸭于河,龙舟之人争入水相夺以为娱乐。户贴朱符,食角黍、石首鱼,饮雄黄菖蒲酒,簪榴花、艾叶以辟邪。”说明在古代,端午节的纪念活动要比现在“隆重”很多,至少晚至乾隆年间,吴县(今苏州)除了赛龙舟、食角黍(即粽子)外,还保留着贴朱符、食石首鱼、饮雄黄菖蒲酒、簪榴花艾叶等习俗,其目的是“辟邪”。

图片

石首鱼(黄花鱼)

图片

雄黄菖蒲酒

那么,这些习俗是否消亡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苏州,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个习俗,每当端午来临,每家每户的大门的门框上都会“不约而同”地挂上由艾草、菖蒲和大蒜头组合而成的“三件套”,据说也是为了辟邪,这应该是古代习俗的遗存。其中菖蒲和艾草本来分别是浸泡在酒中和插在女子头上的,现在已经被“改造”为门头的“挂件”,并且加上大蒜头,“替代”了原本贴在门上的“朱符”了。

图片

端午节门上悬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吃黄鱼是否有出典?有的,就是《乾隆吴县志》所称的“食石首鱼”,这一习俗尚在吴江保留,那就是吴江孩子口中“买条黄鱼过端五”的黄鱼。黄鱼又名黄花鱼,也叫江鱼。此鱼出水能叫,夜间发光,头中有像棋子的石头,所以叫石首鱼。

图片

黄鱼

端午节源远流长,相沿成俗,仪式感很强,既有玩的——赛龙舟,又有吃的——粽子、黄鱼,还有挂的——艾草、菖蒲,尚有戴的——石榴花、艾叶,如此节日列入“世遗”当之无愧。

图片

端午节

除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辟邪”。原因是五月被视为“毒月”,有《民国吴县志》为证:“五月俗称毒月,百事多禁忌。”这个时候,在惊蛰时已经纷纷出动的“蛇虫百脚”,到了端午之后就进入活跃期,因此必须提前做好防范。

图片

苏州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正泰摄)

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云:“五月五日端阳节,堂悬神符(画帧则以钟馗),瓶供蜀葵、石榴,户悬蒲蓬、桃枝、蒜头,妇女首簪榴花、艾虎于髻,午饮雄黄酒,遂喷洒墙壁间,烧苍术、白芷、辟瘟丹、蚊烟以袪毒虫,采百草可疗疾者以红绿线约小儿臂。”《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更是“抬出”了钟馗、桃枝、艾虎、苍术、白芷、辟瘟丹等诸多“辟邪”利器。从中可以看出,作为民间“防毒”手段,家里厅堂悬挂钟馗像,门口悬蒲蓬、桃枝、蒜头(现在不见用桃枝),男子喝雄黄酒,女子头戴香戴榴花、艾虎等,小孩则手臂用红绿线绑些“采百草可疗疾者”,男女老幼兼顾,“防护”可谓周到备至。

图片

端午节家里厅堂悬挂钟馗像

钟馗和桃枝是专门用来对付鬼神的,其余物品都是中药,辟瘟丹是樟脑丸的民间俗称。樟脑丸迄今还在使用,家庭主要用于衣服防蛀,放在衣橱或衣柜里;还有就是图书馆的图书防蛀,特别是古籍线装书还是用这个比较原始的手段。雄黄可以到中药材店购买的,不过喝雄黄酒已经不大听说了。记得小时候,妈妈会在端午节,用筷子蘸了雄黄酒点在我的眉心上,多余的雄黄酒会洒在屋子的墙脚边。小孩手臂上缠绑的东西,现在已经演变成香袋了,老字号中药店如雷允上、沐泰山均有销售。

图片

樟脑丸

图片
端午节用雄黄酒蘸眉心

其实,解毒防毒方法远不止于此。《乾隆吴江县志》在讲到端午节的习俗时称:“采百草焚之以辟蚊蚋,及留以供药品。觅虾蟆,收蜈蚣,斩蛇头,皆以制药。今多沿旧俗。”蚊子是最为普遍的虫子,几乎无处不在,每至夏日,每天都要面对蚊虫叮咬,人们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用烟熏。哪怕是时至今日,“蚊香”仍然是对付蚊子的“主打产品”。虾蟆就是蟾蜍,与蜈蚣和蛇一样被百姓视为“五毒”之一,为啥使用这几种“毒物”?答案就是“以毒攻毒”。

图片

END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