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家姑娘叫木兰

 滚滚睡着了 2022-06-02 发布于山东

用文化解读新闻,让新闻更加悦读!抽风式更新!

77日女子足球世界杯决赛直播期间,迪士尼公司推出其真人电影《花木兰》的第一款预告片,这位“中国民间公主”瞬间全世界霸屏,成为推特、Youtube和微博的热门话题。

作为最传奇最悬疑的励志故事之一,“花木兰”这个IP已经带了几百年的流量。可是对于这个“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最刚的“公主”,你可能仍然并不知道她是谁……

据说真人版就是当年动画版的翻拍

影视、歌曲、戏剧——一切源于这首诗!

我们有无数关于“花木兰”的小说、影视、歌曲、戏剧……故事情节或各有侧重,有战争、有爱情甚至还有权力争斗。然而一切的起源,都来自只有392个字的《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诗的第一句,成为几乎所有关于花木兰的作品的开端。刘亦菲这一版的“木兰”,仍然也是如此:昏暗的光线里,心事重重的木兰独自持梭织布,烦恼着媒婆上门所提的亲事,关于一个合格新娘的四大标准“娴静、沉着、淑雅、守礼。”自己显然与哪一个都相去甚远。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壁”,是乐府叙事诗这一诗歌题材中最著名的两篇。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又题为《木兰辞》。

从宋代起,关于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郭茂倩在其注解中就特别注明“不知起于何代”。

最早的成型《木兰诗》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被认为是唐代韦元甫所作。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指出韦元甫并非此诗作者,而是韦“得于民间”。现在通常认为,《木兰诗》所记叙的战事,发生在北魏与柔然之间。故作品应该产生于北魏,最早可能是一首鲜卑歌。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全诗大多为通俗口语,但又有对仗严谨工整的句子,使用了互文、复沓、顶真、排比、反问、借代等等十余种修辞手法,因此可以确认其流传过程中经过了文人的加工整理。 

作为一首叙事诗,《木兰诗》所记情节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如阿姊理妆小弟磨刀”的情节,富有生活气息,消解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紧张感。全诗情节紧凑曲折甚至带有几分悬疑,学者认为“古朴自然,繁而不乱,章法脱换,转掉自然”。“'出门见火伴’”,又是绝妙团圆剧本”。

《木兰诗》语言流畅自然,几乎通读几遍就能自然背诵。完成课文背后的“熟读并背诵全文”的要求不是梦!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马上是谁家的姑娘?

去年,某位内陆歌手推出了一曲名为《花木兰》的歌。歌词写得颇有些味道:

身前是风云的战场身后是春日的梳妆头上是秦时的月光

身前是刺我的刀枪身后是想我的爹娘马上是谁家的姑娘

要明确的是,《木兰诗》是一个文学作品,而不是史籍记载。关于花木兰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传说。人人都知道的花木兰,可能并不是花木兰。她甚至根本不姓花——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迪士尼的电影也直接就叫“MULAN”,《木兰诗》从头到尾也没提“花”姓一个字。

有的版本中,有人说她她姓朱,名字叫“朱兰”;有的说她姓宋;有人说她复姓木兰。晋宋之际的学者何承天在《姓苑》一书中认为花木兰姓木,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

关于木兰姓氏最多的记载是姓魏。河北完县木兰庙中的石碑记载:“神姓魏,字木兰。”此碑立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花木兰事迹的碑刻。多地的府志都异口同声地持这一说法。连《大清一统志》这样严肃的史料也有“木兰,魏氏女”的记载。

那么木兰怎么姓花了?有人说木兰小名叫花姑、又说木兰貌美如花、又说因为有一种花叫木兰,就给她安排了“花”姓——这些说法听起来就很没道理的样子!花木兰这个名字之所以被大家广泛接受,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明代著名戏剧家徐渭在《四声猿》中认定木兰姓花。明清时代戏曲兴盛,徐渭名气又很大,《四声猿》的影响广泛,粉丝众多,“花木兰”这个称呼便在民间广泛流传。

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的京剧《木兰从军》,在多番查阅资料的情况下都没有确定木兰的姓氏,因此剧中就直接以“木兰”为名。

    对于名人,历来还有一个热点问题,那就是故里之争。花木兰是哪里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地方都以“木兰故里”自称,争抢花木兰这块金字招牌。其中争论比较激烈的有河南虞城、湖北黄陂、安徽亳州等地。

虞城自认是“木兰故里”的主要证据,是当地遗有花木兰祠和石碑两通。据方志记载,虞城自唐代就有纪念花木兰的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木兰祭祀日,是盛大的庙会。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2015年,因为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而要求其道歉的,就是这家研究中心。

对虞城表示不服的是黄陂。明《木兰古传》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传》称:“木兰朱姓,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黄陂双龙镇有座“木兰山”,山上墓碑铭刻“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据说木兰山还曾建有木兰庙。大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曾写下了《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这样看来,黄陂的“木兰故里”也师出有名。

站了出来的还有安徽亳州。《亳州志》说花木兰是“亳州东魏村人”,并有“孝烈祠久在东关外”。东魏村的后面至今尚有一个很大的孤堆,当地人叫它“魏孤堆”,说是花木兰的坟墓。

小编觉得,木兰家不会距离夷汉边境太远,毕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赤兔乌骓的卢啥的,一天也就跑两三百公里吧?

有争议也是好的,从积极的方面看,这反映了大家对木兰的喜爱、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反映了花木兰深厚的群众基础。换句话说,花木兰来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花木兰精神闪耀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论女扮男装的可行性——你爱哪一位木兰?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女扮男装上阵杀敌十二年而不被发现,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很多人讨论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身边有位女性隐藏身份十多年居然一无所知,这些人是傻呢还是傻呢?

不少网友给出了参考原因,比如木兰大概是北方少数民族,体力和体格都不输与同族男子,外形也颇男性化;比如战争艰苦环境,令木兰发生一些生理病变,可以参看圣女贞德,据说她也出现了闭经现象,一度被英国人怀疑并非女性;比如木兰是骑兵而非步兵,骑马杀敌,靠马入睡,大大减少了与战友身体接触的机会;也有人考证木兰担任的是传令兵,有自己单独的营帐,“大唐雷音寺”有一期中节目中讨论这个话题,有人就持这个观点。

事实上,如果外界完全没有怀疑,女扮男装瞒天过海完全可行。在各种民间野史、笔记小说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著名的“女驸马”、“梁祝”、孟丽君、 《聊斋》里的颜氏,《二刻拍案惊奇》的闻俊卿,都是类似的故事。外国那疙瘩一样,《一千零一夜》中也有类似的情节。还有流传甚广的9世纪中期天主教女教皇琼安的故事,更是曲折离奇。

长成这样的驸马,居然还没人怀疑是女的,满朝官员的智商也是令人捉急。

而在现实中,解放军唯一的女特级战斗英雄、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主角原型郭俊卿,则是最接近真实的现代花木兰。

全世界人民都喜爱花木兰,1998年迪士尼第一次把《木兰》动画版搬上大荧幕,就一度成为当时的顶级流量。当时全美的麦当劳都将附赠玩具娃娃换成了花木兰,迪士尼还请出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关颖珊,在“冰上之夜”中扮演花木兰。

花木兰这个角色也不是第一次被真人演绎。从1924年梅兰芳出演的第一版电影短片《花木兰》起,这个代父从军的故事,一直被各种改编。1939年陈云裳版《木兰从军》、上世纪60年代香港邵氏公司的黄梅调《花木兰》、1998年袁咏仪主演的台湾版电视剧《花木兰》、2013侯梦瑶、吕良伟版的电视剧《花木兰传奇》,还有2009年赵薇主演的电影《花木兰》。

最有名的,则当属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花木兰”。一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亮相,相信亿万中国人都能接上“谁说女子不如男?”

是的,21世纪的今天,女性早已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写这篇稿子的小编也是位女记者。刘亦菲“我的职责就是战斗”,再次向世界宣告:谁说女子不如男?!

不要惹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