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江山图》:只此青绿 只此一卷

 滚滚睡着了 2022-06-02 发布于山东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绢本设色写意画,其身世充满传奇故事,作者王希孟时年只有18岁,这也是他唯一的作品。

▶▶此画是中国青绿山水画巅峰,向来备受推崇,是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认为“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

▶▶艺术的世界里,像《千里江山图》这样作者一生只有一部作品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有的人来到世间一趟,似乎就是为了做这一件事,而这一件就已足矣。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青绿千载,江山无垠



  

舞蹈《只此青绿》成为今年央视春晚的MVP,这段美丽的国潮舞蹈倾倒了无数观众:“这是什么神仙舞蹈?”“精美绝伦,我直接文化膨胀了”。

这些盛赞并不意外,毕竟其同名舞蹈诗剧,从国家大剧院到全国14个城市再到B站,一路走来全是赞美声,其中也包括了济南。

对这部舞蹈诗剧的一句话介绍是,“将《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

将一幅画作诗化、拟人化、舞蹈化,的确是一个精妙创意,其编导一直强调自己对这幅画的理解是“无名无款、只此一卷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千里江山图》是一部传奇画作,现存于故宫博物院,曾于2017年首次向公众开放展出全卷。当时参观的长龙中,就有今天《只此青绿》的两位年轻女编导。画作由一幅整绢绘制成,其上无作者款印,有乾隆题诗,及宋蔡京和元李溥光的跋 和题各一。

史籍中没有关于《千里江山图》作者的记载,只在蔡京的跋文中有几十个字介绍:

作者希孟年十八岁,少时是画学的学生,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仍然喜欢画画,几次作画献给宋徽宗。刚开始手法稚嫩,皇上不是太满意,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才,亲自指点教授画法,不到半年就完成了这幅画。

这是关于作者“希孟”的全部资料,甚至都没有姓。他只留下了这一幅画,此后就在历史的迷雾中消失了踪影。直到数百年后,这个名字才再次出现在清朝收藏家宋荦的一首诗中:“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大家才知道他的名字叫“王希孟”。

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信服,比如有人就认为希孟姓赵,称正因此才得到徽宗的青睐。

陈丹青曾经说:明清文人画,确立了山水画中的老人符号。晚清民初的黄宾虹、 齐白石、张大千,又坐实了这类符号的单一想象。“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否则不会有《千里江山图》”。

据说王希孟“年二十余”就死去。关于死因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作此画耗尽体力精力因病去世,一说是因为他又绘出一幅《千里饿殍图》,触怒徽宗被处死。

而这幅画本身,也有着离奇经历。徽宗最早将其赏赐给蔡京,然而很快蔡京作为“佞臣”被抄家,画作不知去向。约百年之后再度进入南宋内府。到了元代,溥光和尚将其收藏。

溥光圆寂后,此画再度下落不明,直到清初,到了收藏家梁清标手中——“千里江山图”之名即来自此人。之后进入清内府,“盖章大王”乾隆开启题诗盖印的常规操作。

再往后,末代皇帝溥仪将该画带至长春,抗战胜利时被伪满洲国宪兵哄抢,流入民间。

直到1953年,一位名叫靳伯声的古董商响应新中国政府号召,将其捐给国家,此画最终又回故宫。经历了这么多波折,我们如今还能完整地看到它,实属难得。



青绿设色,丰亨豫大

独步千载,众星孤月



     

 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首先是其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之所以只能说“之一”,是因为论长度还得看清朝。清代宫廷画家张廷彦绘制的《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长达30米。更为逆天的是王翚和他的学生杨晋等人合绘的12卷《康熙南巡图》,总长近300米。

 作为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千里江山图》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

 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淼,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十八岁的王希孟怎样做到这样胸中有丘壑,令后世的画家们迷惑。按陈丹青的说法,这是他的天赋,也因为他降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但恐怕他自己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情”。

 其次是其青绿艺术的运用,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

 《千里江山图》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皇帝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不惜成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青绿颜料由孔雀石、蓝铜、青金石、砗磲等多种珍贵矿石研磨提炼而成,成本珍贵、工序复杂,除非皇家画院,一般人不可能足量随意使用。而在当时,包括宋徽宗本人在内,宫廷画家绘制了多幅绢本设色画。

 徽宗想要建立一种能够代表皇家宫廷的审美体系和审美意识——“丰亨豫大”,用色彩表现出富丽、华贵之意,以之与当时另一派文人画的审美风格——萧瑟枯寂、雪色寒山相抗衡。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巅峰,溥光曾经评价其 “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澄怀观道、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传承和喜爱。



孤篇横绝,巅峰沉寂

一生一事,相忘江湖

 


 天才少年王希孟在十八岁的最美华年里绘出最美的图卷,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耀眼的光芒后就归于沉寂。

 在艺术的世界里,像这样横空出世,出道即巅峰,然而巅峰后随即沉寂,一生只留下一部作品的人还有很多。

 同样作为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位见首不见尾的神人。与王希孟一样,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有关这幅画及画家的资料,只有图后85个字的跋文。唯一的好处是他还有一幅《金明池争标图》存世,算是比王希孟多了一点痕迹。

 与王希孟最为接近的例子,是晚唐诗人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似乎连李白都要拜下风。然而张若虚却是一位神秘的诗人,全唐诗四万多首作品,只有他两首诗。其人生平不详,事略也仅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被简单提及。

  写小说的群体中,这样的传奇更不鲜见。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代,是因为创作、刊印都不容易,曹公本人又格外精益求精,“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辈子就一部作品尚在情理之中;但到了近代,文坛依然还有很多“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的高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星,她的一生只留下一部《飘》,但这一部作品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如出一辙的还有艾米丽·勃朗特,一生只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呼啸山庄》,这位女作家只活了30岁,一切盛名都来自于身后。

 《麦田的守望者》于1951年问世,令大卫·塞林格一举成名。性格孤僻的他出名后一直隐居,在第二部长篇小说之前,长达34年没有出版任何作品,被认为是文坛一怪。

 有的人来到世间一趟,似乎就是为了做一件事,而这一件就已足矣。像王希孟,也像多位从巅峰时悄然沉寂,与世界相忘于江湖的作者。在时间的长河里,个人的生命永远短暂,唯有作品永恒。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