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国少将搭牛车回乡,和车夫闲聊一路,快到家才发现这是自己父亲

 老大姐嗨 2022-06-02 发布于山东

1953年,王扶之从朝鲜战场回来以后,决定回自己的老家看看,为了不惊动县里的领导,王扶之决定自己走回去。尽管十几里路对自己来说不算什么,但是走了几个小时的王扶之还是有些气喘吁吁的,这时恰巧经过了一个赶牛车的老大爷,老大爷一听说这个穿军装的后生要来自己村子里探亲,说什么都要捎带王扶之一程。

王扶之拗不过大爷的好意,只能坐上了大爷的牛车,跟着他回到了村子。陕北人纯朴且热情,王扶之和这个老大爷一路上交谈甚欢,可两个人一路聊到了村口才发现,原来这个老大爷就是王扶之这趟回来要找的父亲。老大爷看着自己离家多年的儿子今天终于回来,忍不住将眼前的年轻人一把搂紧。

两人既然是亲生父子,为何又会到了见面不相识的地步呢?这一切,还要从王扶之小的时候说起。

文章图片1

王扶之少将

初入红军,陕北小将勇夺敌枪

1923年9月24日,王扶之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那时陕北的农村还很穷,王扶之家又是世世代代的农民,因此王扶之家过得很是贫苦。祸不单行,在王扶之五岁那一年,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只留下王扶之的爷爷、父亲王扶之祖孙三人相依为命。年幼丧母,这让王扶之的童年更加艰难。

为了家中生计,王扶之的父亲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到延安的一家地主家里做工,地主压迫着这个陕北农村里出来的老实汉子,他做工换回来的粮食也只够他一个人吃饱,完全顾不上家里。王扶之为了有口饭吃,便从小就去给地主家做放牛娃,稍大一点就去附近富裕点的农家做工,就这样混着日子活下去。

好在虽然王扶之的父亲是个穷苦农民,但却也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不让儿子成为文盲,他便到处求人,不知道给别人说了多少好话,低了多少次腰,才将儿子送进私塾读书。可最终,王扶之只读了三个月的书,便不去了,不是因为他不爱学习或者惹是生非,而是家里实在太穷了,实在供不起他读书。而在这三月里,王扶之也算是学会了一些《三字经》、《百家姓》的基础知识,给尚且年幼的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为他此后在革命和战争当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章图片2

陕北红军

王扶之12岁那年,越来越多的红军来到了延安,在那个战乱时代,和那些扛着枪就当自己是大爷、不断欺压无辜百姓的官兵不同,红军虽然也扛着枪,却从来没有欺压过老百姓,还会帮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干活,这让王扶之对红军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当时王扶之的爷爷已经去世了,家里只有王扶之和父亲两个人。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的生活,王扶之的父亲从延安回到家中,父子俩租了地主的一块地,成了佃户。可是连年收成不好,留在自己手里的粮食也只够一个人填饱肚子

王扶之家的情况在陕北不是个例,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在过着这样穷苦的日子。王扶之觉得,或许跟着红军走,真的能给穷人挣一片天下呢?自己不想以后再也吃不饱饭了,于是他便跟父亲表达了自己想要参加红军的意愿。

王扶之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好半天才点了点头,战场上刀枪无眼,那是要人在刀尖上舔血混饭吃,哪个当父母的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这种日子?可是家里眼看着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这么熬下去早晚要饿死,去部队至少有口饱饭吃。想到这里,王扶之的父亲只能点头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文章图片3

当时少共营的“娃娃兵”

到了红兵征兵处后,王扶之为了能够顺利入伍,年仅12岁的他便谎称自己已经十七岁了。因为当时的王扶之已经有了一米六高的个子,再加上自己从小给人干活,风吹日晒的一脸沧桑,王扶之竟然还真的顺利加入了红军队伍,被分配到了红二十六军的少共营。

少共营的孩子都只有十五六岁,最大的也才十七岁,像王扶之这个年纪的非常少。但又因为王扶之是穷苦出身,干什么都十分卖力,也从来没有掉过队,所以谁都没看出来王扶之只有十二岁,后来王扶之还因为表现良好,成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

因为都是一群小娃娃,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没人会把他们派上战场。所以面对物资匮乏的红军队伍,给少共营的配枪数量就比较少,两个人还分不到一把枪,主要用于训练。王扶之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分到一把枪,而是给了一把梭镖,领导在分武器时还嘱咐说:不要小看这把梭镖,从今以后这就是你的武器了王扶之将梭镖拿到手里后分外爱惜,在训练的时候又是十分努力,他决心要用好这把梭镖,建设自己的功勋。

王扶之没有想到,自己上阵杀敌的机会这么快就来了。

文章图片4

陕北将领徐海东

1935年的10月1日,陕北将领徐海东和刘志丹决定了围城攻打的方针,在劳山布下一个左右夹击的攻势,一旦有人送上门来,就抓住狠打,派出红75师在劳山路东,红78师和红81师在劳山路西做好埋伏。在东北军110师进入到了劳山地带以后,红军的75师、78师和81师就对敌军进行了猛烈攻击,东北军110师迅速展开防御。双方这一战打得异常激烈,

眼看着所有军队都已经被派出去了,因此只能将少共营也派到前线,攻打敌人的一个小高地。

当少共营的娃娃兵冲到了敌人的高地下面时,敌人原本准备的严密防御也开始放松了,谁会把几个小娃娃放在眼里呢?面对少共营的叫阵,敌人甚至还在上面用东北话喊:“底下都是些小疙瘩,不成气候。都说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东北军言语间的嘲笑激得少共营的小将士们火冒三丈,非要给上面的敌军一点颜色瞧瞧。虽然他们没有上阵杀敌的经验,但是凭借着往日训练的成绩和不怕死的精神,竟然也冒着敌人的炮火冲了上去。

当时营长交代了作战任务是全营分成三个纵队,一个纵队正面强攻,剩下两个纵队从两侧迂回,因此当敌人还在被正面强攻的队伍牵制住火力的时候,两侧迂回的队伍已经冲了上去。王扶之就拿着自己的梭镖从侧面冲了上去,趁着敌人不注意,已经将自己的梭镖抵到了敌人的喉咙口。“缴枪不杀”!敌人完全被自己面前这个杀气腾腾的小娃娃给震慑住了,只能乖乖将自己的枪高举过头顶,表示自己已经投降。王扶之一把将枪夺了过来,从此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枪。

那一年的王扶之还只有12岁,通过这次战斗,王扶之认识到了在战场上要有不怕死的精神,不仅不能被敌人吓到,能不能自己吓自己,敢拼的人才能活下来。

文章图片5

王扶之和战友

抗日战争,自行车上的指挥部

劳山战斗以后,因为少共营表现良好,王扶之也是非常出色,因此他被组织调到了75师223团的3连做了联络员。又因为王扶之好学且识字,后来团里又于次年二月将他推荐去了军团的测绘训练班,学习测绘。在测绘班学习期间,13岁的王扶之还因为表现良好,被推荐入了党,成为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之一。

在抗日战争后的不久,王扶之被调到了新四军第3师8旅22团当作战参谋。当时第3师的师长是黄克诚,黄克诚眼睛是个高度近视,无论是行军作战还是日常生活,在当时都十分困难,尤其在部队行军的时候,坐在马上一颠一颠的让人难受。

文章图片6

王扶之和他缴获的自行车

恰巧1939年,新四军第3师在河北红子殿对日作战的时候,王扶之凭借着自己不怕死的作战精神,成功缴获了一辆敌军的自行车。当时自行车可是个稀罕物件,正值年少的王扶之玩心大发,趁部队休整时天天在空地上练习骑自行车,没过多久,王扶之就将自行车骑的十分熟练。

王扶之被调到师部做参谋以后,他就主动用自行车驮着黄克诚,这样既不会让黄克诚再受到马背颠簸之路,还能减少他在路上行走的时间。谁知这一驮,前前后后竟然驮了三年。王扶之驮着黄克诚,却从未有过讨好师长的意思,反而是黄克诚看出来王扶之聪明有天赋的一面,想要多加培养。

黄克诚坐在自行车后座时,问了问王扶之在在22团工作时,对这个团的感受。一般平常人都会顾念旧情,不肯过多言语,但王扶之思考了一会儿,十分诚恳地跟黄克诚说到:“这个团能打仗,就是有点骄傲……”这个想法和黄克诚心里对22团的评价不谋而合,王扶之指出来的具体问题,也让黄克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22团有哪些问题存在。

在这次谈话后不久,黄克诚就在3师政治部主办的《先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希望第22团的工作来一个彻底转变》的文章,提醒22团注意自己存在的问题。22团的团长根据文章中所指出来的问题所在,对22团进行了整顿,工作不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还促使22团在此后的寻找当中屡立奇功。

1943年的时候,日军要对新四军盐阜区进行“扫荡”,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黄克诚决定率部转向“扫荡”外圈作战。可部队从阜宁转向阜东时必须要经过射阳河,河边是华成公司的所在地,华成公司的总经理姓张,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手里握有一支武装。因为张经理和共产党、日伪军和国民党都有联系,所以黄克诚一直不能确定从这里经过是否有危险,正在他在沉思的时候,蹬着自行车的王扶之开口了,他愿意代表代表黄克诚去找张经理谈谈,并且十分有信心将这件事谈成功。

文章图片7

黄克诚

黄克诚看着王扶之如此勇敢,郑重地将一把崭新的20响驳壳枪交给王扶之,让他当做见面礼送给张经理,并且交代他这次任务艰巨,一定保证万无一失,不然第3师将会受到巨大伤害。

王扶之带着黄克诚的托付,孤身一人前往华成公司找张经理谈话,他不仅将驳壳枪送给了张经理,更是认真向他阐述了共产党的爱国思想、军队的纪律作风,以及共产党坚决维护他的个人利益的承诺,最终说服了张经理同意3师的部队从他的防区经过,还派了哨兵防止日军发现。可以说这次第3师的顺利转移,王扶之的贡献巨大。

就这样,因为一辆自行车,让黄克诚关注到了这个陕北来的小娃娃,并且不断培养,在黄克诚的悉心指导下,王扶之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战士,立下了许多战功,后来王扶之还亲笔写下“永远铭记黄克诚大将的教诲”。

文章图片8

王扶之所写字条

解放战争,行军万里的陕北少年

解放战争时期,王扶之屡立奇功,几次获得部队嘉奖,他先后担任后东北民主联军营长、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作战科长、五师十四团副团长、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三四三团团长等职务,跟随军队征战了东北、华北和华中南三大战略区。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主力部队,王扶之所在的军队行军路程超过一万公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跟随着军队的脚步先后转战了13个省市,见识过东北边境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和漫天冰雪,也在宛如蒸炉的夏天到过江南,更见识过南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当然,也见证了中国解放战争的历程。

可是,也正是因为繁重的作战任务,从1935年到新中国成立,王扶之一次都没有回过家,因为作战的地方经常变更,王扶之也一直没能和自己的父亲取得联系,而这一晃就是十几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王扶之本想着待自己稳定下来,就可以回家去见见自己的父亲,可当时国内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解放,再加上匪患盛行,台湾局势不断严重,军中一直没能放松警惕,训练任务也是从没有减轻过,所以王扶之回家探亲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文章图片9

王扶之与战友合影

朝鲜战场,陕北红小鬼再破敌骑五团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王扶之所在的志愿军三十九军,作为首批赴朝作战的队伍,在10月21日奔赴朝鲜战场。

刚刚进入朝鲜境内的志愿军,以最快速的时间内进入到战争状态,还有好几支队伍已经和联合国军交上了手。面对兄弟团数次打败敌军、重创敌人士气的志愿军39军5师343团团长王扶之,一直心痒难耐。从10月21号整队出发,到10月31号,只有343团还没接到作战命令,王扶之不免有些着急,想要保家卫国,奈何军令一直不下。

终于在10月31号的晚上,师首长终于下达指示,命令王扶之率领343团奔赴龙头洞,准备狙击平阳、博川方向的敌军援军,以保证云山战役当中的志愿军能够顺利取得成功,王扶之瞬间明白343团的任务就是“打援”,保证云山战役能够胜利。

王扶之在朝鲜战场(图中门框后为王扶之)

反应过来的王扶之急忙召集侦察股长,率领侦查排到龙头洞以南监控敌情,并且决定在11月1号早上8点召开会议,进行具体作战部署。谁成想,第二天会议刚刚开始,侦察参谋就气喘吁吁地闯进会场,报告侦查排已经和敌军相遇。王扶之连吃惊的时间都没有,就紧急部署队伍进入战斗状态,彼时彭德怀刚刚给39军军长打去电话,安排39军协助40军发起云山战役。

可这个时候,39军5师的343团已经和联合国军交手了,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和空中轰炸,343团在王扶之的带领下飞快奔向185.5高地。在185.5高地西侧,侦察兵发现了公路上来往的少数敌军车辆,王扶之对着作战地图发现大事不妙:这里距离龙头洞只有一公里,刚好卡在了公路一侧,如果不能赶在敌人之前抢占这个高地,那全团都要被联合国军押进沟里打。紧接着,王扶之赶忙喊来了343团的参谋长,决定下令九连扔掉背包往上冲,务必抢占这个山头。

当敌军发现的时候,343团已经向185.5高地猛冲,于是敌军便调动飞机对志愿军狂轰滥炸。根据王扶之的指令,三营副营长姜玉清带着九连一寸一寸往上爬,九连连长和指导员带头冲在最前面,爬到山顶时吓出一身冷汗,美军已经从左侧爬上来了……九连赶紧将手榴弹一阵乱扔,才将美国鬼子轰下去。

文章图片11

王扶之站在远处用望远镜不断观察前方战况,看到这个场景不禁拍手叫好,可话音未落,敌人的飞机便更加猛烈地开始扫射,就这一会儿的时间,九连连长和指导员已经阵亡了,敌军的步兵也开始借着这个空挡疯狂反扑。

王扶之急地骂了一句娘,就疯狂往山上冲,警卫员拉都拉不住,只好跟着冲。王扶之冲上九连阵地,不断观察周围情况,当他发现一营已经抢占了龙头洞北侧云博公路凹口以及公路的两侧之后,迅速向各营交代作战任务:一营为正面防御主阵地,三营从侧翼配合为辅助阵地,二营靠后为团预备队,并且准备狙击从云山南逃敌军。

王扶之话音刚落,美军骑五团的一个连就在20多辆坦克车的引导下,向一营地冲去。美军骑五团作为美军一师主力,配备着最先进的作战武器,而王扶之的343团尽管已经用着志愿军当中的最佳配置,可是跟美军五团比起来,简直差了好几个档次。但最终,343团一营士兵还是在没有任何工事依托的情况下,三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即使骑五团再次调动三架飞机轮番轰炸,但一营官兵依旧钉死在了自己的阵地上,岿然不动!到了黄昏时刻,王扶之已经率领343团,将骑五团打退至龙头洞以南地区。

这场战斗结束以后,王扶之没有沉迷自己的战果,反而爬到高处观察四方,骑五团B连在不远处的龙头洞小学外墙,用草袋做了一些防御工事,面对如此显眼的防御,王扶之一眼就发现了。他迅速估算出这个地方距离343团阵地不足两公里,云博公路就从村东头不到500米的地方通过,地理位置这么好的地方,一定不能成为美军的固守据点,哪怕是变成志愿军和美军的缓冲区域或者“空白地带”,都是十分有利于343团的。

打定这个主意后,王扶之迅速跑到343团指挥部和大家商量,大家都十分同意王扶之的想法。王扶之兴奋地搓着手,笑哈哈地向大家说到:“那好,那咱们今晚就把美国鬼子这个连给端了!”王扶之将任务交给了一营一连,又安排三连直插龙头洞南1500米处公路,切断援军的进攻道路,一营二连和三营八连作为预备队,随时接应和增员。

文章图片12

用望远镜不断观察前方战况

就这样,晚上22点战斗打响,志愿军凭借着多次夜战的经验,顺利冲击敌军。面对突然出现的志愿军,美军乱作一团,在志愿军勇猛的“白刃格斗”当中,只能缴械投降。整场战役持续不到一个小时,作为预备队的二连和八连甚至都没开始战斗,骑五团B连就被全部歼灭了。

刚刚进入朝鲜,343团就在王扶之的带领下,全歼美骑一师五团B连,毙伤敌80余,俘虏20余人,敌逃逸2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挺,自动步枪十余支,迫击炮3门,步谈机、电话机各一部,击毁坦克一辆。面对如此丰硕的战果,343团的战士们都由衷地佩服王扶之这个团长。但王扶之并未放松警惕,他明白只歼灭了敌军一个连,只会迎来敌军更猛烈的反扑,看着将士们高兴的样子,他迅速到指挥部安排第二天的作战计划。

在龙头洞激战的两天一夜当中,因为王扶之的高度警觉和出色的指挥才能,顺利阻击了美军骑兵第一师第五团以及第七团一个营。击毙敌军400余人,俘虏敌军40余人,其中重伤骑五团团长哈罗德约翰逊中校。这一仗也彻底粉碎了敌人增援云山敌军的意图,保障了39军主力在云山的作战行动,为云山战役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文章图片13

王扶之将军(中间那位是王扶之将军)

久别重逢,父子相见不相识

王扶之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共待了三年,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在1953年被调回国内休养,而这一年,距离他离开父亲和家乡已经有足足18年了。18年后的王扶之,为祖国和人民打了一仗又一仗之后,终于有时间回到父亲身边,只是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认出自己来。

怀着忐忑的心情,王扶之走上了回家之路,因为怕惊动当地的领导,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王扶之并没有坐自己的专车,而是从县城下公交后步行回家。十几里的山路对比抗美援朝战场上每天行军二十公里的艰辛,不算什么,王扶之默默走在自己曾经熟悉的道路上,手里拎着的,是给父亲买的东西。

他一边走一边想,不知道自己家在新中国成立后分到了几亩地,父亲上了年岁还能不能忙得过来。想着想着,身后出现了一个赶着车的老大爷,老大爷看到王扶之身上的军装,显得格外热情,知道王扶之要跟他回一个村子探亲时,说什么都要载他一程。

王扶之拗不过大爷的好意,只得坐在车上,一路上大爷不住地问:王扶之是从哪里回来的,在哪里当的兵,听起来怎么一点也没有陕北的口音,回来是探谁的亲。王扶之一一作答,告诉他自己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自己就是陕北人,从陕北当的红军,这一走都十八年了。

文章图片14

拉牛车的老人(图中非王扶之父亲)

老大爷听到他是朝鲜战场回来的,不住夸赞志愿军在朝鲜的仗打得漂亮,又听说王扶之也是从这儿投的红军,不由得擦擦眼睛,嗫嚅地说道:

当年自己的儿子因为穷也是从这儿投的红军,一晃也是十八年了,就是不知道是不是还活着,要是活着今年也和王扶之差不多大了。儿子当年走的时候才12岁,都一米六了,不知道后来长个子没,现在什么样子……听着大爷一路念叨到村口,大爷提醒王扶之下车时,王扶之才猛然抬头,问到您儿子叫什么?

当大爷说出来自己儿子名字时,王扶之不由得泪流满面地喊了一声:“爹,我就是你的儿子啊!”

原来,王扶之12岁离家到今天18年,当时的小小少年长大已经变了模样,就连口音都因为这些年南征北战变了声调,而自己的父亲因为多年来的过度操劳,五十几岁的人看上去已经是苍老不已。王扶之想到此处,心中酸楚得说不出话来,而他父亲看着自己牵挂了18年的儿子终于回到自己身边,忍不住一把将高大的儿子搂入怀中,口中喃喃自语:“我的儿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