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3年开国少将坐牛车回家,和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才认出他是父亲

 快乐老年435 2022-10-21 发布于北京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后生,你是不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啊?”

此时已是志愿军三十九军115师师长的王扶之,定定地看着眼前鬓发斑白、面容憔悴的老人,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和激动。

1953年,抗美援朝暂时告一段落,王扶之思乡心切,恨不得马上见到无数次出现在梦里的故乡和亲人。他趁着停战间隙,决定回乡去看望自己多年不曾陪伴、不能尽孝的老父亲。

王扶之

其实,按照王扶之的级别,是可以配备专职司机的。

但他认为这是自己的私事,且战况多变、局势复杂,不知何时会再生变故,也没打算在家过多停留。因此就没想给组织添麻烦,最后便独自回家去了。

然而那时候的交通不像现在这么便捷,王扶之的家乡当年还没有通车,当他在最后一站下车时,距离家乡还有十几公里的土路要走。

就在这时,王扶之看到一位拉着牛车的老人,便上前诚恳地问道:

“老人家,能麻烦您拉我一段路吗?我这还有十几公里才能到家。”

“上来吧,小伙子”。老人笑呵呵地答应着。

王扶之就这样和老伯一路有说有笑,乘着牛车到了一个村子。

期间老伯还提到了自己有个参军的儿子,现在生死未卜,早就和自己断了音讯。

王扶之听了之后,内心五味杂陈。

奇怪的是,老人自他走路回家起,就一直跟在他身后,直到他凭借记忆找到自家门口,老人也没有离去。

就在王扶之心生疑虑时,老伯接下来的一句话犹如石破天惊,让王扶之身躯一震,目光变得深沉。

王扶之和老人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一切都要从王扶之参军那天说起。

年轻时的王扶之

多难小儿,参军入伍

王扶之参军,不仅是时势造就的结果,跟他父亲的一个决定也有很大的关系。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陕西省子洲县破败又潦草,经常有反动军出没,王扶之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地方。

在他五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了,而这对整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但生活还要继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赋予我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

迫于生计,五岁的王扶之被父亲送到延安的远房亲戚家打工,从此成为了一个放牛娃。

牛背上看世间,小小的王扶之身上背负了太多时代和生活给予的苦难。

放牛娃(素材来源于网络)

尽管生计窘迫,但王扶之的父亲从来没有一天不想让年幼的稚子,坐在明亮的私塾里,和其他孩子一样念书识字,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

终于,他咬牙攒够了一笔钱,将王扶之送去了私塾念书。

那时的私塾教授的课程都是《三字经》、《百家姓》一类简单易懂的书籍。

王扶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从乡野小儿到“小知识分子”的转变。

虽然这段求学经历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给他留下了巨大的人生财富。

可以说,正是父亲将王扶之送去私塾的这个决定,使得他日后成为红军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进而影响了他的一生。

王父本希望王扶之可以读书改命,然而天不遂人愿,现实往往和理想背道而驰。

三个月后,王扶之因为家庭穷困,不得不辍学去打工,给富贵人家开垦荒地,还经常在有野狼出没的地方干活,生活的重担又有一次压在了他稚嫩的肩头。

这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刘志丹领导的红军活动就在延安一带进行。

王扶之看到红军不仅不欺压百姓,还给老百姓挑水扫院子,一个想法逐渐在心底发芽。

“我想跟你们一样当红军,行不行?”

12岁的王扶之仰着头,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希冀,满心期待着红军战士肯定的答复。

红军战士看着他矮小的身子,不免有些疑惑:“你多大了?”

“你看我有多大?”王扶之人小鬼大,灵机一动,顺着红军的话反问。

“我看你有十六七?”

“还真差不多。”

就这样,王扶之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六军,成为了一名只有12岁的红军战士。

1935年7月,12岁的王扶之从来没有卸下过肩上的使命。

从谋生到参军,从参军到救国,他身体尚且幼小,骨肉却已初成。

而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初出茅庐便屡立战功,开始缓缓拉开了序幕。

年轻的士兵(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出茅庐,才能初显

王扶之所在的红军“少共营”里,大部分都只是十四五岁的孩子。

由于物资短缺,王扶之他们连武器都没有。

不光他们,战士们尚且不能每人配备枪支,使用的都是冷兵器,更何况他们这些小红军呢?衣服、兵器虽然短缺,但王扶之坚定的意志却越来越强。

条件艰苦,心却不苦。

王扶之不抱怨、不埋怨,而是另辟蹊径,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日常经验,剑走偏锋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武器——梭镖。

那段时间,他常常看着自己的梭镖,眼里炽热的光似乎马上就要迸射出来,手掌越握越紧,迫不及待想要和真正的红军战士一样上阵杀敌。

很快,王扶之的机会就来了。

1935年,徐海东、刘志丹定下了围城打援的方案。

东北军110师很快被红军切割成好几段,营长简单明确地给他们这些“娃娃兵”布置了任务,要求他们攻打一个小高地。

没有武器,王扶之就扛着他的梭镖冲锋陷阵。

少共营的娃娃兵一阵风般冲到高地底下,正准备包围东北军时,便听到上面的东北军大声喊道:“底下都是些小疙瘩,不成气候。”

王扶之看反动军不把自己放在眼里,顿感内里一股火焰正在熊熊燃烧,但他并未因此而失去理智,他牢牢地锁定了敌军中的一员。

“冲啊!”

随着一声怒吼,王扶之蓄足力气,猛地将手里的梭镖扎在了一个反动军的脖子上,那个反动军又惊又俱,浑身抖如筛糠,连自己的武器都丢掉了,成为了王扶之的俘虏,还被缴了枪。而王扶之也因此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支“马拐抢”。

王扶之不但会自制梭镖,骑自行车也不在话下。

1936年,红军东渡黄河对阎锡山和国民党中央军作战,王扶之被调到这里的测绘集训队学习。

部队在河北平山县缴获一辆自行车,这在当时的年代可是一个十足的稀罕物啊!

王扶之十分喜爱,经常在空闲时间练习。

过了一段时间,他的车技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只是此刻的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一辆自行车,跟我军的一位高级将领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位将领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三师的师长兼政委的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

抗日战争时期,王扶之是黄克诚的参谋。

黄克诚近视非常严重,眼力不好,每逢行军,王扶之便和侦察排长惠汉良,轮流用自行车载着他。

有人曾经打趣说,王扶之的后座上载着新四军三师的指挥部。

1981年,总参谋长张爱萍到新疆检查工作,见到当时已经是大军区副司令的王扶之,问道:“王扶之呀,你还记得你用自行车驮上黄老的事吗?那时你的自行车上可带着三师的司令部啊。”

张爱萍

王扶之微微一笑,不做应答,继而望向远处,似乎随着总参谋长的回忆,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王扶之不仅是个英勇的战士,也是个优秀的情报人员。

抗日战争时期,王扶之经常化装后潜入苏北敌后,争取伪军。

这是十分凶险的任务,一旦被日军发现,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王扶之曾好几次陷入险境,但最终凭借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化险为夷,成功完成组织布置的任务。

有一次他刚和内线人员联络完毕,完成任务后正准备离开,一辆载满日军的卡车缓缓驶来,王扶之立即知道有人走漏了风声。

怎么办?面对有备而来的日军,是先躲起来观察情况,还是静观其变?

王扶之十分冷静,迅速进行了一番缜密的思考,料定他们未必知道自己的身份。

于是招呼旁人坐下,开始拿起桌子上的麻将装作打牌,准备掩人耳目。

“你是什么人?来这里做什么?”

日军发现王扶之是生人,招呼跟随日军的翻译盘问道。

“我是一名商人,来这里办点事。”王扶之从容不迫地回答。

闻言,日军并没有离开,而是坐下来继续盘问。

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王扶之不卑不亢,每个问题都回答地滴水不漏,愣是没有让日军找到一点破绽,最终化险为夷。此时的他才不过二十多岁。

然而战场无情,王扶之滚烫的鲜血,曾无数次洒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1949年1月14日,攻占天津战役打响。

115师343团首先攻占了天津城,将飘扬的红旗挂上了天津城头。

时任343团团长的王扶之在指挥攻城的过程中,被敌人的反射火力将大腿打了个对穿。

但他坚持指挥,重伤不下火线,一直坚持到当日15时30分,天津城全面突破。

除去这次英勇负伤以外,王扶之还经历过一次极其危险的意外,几乎让他丢掉了性命。

战功勋勋,大难不死

抗美援朝时期,王扶之随39军于1950年10月21日首批入朝作战。

先后任志愿军115师343团团长、副师长、师长。

率部参加了1至5次战役、1951年阵地防御战、1952年春秋夏季巩固阵地作战、秋季战术性反击和朝鲜西海岸反登录反空降防御作战准备。

而此前,他已经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夏秋季攻势、辽沈、平津、横宝、广西等战役战斗,先后荣立大功三次。

此时的王扶之还不到而立之年,就已经战功累累。

可这次他却差点在异乡的土地上马革裹尸。

1952年抗美援朝时期,王扶之任115师代理师长。

敌军派出精锐部队攻占临津川以东阵地,王扶之率部队坚守,敌人的重磅炸弹一次又一次落在志愿军的阵地上,却不能进一毫一厘。

不仅如此,王扶之还率军打下了一个由敌军精锐驻守的高地。

这是一次伤亡少、作战方式灵活的军事行动。

志愿军总部指示他们总结战斗经验并上报,且派出《人民日报》记者刘鸣到王扶之部队进行采访,协助整理文稿。

王扶之

8月2日,王扶之协同5名参谋,正和记者刘鸣一起,在指挥部坑道整理文稿。

突然,“轰”的一阵巨响,王扶之七人被强大的气流推进了山洞里,石头和土块纷纷掉落,山洞塌了!

王扶之顿感耳旁一阵轰鸣不止,大脑仿佛停止运转,然后失去了知觉。

醒来的时候浑身疼痛无力,一条腿被木头和周围的石头压得严严实实。

他用力试图抽出他的腿,但根本无济于事

他们七人被埋在了山洞的碎石乱木堆里,记者刘鸣和三名参谋不幸当场殉国。

面对牺牲的战友,即使已经见惯了生命消逝,王扶之等人却依旧无法淡然处之。

一时悲从中来,可是现在还不是他们放声痛哭的时候,王扶之明白,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活着出去。

只有活着,才能继续坚守脚下的阵地;只有活着,才能继续完成未竞的事业。

他对另外两名参谋苏盛轼和陈志茂说道:“快,我们得爬出去,不然都得交代在这里!”

王扶之三人花了三个小时,挣扎着从一堆废墟中爬出。

本以为可以脱离危险,但却绝望地发现,事情比想象地要严重得多。

他们被封闭在洞内,无法传达信号,只能不断敲打脸盆、水桶、饭盒等物品,可依旧无济于事。

这信号实在是太微弱了,无法穿过厚重的山体。

就这样过了一天,没有食物,也没有水,王扶之他们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一刻。

洞内的氧气越来越稀薄,王扶之等人感觉胸前像压着个大石头一般,呼吸越来越困难。

他们越来越绝望,似乎下一秒就要饮恨当场。

王扶之并不惧怕死亡,他只是觉得,事业未竟,就这样死去,未免太憋屈。

“我们不会真的要死在这里吧。”恍惚之际,不知是谁喃喃自语。

忽然,机器的嗡嗡声传来,有人在他们附近实施营救!

“我们在这里!我们在这里!”

他们重新燃起了希望,用尽全身力气大喊,可是由于氧气稀少,机器的声音过于雄浑厚重,谁也不能保证外面的人可以听到。

此时,外面的救援队已经开展了三十多个小时的工作,可是这工作越进行就越令人心惊。

三十多个小时,就算王扶之他们没有遇难,恐怕也早已经窒息而死,救援人员心中的希望之火已经快要熄灭。

志愿军在挖掘坑道

然而,彭德怀司令坚持救援,他对救援人员说:“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王扶之他们抢救出来,万一牺牲了,也要将其遗体挖出,运回国内!”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救援人员一筹莫展之时,突然,洞内飞出了两只苍蝇!

“太好了!有苍蝇飞出说明洞内一定有氧气,王师长他们肯定还活着!”

终于,挖掘机挖掉一堆石块后,发现了王扶之等人。

绝处逢生,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纵横。

有了这次的经历,王扶之从此对苍蝇的印象也发生了改观,认为它们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从那以后就不再拍苍蝇。

这也算是一段趣闻,可见王将军也是个性情中人。

1953年,抗美援朝告一段落,王扶之作为115师师长,被批准放假一段时间。

王扶之想到自己已经二十年没回家了,沧海桑田,不知家中老父现在如何 ,也不知故乡是否还是记忆里的样子,他决定回去看看,这便有了开篇的那一幕。

老年时期的王扶之

偶遇老父,对面不识

王扶之下了客车,发现还有一段十几公里的土路要走。

这时,一个拉着牛车的老伯走了过来。

老伯一看到他就觉得十分亲切,不仅因为他穿着军装,还因为王扶之看起来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老伯看到他,就想起了自己在外打仗的儿子,于是主动跟他攀谈起来。

“后生,你这是要回家去吗?不嫌我这牛车慢的话,我倒是能捎你一程。”

“太好了!谢谢大爷。”

王扶之就这样坐着老伯的牛车,走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王扶之讲起自己在战场上发生过的事,老伯听着听着,就湿了眼眶。

“小伙子啊,我也有个儿子,十几岁就参了军,二十年没回家了!唉,不知道他现在是死是活,要是活着的话,也跟你差不多大喽!我想他想的紧,你也是红军,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他的消息,也好给我留个念想!”说罢,老伯嘬了一口烟。

“大爷,您放心,我回去以后就给您打听!”王扶之郑重地答应了老伯的请求。

老伯心酸地笑了笑。

一牛两人,很快到了傅家新庄——王扶之的老家。

“小伙子,我可到家喽!”

老伯看他没有下车的意思,心里生出一丝疑惑。

“这个老伯跟我是同村的?”王扶之心里想着。

可是面前的老伯看起来起码有七十多岁,自己的父亲才不到六十,王扶之觉得怎么也不可能,于是无奈地笑了笑。

时过境迁,家到底在哪里?

他的记忆已经斑驳了,王扶之踌躇着,靠着曾经的记忆找到了老家。

奇怪的是,老伯却没有离开,而是定定地跟在他身后。

半晌,老伯才发出风箱般的颤声说道:“后生,你是不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啊?”

“这就是我的家啊!”

仿佛终于印证了自己的猜想,老伯眼含热泪,颤颤巍巍地上前,一把抓住了王扶之的胳膊,

“扶之啊!我的儿,你终于回来了!”

“爹!”

王扶之悲喜交织,再也忍不住,抱住父亲,两个人埋头痛苦,哭这二十年的生离。

老父亲因为常年从事体力劳动,身体衰老很快,这也导致王扶之没有将对方认出来。

十年尚且生死两茫茫,何况是二十年的时光?

王扶之将自己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却不能在父亲的身边尽孝。

舍小家为大家,何等伟大,又是何等心酸。

王扶之晚年旧照

其实,革命战士里有无数个王扶之,他们或许埋骨沙场,或许扬名立万,或许战罢归隐。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应当铭记于心,接好时代的接力棒,继续先辈们的伟大事业——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