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3年,志愿军一师长回乡,跟车夫畅聊一路,到家才知这是他父亲

 你在我在观自在 2022-06-14 发布于江苏

一千多位的开国少将中,王扶之将军是颇具传奇经历的一位。有部下写七律诗一首,赠予将军:“十二从戎有几人,雄才大略少将军。奇兵用智取姜店,良将缠伤破锦门。壮士岂能三日死,忠臣自有一息存。至今难忘天津战,常使同曹四若云。”

王扶之将军在1935年12岁的时候就离家,参加刘志丹的陕北红军,抗日战争胜利没回家,解放战争胜利没回家,直到抗美援朝战争将要结束的1953年,时隔18年才回到家乡探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30岁的王扶之将军回乡的真实写照。

1953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成功粉碎“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在朝鲜半岛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作战准备。

时任志愿军39军115师的师长王扶之,奉军令回国休养。当初毛主席考虑到后勤保障不足的问题,在志愿军内实行轮战轮休的制度,将全中国的军队都拉到朝鲜半岛,同美国人练练,消除国内的恐美症。

王扶之就是在这个轮战轮休制度下,回国休息的。此次回国,王扶之决定回到家乡,探望一下父亲和乡亲。

这件事他是悄悄做的,没有惊动什么人,毕竟回家探亲是个人私事,因此他婉言拒绝了招待所里的司机,送自己归乡;更不许身边任何人,通知地方领导自己回乡一事。

这是王扶之考虑到,司机送自己,是公器私用;告知领导,是搞大排场,劳民伤财。因此,他一个人没带秘书,没带副官,没带警卫员,孤身一人踏上归乡之路。

王扶之的老家较为偏僻,没有修建可以过车的公路,也没有客车过。本来他是做好徒步十几公里回家的准备,毕竟习惯了部队的急行军,十几公里没什么。刚上路,没走几步,他就遇到了一位赶牛车的老大爷。

老大爷心地善良,问到两人此行的目的地是一样的,便请王扶之上牛车一坐,捎他一程。王扶之也不含糊,把行李丢上车,一跃而起,坐了上去。两人结伴而行,交谈得很愉快,时间也随之过得很快。

老大爷想着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想把这个当兵归来,和自己很聊得来的小伙子,送到家门口去。按照小伙子的模糊指路,牛车走着走着,快往自己家去了。这时一问名字,没想到这老大爷正是王扶之的父亲。

儿子没认出父亲,父亲也没认出儿子,这真是奇怪得很。不过啊,王扶之将军的传奇事迹很多,我们可以从其中看出些门道来。

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中,王扶之应该是参加革命年纪最小的一位,也是最晚参加革命的那一批。王扶之出生于1923年9月24日,家乡是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

王家贫苦,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几代人都是这样。王扶之5岁的时候,母亲就离他而去,他从小随着父亲长大。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王家就王扶之一个独苗苗,但王父交完地租和地税,养活这个儿子还有些勉强。

眼看着日子越来越难过了,王父便背井离乡,来到延安的一处出了五服的远房亲戚家打长工,王扶之便跟着爷爷生活。打小就聪明懂事的王扶之,主动请求爷爷,让自己也为家里做点事情吧,别人家的孩子都给地主家放牛,自己也可以。

爷爷怜惜地摸了摸王扶之的头,就在家附近,给孙子找了个给地主家放牛的工作。年纪稍长,能干别的重活了,王扶之便接着请地主,给分配个其他活。

王家三代人生活过得拮据,没什么盼头,但王父还是知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就从不多的生活费中挤出一些,又求人托关系,将王扶之送到当地一个小私塾去,学了三个月的字,明了点大道理。

其实在家,爷爷和父亲也有教导王扶之一些道理和算数,但写字确实是教不了,毕竟自己也不会。三个月的私塾生涯,给王扶之的生活带来了深层次的改变,让他不再是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文盲。对好学的人而言,三个月时间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爷爷在王扶之七八岁的时候,就带着一身的病痛去世了。孩子还小,不带不行,不带容易被人欺负,或是被拐走,所以王父回到家里。父子二人给地主家做佃户,一年到头挣的粮食,根本不够两个人吃。

即便王父尽量多给儿子吃些,自己长期饿着肚子,但王扶之还是骨瘦如柴,一副营养不良、面黄肌瘦的模样。眼瞅着日子越来越过不下去,没有一点改变的希望。

直到1935年7月,刘志丹同志带领着陕北红军游击队,碰巧活动到王扶之家。红军,那可是无产阶级穷人的队伍,不是那些反动武装、土豪劣绅的部队能比的。

老百姓和他们很亲近,也因为红色部队经常主动为群众做些小事,比如借住在老乡家里,会给老乡挑水扫院子。

某一天,早就想当红军的王扶之,鼓足勇气,来到一位红军战士面前,直视他,大声地说:“我想跟你们干,做红军行不行?”

那名红军战士,看着眼前这位稚气未脱的少年,笑了笑:“你知道我们在干嘛吗?你现在多少岁?”

王扶之回答道:“我知道,你们为穷人说话,是干革命的,我不怕死。”面对年龄问题,12岁的王扶之,抖了个机灵,反问一句:“你看我有多大?”

“十七岁吧。”

王扶之笑了,装作得意道:“那你就猜错了,我今年十六岁。”

就这样,12岁的王扶之混入了刘志丹的陕北红军队伍里。王扶之参军的事情,王父并没有阻拦,反而非常支持,参军好歹能吃饱饭,好歹有个盼头。

王扶之,很有北方大汉的形体,12岁就有1米6的身高了。正因为如此,红军战士才误以为他是十七岁的少年。

得益于读过3个月私塾的经历,王扶之学习得很快,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成为红26军少共营的一份子。

虽说王扶之是一名红军战士了,但由于物资短缺,他穿的还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手上拿着的也是红缨枪。不过,“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不有运输大队长蒋介石在吗。

一次与进犯陕北的国民党军作战中,小小年纪的王扶之同少共营出击,成功缴获一把马拐枪。不是没有更好的,而是更好地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士。

刚参加红军,就在战斗中表现得这么优异,再在少共营待着,有些埋没人才了。因此,在此战后,王扶之被调到75师223团3连,做通讯联络员。

接下来的遭遇,很好证明了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的道理。作为红军中数一数二的“文化人”,王扶之被安排进红15军团下属的测绘集训队,学习测绘地图等知识。

在测绘队的时间里,刚满13岁的王扶之就被推荐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当时红军部队里,入党的很少,像他这样年纪这么小,符合要求这么早入党的少之又少。

因此从党史记载看,王扶之是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之一。

别看王扶之年纪小参军,可他参加过的著名战役还是不少的。例如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成功会师,蒋介石调集大军衔尾追击,意图进行一网打尽,彭德怀在环县,指挥了山城堡战役,王扶之随军参加了。

11月,徐向前接中央军委命令,率部进行西征,王扶之所在的部队也被编入到西路军中。西征失利,王扶之同原先的队伍走散,经过不少波折才回归红军。

1937年,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成立,北方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俗称八路军。王扶之在林彪的115师344旅687团,任测绘股长,受张绍东直接领导。

很多人不知道张绍东是谁,是因为此人在1938年叛逃到国民党军。可惜了687团这支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以黄麻起义为骨干组建的商光独立团。

687团在黄克诚的指挥下,转战太行山,战果颇丰。后来新四军正式成立,王扶之随687团分出的一支战斗支队,南下支援,成为新四军的一部分。687团派出支援的支队,是开拓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主力。

在新四军,王扶之是3师8旅22团的通讯参谋、6连副连长,因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学习新知识,被调到3师司令部做通信股长。王扶之随该师,转战陕、豫、冀、皖、鲁、苏、晋七省,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张店、丁店、阜宁、两淮等战役,参与建立过十余个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即将打响,各大军区选派精英人才,输送到东北去建设新的解放区。王扶之也是被输送出去的人才之一,他再次来到林彪的麾下。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中国内战爆发。彼时的王扶之是东北民主联军2纵5师的作战科长,参加过数次反击战,及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重要战役。

由于王扶之的优异表现和卓越贡献,民主联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后,他被提拔到一线作战部队,指挥作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广西战役、衡宝战役等等,王扶之都是作为4野39军343团团长参加的。从祖国最东北的松花江边,一路打到最西南的镇南关。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39军奉命入朝,打出未尝一败的战绩。本来新中国成立后,王扶之是做好回乡探亲的准备的。当初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连绵的战火让他脱不开身,军人的使命感也不允许他放下同袍回乡。

谁也没想到,新中国成立,援朝运动兴起。回家?不可能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军委做好援朝的准备,组建起随时赴朝作战的东北边防军,东北出来的4野主力39军,也被划分到其中。当时中国一直在警告“联合国军”,不要越过三八线,更不要侵犯中国边境线。

但是,这样的警告被美国视为软弱不敢出兵的表现。于是,“联合国军”开始进行更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直接侵犯到中国的国家利益。“联合国军”大量踏入朝鲜当天,中央军委便做出将东北边防军,改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助朝鲜人民军保卫国家领土。

志愿军首批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的部队中,便有39军,王扶之也在其中。10月19日进入朝鲜,10月25日志愿军各部抵达的指定位置,彭德怀一声令下,第一次战役正式打响。

39军向美军第1骑兵师猛扑过去,仅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就攻克其驻守的温井地区。此次战斗,王扶之指挥的343团,拔得头筹,立下抗美援朝战争的头功;率先攻入温井,在歼灭美军大部分守军的同时,还展开了乘胜追击,痛揍落荒而逃的美军。

之后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以及春季、夏季、秋季、朝鲜西海岸等战役,39军都参与了,立下赫赫战功的王扶之,很快就被志愿军司令部提拔成为115师的师长。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美国人终于撑不住了,提出“停火谈判”的要求,接下来就是边打边谈的状态,有时还是以打代谈。

1952年8月,王扶之师坚守的阵地,遭到“联合国军”猛烈的全方位炮击覆盖,虽说早有应对之法——坑道战术,但这并不是万全之策。王扶之指挥部所在的坑道,被敌人轰塌,王扶之差点被活埋牺牲。

幸好有彭德怀发来的死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志愿军工兵队,顶着敌人时不时发射的炮火,挖掘了三天三夜;本来工兵队长都要放弃了的,最后看到坑洞里飞出两只苍蝇,才继续坚持挖掘,终于将王扶之等三人救出。

被转移到后方医院休养的王扶之,曾试图联系到那位救出自己的工兵队长,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未果。最后,王扶之将这份感恩转移到苍蝇身上,一生不加害苍蝇。苍蝇的嗡嗡声,对他而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1953年5月,援朝战争接近尾声,志司考虑到王扶之的个人情况,便给他放假,允许他自由活动。突然闲下来的王扶之,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回家乡探望老父亲。

回国的王扶之,已从115师的代理师长转为正式师长了。这么大的人物,组织上是有给他配随行人员和专车的。但他回乡,并没有让人跟着,他不想张扬。先坐客车回县城,发现县城没有回自己老家的公路和客车,便决定徒步走回去。

这么大个人物,没给地方政府打招呼,无声无息地回家。这正是王扶之的目的,他想用脚,用眼睛,用普通归乡者的身份,去看看解放后的新中国,给自己的家乡带去了怎样的变化。

后来也就出现开篇的那一幕,父子二人畅聊一路,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是造化弄人啊。王父认不出王扶之,是因为他走时是12岁,如今已是30岁的中年人了,身材、样貌、性格和声音完全变了;王扶之认不出王父,是因为父亲从中年人变为老年人,生活的艰辛让他彻底改变了模样。

战争彻底结束后,王扶之将父亲接到自己身边住,让操劳一生的老父安享晚年。1955年,新中国全军大授衔,32岁的王扶之被授予大校军衔。之后,王扶之到南京军事学院进行系统地学习军事理论知识。

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之后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西沙海战等,他均有参与过指挥。

王扶之将军真是中国解放军的活化石,是共和国国宝级、定海神针式的人物。截止到2022年4月,在世的开国将帅仅存5人,王扶之将军便是其中一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