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山物语:理性——日本国民性的底色

 空山茶话 2022-06-03 发布于河北

日本人的精研、刻板、擅于汲取与学习,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也多有著述来分析日本人的精神,如《菊与刀》、《武士道》、《日本人的心理结构》、《日本与日本人》、《丑陋的日本人》等等,但总觉都没戳到要害。直至有一天王安忆在谈及日本时提到了他们有一种——理性自觉。我忽然意识到这恰是酝酿出如此国民性的土壤。

“中国就像祖产万贯的富豪,挥金如土,而日本历史上则一向短缺而节俭的,因来之不易,便格外珍惜。”珍惜因来之不易,这便是一种(不得不的)理性。

“日本这个民族进入文明史较晚,地理又相对孤隔,可以说是在自觉理性地进化。……中国的文化则更像是因天地自然的慷慨给予而自然产生的,而日本则是后天(人为的)选择。”

诚然,“理性”往往为环境所迫,正如日本;而但凡条件允许人们还是会本能的选择“感性”,恰如早期的中国。以文字为例:

“汉字渡海至东瀛,经演变成为一种再生的文字。因此日本民族对文字的态度比我们慎重和严谨,比较我们的重天意,他们更相信人力。”

“《辞海》对“右”的解释是如面向南,则东为左,西为右。……可日本人觉得不够,因为使用辞海的人多是学生,知识浅近,应该有更日常化的解释。于是提出,在时钟的一点到五点的位置叫作右,更清楚明确,且时钟又常见。但还不够满意,认为还应该有更简洁明了的注释。这时候又提出第三个解释,说阿拉伯数字的“10”,“0”的位置是“右”。这个解释更象形了,刚识数的小孩子都懂,大家都认可。”我们说理性是人为的,这里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看似的“吹毛求疵”理解为是一种极致的理性

还有一部日本电影的情节:《日本最长的一天》,二战《波茨坦公告》下达,日本投降,天皇要向国民发布诏书,内阁文员起草诏书。这很难,既要解释不得不投降的原因,顾忌激进派的情绪,安抚民众,又需维护天皇的面子,不能太难堪,所以措辞需极谨慎。当说明胜负已定、大局不容改变的时候,起先用了“局势”一词,该词指涉境遇。可有人反对,指出它暗示战局失利,被打败了,建议换作“运势”二字。“运势”有天命之意,似乎天不助我也,是一种和缓(矫情)的说法。这时执笔者提出否定意见,他说现在若用了“运势”一词,战后就会产生一大批“运势派”的哲学家、理论家,那将影响日本的整个意识形态,……可能改变日本的未来。

至此,虽言二战败降一段,但我仍被诏书执笔者的远见、谨慎所深深折服。说句不好听的,一战败之国,未来有没有这个国家还未置可否,竟然还在考虑到一个词对此后国民意识形态的影响!此时这般坚持是需要强大的理性勇气的,堪为国士精神。

我们沿着这两个故事向回看,你会发现日本的每一个抉择都面临着取舍——舍此取彼或取此舍彼,皆无双全法:决定学习中土文化,那就千山万水,倾国之力派遣使者去学习,采买各种珍奇之物,耗资之大,天文数字。而这背后又有着一个眼力的问题,怎么办?——还是拿钱换经验。所以现在去看日本留藏的中华古物多为绝品,各种技术如建筑、木器、陶瓷、造纸、笔墨、纺织等等,也多得其精髓。“学就学到手”这一点是日本人始终抱持的学习观。

这里里外外无不透露着那两个字——理性。在日本人看来,凭他们的先天条件,若要强国就只能做理性的决定。而理性指向的是正确、对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哪怕这种正确只是阶段性的,正如明治时期发现中土文化无法抵御西方文明,便转而向西学习现代科技,而且学得也很好。

似乎是此前上苍赋予的太多了,国人并不大懂得珍惜。若放在以前,那挥霍也就挥霍了,——毕竟多么。

如今至少就文化而言我们已经没当初那么多了,但国人还是不大珍惜,——因为不懂么。

因不懂所以无法做出理性的判断(此前也是一直感性过来的)。是什么导致了不懂姑且不论,单说这“文化理性我认为很值得向日本人学习。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空山物语:勇猛之资
空山物语:一手经验 VS 二手经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