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为什么叫“五毒日”,中医讲解真实的端午

 yzg1977 2022-06-03 发布于河南

作者:桐君

虽然现代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而来,但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

根据文献可知,端午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而“纪念屈原”的说法,是在魏晋时期才开始出现。

那么,既然不是纪念屈原,真实的端午节,是什么含义呢?

简单说就是四个字:“”。

先秦时,人们认为五月阳气最盛,热毒炽盛,虫蛇俱出,是十分不吉利的日子,而五月初五尤甚,称其为恶月恶日。

当时甚至有“勿举五月子”的说法,导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遭到弃养,看得出当时环境之恶劣。

史记·孟尝君列传》: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

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同时,五月初五也称“浴兰”,因为五月正值仲夏,是皮肤病肆虐的季节。

认为五月五日药草药性最强,民间会在五月五日采药煲水沐浴,祛除邪气。

《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到了魏晋时,吃粽子的习俗开始形成。每到端午,人们要在手臂缠五色丝,纷纷出行游玩、斗草、吃粽子。

其中,佩戴五色丝带,称为辟兵,寓意是让人不患瘟病。

唐代时,人们将蛇、蝎、蟾蜍、蜥蜴、蜈蚣五种生物画在纸上,以祈求与它们和谐共存,寓意防止毒虫作怪。从这开始,“五毒”的概念就形成了。

宋代的人,不但系五彩丝,挂菖蒲以祈求远离疫病,还要用艾草,菖蒲制作药酒饮用。

五月草木旺盛,他们认为这天的药物药效最佳,要尽可能多的采摘各种草药,取其汁液,收藏起来可以治疗各种皮肤病。

明清端午以“避毒”、“游赏”为主。人们午时前全部进天坛,午时过后再出来,寓意为避毒。

还要饮菖蒲酒、插艾草、门口挂独头蒜、耳鼻处涂雄黄酒,真是味道浓厚的一天啊,而这些气味浓烈的药物,统统有着杀灭病菌的作用。

看得出,古人的端午节,有浓厚的驱邪避疫之意,因为五月阳气盛,各种毒虫出没,病菌滋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蛇、蝎、蟾蜍、蜥蜴、蜈蚣五种毒虫,这就是为何端午被称五毒日”。

随着生产力发展,现代人已经无需顾虑大多数毒虫和病菌,只要防备蚊虫叮咬即可。

这里我们分享一个小配方:如果你不喜欢蚊香、驱蚊液里的除虫菊酯,那也可以试试古人的夏季防虫法,使用辛香驱蚊的中药。

配方:

薄荷10g、艾叶10g、藿香10g、丁香10g、金银花10g、紫苏10g、白芷10g、石菖蒲10g

此方草药均芳香除秽,有驱虫防病的作用,可以打碎为细末,包裹起来做成香囊悬于室内,也可以放入香炉熏蒸,以驱蚊虫。

注意,孕妇忌用,对其中中药过敏者禁用。

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 

 医患交流群 ——

非专业学术交流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