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哦,美丽如歌的黄岔村

 新用户4822sJuW 2022-06-03 发布于河北

黄岔村景区门口

我到黄岔村少说也有三四次了。这次应石家庄电视台记者高彩霞女士之邀,拂着浓浓春色,再次造访了黄岔村。

黄岔村位于内丘县西南部太行深山区的獐貘乡,村庄南面即是高耸入云的凌霄山。

凌霄山远眺

黄岔村看到的凌霄山

凌霄山,也称中岩山。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首领古巨鹿人张角在广宗战败被杀,黄巾军战死3万人,5万将士跌入护城河湮死,残余部队在大将张燕(亦称诸燕、飞燕)、左髭、雷公等人率领下,突破重围,直抵凌霄山,凭借天堑,安营扎寨,纳聚兵马,继续与官兵展开顽强作战。《后汉书·朱儁传》说“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其大声者称雷公,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轻便者言飞燕……”据传,黄巾军残部安营扎寨凌霄山上,在山阳建起数座梅花状粮仓(疑在今邢台县李梅花、韩梅花、黄梅花等村附近,待考。)山阴黄岔村建有哨卡(所)、营盘、演武场等。与此同时,南至沙河市中部丘陵区的西毛村黑山(今属沙河市綦村镇辖),北至临城、平山(古称常山)中太行东麓沿线建立多个根据地(营盘)。黄巾军凭借天堑,严密把守交通要塞。最高指挥机关设在凌霄山。在内丘县大青山(俗称黑山)和沙河市西毛村黑山一带驻扎重兵。为此,活跃在中太行东麓的黄巾军残部亦称“黑山军”。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统领河北的袁绍欲率兵剿灭黑山军,联合吕布与张燕所率主力在常山(今临城、平山一带)展开激战,连战十余天,胜负难分,各自撤兵。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张燕加盟曹操,担任平北将军,挥戈平定河北袁绍集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四月,曹操魏军渐成气候,张燕审时度势,率所属部十余万众投奔曹操。曹操封张燕为安国亭侯 ,食邑五百户,命他率军驻守邺城(今河北临漳)。至此,黄巾军亡。

内丘县青山脚下吴村飞燕墓(俗称王母娘娘擀面台;内丘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摄)

凌霄山老神庙顶(内丘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摄)

凌霄山老神庙(内丘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摄)

凌霄山古塔(内丘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摄)

凌霄山古代军事建筑西寨门(内丘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摄)

凌霄山石桥

凌霄山古蹬道

记者拍摄凌霄山“水牢”遗址

在旧址上复原的黄巾军演武场

   古代战争的刀光剑影横扫着1810余年的春秋霜尘呼啸远去,跃马挺枪血染征袍的无数豪杰随着琤琤作响的历史风云无不融入人们评古论今的笑谈。但东汉末年,为争取生活美好,不惜以命相抵,勇敢拿起刀枪与官兵浴血奋战的黄巾军留下的蹬道、古桥、寨墙、神庙、古塔等遗物依然陈列凌霄山上,用无声语言向今人讲述着1810余年前那场尽管毁灭了自身,却为东汉政权的最终灭亡点燃了熊熊燎原之火的历史真实。

“嗖嗖”作响的山风吹拂着我已显苍白的鬓发,为展示生命绿色而拱破坚硬顽石挣扎地面的野荆撕拽着我的衣襟,一块块残碑断石,用毁损难辨的文字期待来人把那段遥远的故事告白天下。

哦,凌霄山,耸立黄岔村边的凌霄山,冷兵器作战年代的活化石!在你身旁,我还能捡拾些什么吗?

白云舒卷,缠着我的思绪飞向遥远;溪水琮琮,牵着我的脚步匆匆奔向山下。

记者采访途中

记者采访途中

作者(右二)和邢台市民协主席路少河(左二)、画家戴杰(右一)在内丘县石盆村考察古碑、调研黄巾起义行走路线,听内丘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先生(左一)讲述碑文上记载的邢台市东部平原区(黄巾起义发源地)历代群众到此祭祀太平道神灵的故事。

攀登凌霄山路上的且停寺元代石拱桥

且停寺元代圣旨碑

且停寺元代圣旨碑文

且停寺古碑侧面雕刻的云龙图

黄岔村是汉将韩信与赵国军队因背水一战以弱胜强战例,而名垂青史的汦河发源地。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交战。韩信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谋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据内丘县政协原副主席张和平、内丘县文联原主席和莲芬与县文联主席秦凤英等人介绍:“横穿内丘大地的汦河,就是当年韩信背水一战之所在。”

乳汁般从岩石底层挤出的涓流,朝着低凹处绝不回首曲折前行。溪水蜿蜒中,不时有从断崖处或野草间冒出的细小山泉汇入。溪水接着前行,接着有泉水汇入,直到汇成一条闻名历史的浩瀚汦河,然后一往无前穿行在辽阔无边的冀南大地……

鸟瞰黄岔村全貌(内丘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摄)

美丽如画的黄岔村自然环境

汦河之源

流向山外的小溪

小桥、流水、人家

跨河建造的古石桥

古民居聚落

大山深处有人家

充满美好憧憬的婆婆

“傩面具”造型的汉代哨卡(原貌复修)

汉代石臼(内丘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摄)

古井(内丘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摄)

黄岔村遗存的古代石碾

黄岔村遗存一座外观酷似神秘民俗文化“傩面具”的汉代哨卡(当地称“笑脸”)、深邃的古代藏粮石洞、用石头垒砌的跨河石桥、古代两军开战前预卜胜负的“神庙”、将士们日常生活用具石磨、石碾、舂臼、古井等。黄岔村每一角落几乎都烙印着古代战争的痕迹。

自古以来,黄岔村就是指挥战争的前沿。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枪炮炸开祖国北大门,侵华日军的兽蹄踩着平汉铁路线,长驱直入冀南。肩负抗战使命的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9月—11月间组建抗日先遣支队(亦称“抗日干部工作团”),从山西和顺松烟镇出发,翻越太行,进入邢西山区。不久,抗日先遣支队选派干部到达内丘,在黄岔村一带宣传抗日主张,扩充抗日武装力量。是时,黄岔村以张玉林为代表的多名有志青年报名参加抗日,或担任地下交通员,或加入独立营、区干队,或直接参加八路军129师部队,为赶跑日寇,解放内丘县作出可歌可泣的贡献。

抗战年代,黄岔村多次驻守过独立营、中共内丘县委、抗日县政府和地下交通站。一幢幢保存完好的抗战旧址,都在用棱角分明的青石墙体、歇山瓦顶和青石条叠砌的门阶,向今人展映着抗战胜利后新内丘从黄岔村走来的诗史般巨片。

作者(右二)和记者高彩霞(左二)听内丘县文联原主席和莲芬(右一)、县文联主席秦凤英(左一)介绍黄巾起义的传说(内丘县文体局干部张贵生摄)

神庙前休闲的村民

具有战争防御功能的石洞

抗日独立营驻地

内丘县抗日政府驻地

内丘县抗日机关驻地

内丘县抗日机关驻地

抗日交通站总部

抗日交通站站长驻地

抗日交通员驻地

血与火的历史大写着黄岔村的前天、昨天和今天。1810余年前的古战场遗韵濡染着这里的民俗文化,为黄岔村蒙上一层如雾中看花般的神秘面纱。遗存在黄岔及周边村寨的河北省“非遗”项目有:内丘神码、黄巾军首领张角创立太平道的后世分支梅花拳老架和久经历史塑造,仍带有明显太平道遗风的为庆祝黄巾军胜利而表演的古装戏活化石“跳世平”(注:有专家认为“跳世平”属于儒文化产物。笔者认为跳世平表演前的开场祭祀仪式本身即源于巫文化或道教文化。另“跳世平”表演唱的“天下太平”一语,出自《吕氏春秋·大乐》《史记正义》《东周列国志》《老残游记》;黄巾起义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据此,笔者认为“天下太平”“天下大吉”等均应为纵览天下事口号。如属家族祭礼,似乎不必用此语。据此,笔者认为“跳世平”文化溯源应至太平道。此乃管窥之见,笔者一家之言,愿与方家商榷)还有位于大青山下的吴村张燕墓祭祀、旧时代春节表演的神秘文化遗存“撵黄鬼”、用虹豆之类杂粮占卜四季风雷雨电的“泡龙豆”游戏,以及当年山民抬着盛满粮食、山货、干鲜果之类物品的木箱,慰问或犒劳黄巾军将士而传承下来的抬黄杠(当地称“抬杠箱”)、棍术表演“打花杆”等等。就连行政管辖黄岔村的獐貘乡的“獐貘”二字,似乎也与东汉时期神秘文化的某种图腾崇拜符号有关(有待考证)。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努力展示着黄岔村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薪火传承的文脉关系。

神秘民俗“撵黄鬼”(网络截图)

神秘民俗“撵黄鬼”(网络载图))

 带有明显支援黄巾军粮草特点的抬黄杠(南和县表演;邢台微文化截图)

战马驰骋护送抬黄杠队伍的热闹场面(南和县表演;邢台微文化截图)

黄岔村群众表演“抬杠箱”(内丘县文联供稿)

黄岔村群众表演“抬杠箱”(内丘县文联供稿)

黄岔村群众表演棍术“打花杆”(内丘县文联供稿)

张村李家表演“跳世平”(选自《内丘张村李家跳世平》)

跳世平无疑是太平道产物。旧时,其表演团队即称“太平班”。此为保存至今的“太平班”徽旗(选自《内丘张村李家跳世平》)

 河北省“非遗”——太平道后世分支内丘县西庞村梅花拳老架(内丘县文联供稿)

河北省“非遗”——太平道遗风内丘神码

河北省“非遗”——太平道遗风内丘神码

预测风雨雷电的神秘民俗文化“泡龙豆”(内丘县文联供稿)

哦,黄岔村,美丽如歌的黄岔村!

嫣丽晚霞笼罩了山山岭岭,蜿蜒曲折的小溪泛着雪白浪花打着旋儿沽沽流向村外,流出大山,流进内丘县广袤无垠的平原。伴着清凉如许的浪花,黄岔村姹紫艳红的春天翩翩到来了……

溪水清清

晚霞映红山山岭岭

电视片录制人员与内丘县乡亲们合影

首先感恩内丘县政协原副主席张和平、县文联原主席和莲芬、县文联主席秦凤英、县文体局干部张贵生、县政协常委文史专家李恒坤等人提供文史资料、照片和给与大力支持。另外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排版中选用了部分网络或图书插图,原作者如认为侵权,告知后,即在24小时内删除。谢谢支持。

完稿于2018年4月9日晨,再改于2018年4月12日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