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租子宫

 yuntongzhang 2022-06-03 发布于天津
28 岁的瓦桑迪躺在宽敞的宿舍里,高高隆起的腹部孕育着一个新生命。由于不知道如何解释,她对来看望自己的儿女说,这是因为得了「风症」。

同之前的 2 次怀孕不一样的是,这次她不需要工作,也不需要操持家务。然而,最大的不同是,此刻与她血肉相连的这个孩子,属于一对与她素不相识的异国夫妇。

代孕者之家

图源:纪录片《世界的子宫》

在印度阿南德(Anand),这样的场景已经见怪不怪。

这座原本以奶制品闻名的城市在国际上有了一个新名字——「代孕之都」,这里的居民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出国,却能常常在街头看见外国人的面孔,每当这时,当地人就会默契地为他们指路。

所有外国人都来到了奈妮·帕特尔(Nayna Patel)医生创办的代孕者之家,这座漂亮的小楼可以同时容纳 100 位代孕母亲,胎儿足月时,她们就将前往不远处的医院生产。

这里,被称为「婴儿工厂」。

被「出租」的子宫

2003 年,一对不孕的夫妇找到帕特尔医生,希望能通过代孕生下属于自己的孩子。但当时的印度代孕产业尚未成型,也无法找到一位代孕母亲,最终,帕特尔让男方的母亲怀孕,替这对夫妇生下了双胞胎。

这是亚洲第 1 例、也是世界第 5 例由祖母代孕的案例。它掀起了巨大的伦理争议,帕特尔甚至因此收到死亡威胁,但她并未就此放弃,反而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



帕特尔官网简介

2002 年,印度的商业代孕成为合法化行为,此后,印度代孕产业飞速发展。

仅帕特尔医生诊所官网资料就显示,截至 2016 年 10 月,共有 1130 名代孕婴儿在她的帮助下出生。而这些婴儿的出生,则意味着背后成百上千个代孕母亲的付出。

在代孕者之家,所有代孕母亲们的生活起居都有女佣、厨师以及医生照料。帕特尔形容道,「就算只打了一个喷嚏,我也会找医生过来看她们」。

与之相对的是,她们的活动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帕特尔要求她们必须离开自己的家庭,除生产外,整个孕期都住在宿舍中,家人每周末会得到一次探视的机会。

而代孕母亲如果有其他需求,或者想暂时离开这里,则需要向帕特尔提出申请。她会亲自审核,并驳回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或看起来「模糊不清」或是「不太靠谱」的请假理由。作为医生,她首先要保证的是,代孕母亲、以及她们肚子里孩子的健康。



帕特尔在为代孕母亲进行手术

图源:纪录片《世界的子宫》

帕特尔医生对「代孕」有着自己的一套标准:

她只接受有严重生育问题的夫妇来寻求代孕;而代孕母亲,则必须在 18 至 45 岁之间,至少生育过一个自己的孩子,并且身体状况良好;每个女性最多只能在她的诊所进行 3 次代孕。

在印度,普通的家庭往往每个月收入只有 30~40 美元,但代孕一次就能挣得约 8000 美元,一旦生下双胞胎,酬劳将攀升至 10000 美元左右,对其中的一些妇女来说,这可能是她们十年的收入总和。

不少代孕母亲靠着这项收入为家庭添置房子、车子,甚至供孩子们上英文学校。帕特尔医生表示,自己会详细记录代孕母亲们拿到酬劳后的花费,为她们开设银行账户,她说,自己希望这笔来之不易的钱被代孕母亲们用到正确的地方。



代孕前的面谈

图源:纪录片《世界的子宫》

28 岁的瓦桑迪盘算着用代孕的报酬为自己的家庭建一间新房,并将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入英文学校。在代孕前,她丈夫每月的收入仅有 40 美元,养活一家子人已显得吃力,这些事是她从前难以想象的。

她表示:「在印度,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十分亲密的。我可以为我的孩子做任何事情。」

剥削,还是等价交换?

截至 2012 年,每年在印度出生的代孕婴儿达到 25000 个。联合国在 2012 年 7 月发布的一项研究中估计,印度每年的代孕业务收入超过 4 亿美元。

面对外界「婴儿工厂」的指控,帕特尔医生认为,这虽然是一个「产业」,但并不存在「剥削」。

她解释道,人天生具有两种欲望,一种是活下去的欲望,另一种则是繁殖的欲望。在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有钱,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生育,另一部分人虽然具有生育能力,但由于贫困所致,首先需要的是让自己活下去。

而商业代孕的出现,则刚好平衡了这一需求。

她反对「出租」这个词,她认为这是「一位女性想帮助另一位女性、另一个家庭拥有新生活,并从中获得酬劳。」



 代孕母亲与她的家

图源:纪录片《世界的子宫》

帕特尔说,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女权主义者」。在代孕者之家,代孕母亲们常常要求她提前支付部分酬劳,而理由往往是「孩子需要」或是「丈夫需要」,帕特尔鼓励代孕母亲们自力更生,离开家暴且无收入的丈夫们。同时,她也教授她们一些技能,例如美容、刺绣等,以便她们在代孕结束后,能有一技之长谋生。

但帕特尔同样也从代孕产业里赚取了巨额的财富。

据 2008 年 BBC 的报道,在印度,代孕的费用要大大低于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商业代孕合法化,寻求代孕的夫妇无需聘请律师准备诉讼与法律文书。

对于寻求代孕的夫妇来说,代孕一个孩子的花费约为 22400 美元,而实际上,每位代孕母亲拿到的酬劳仅为 8000 美元左右。

在正式开始代孕前,代孕母亲需要签署一份代孕合同。代孕者需要遵从代孕者之家的规定,至于胎儿出生以后是否健康、是否畸形,都与代孕母亲无关;同时,怀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医院、医生、被代孕夫妇均不承担。



代孕合同

图源:纪录片《世界的子宫》 

据国家地理纪录片《世界的子宫》,在印度,代孕的成功率为 40%,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 25%,这是因为印度最多允许一次性植入 5 个胚胎,其他国家最多只允许植入 2 个。

而植入的胚胎越多,也意味着代孕母亲要承受的风险越大,据 2011 年 BBC 消息,印度的孕妇死亡率一度为世界最高。

Medscape 报道指出,廉价的技术、熟练的医生以及为商业代孕大开方便之门的政府,使得印度成为生育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国民前来。

批评人士表示,寻求代孕的夫妇正在以低廉的价格雇用代孕母亲们承受痛苦和风险,从而对印度的贫穷妇女进行剥削。

再无交集的人生

在代孕开始之前,帕特尔医生会在面谈时告诉代孕母亲们,代孕所生的孩子与她并无任何血缘上的关系,嘱咐她要将代孕视为「别人的孩子来到你家,做了 9 个月的客人」。

但这只是「理智上的想法」。

毕竟曾经有 9 个月的血肉相连,虽然知道肚子里的孩子并不属于自己,代孕者之家的母亲们,在分娩之前,还是会集体为孩子举行祈祷的仪式。



代孕母亲为孩子祈祷

图源:纪录片《世界的子宫》

孩子出生后,大部分外国父母还需要留在印度办理将婴儿带回国内所需要的文件与签证,一些代孕母亲会在分娩后会受雇来照顾孩子,而这无疑加深了代孕母亲对孩子的感情。

2011 年,BBC 曾经采访过一个曾为孩子哺乳 3 天的代孕母亲,她表示「那感觉就像是我的孩子。当他们带走她时,我觉得是将自己的孩子交给陌生人了,然后我哭了三天。虽然我非常想念她,但我不得不忘记她。」

帕特尔医生自己也承认,许多代孕母亲在与孩子分离后,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抑郁情绪,也确实有代孕母亲会因此而受到心理影响。

除此之外,代孕母亲所要面对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则是周围人的「指指点点」,甚至「报复」。在印度这个传统的社会里,有时候抱了别人的孩子都与通奸无异,更何况是怀上「另一个男人的孩子」。

许多妇女会在代孕结束后举家搬迁,开始新的生活。她们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照料,但从生下孩子的那一刻起,她们与孩子就再难有交集,这些母亲们不会知道,自己生下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将会经历什么。



某个代孕母亲与自己生下的孩子告别

图源:纪录片《世界的子宫》

一部分代孕出生的孩子被期盼孩子已久的父母们捧作明珠,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种种原因遭到遗弃。

据澳大利亚《新快报》报道,2012 年,一对澳大利亚夫妇曾通过代孕在印度得到了「龙凤胎」,但在回国的时候,却因「不想要这个孩子了」而将男婴遗弃在印度。

印度政府在 2012 年立法规定,禁止同性恋夫妇或是单身人士雇佣印度妇女为他们生孩子,2015 年更是禁止国内女性为海外客户提供商业代孕服务。

印度外交部长苏什玛指出,禁止商业代孕是为了要保障妇女的福利。「很多所谓不孕夫妇其实在滥用贫穷妇女的子宫。这种现象很令人担忧,因为女婴或残疾婴儿在出生之后便被遗弃的情况经常发生。」

尾声

据健康报消息,2016 年,印度联邦内阁通过了《代孕(管理)法案》,禁止外国人、海外印度人、同性恋者、同居者和单身人士通过代孕怀孕,并对有代孕需求的印度夫妇的生育能力以及代孕母亲的身份和代孕次数等都作出限制性规定。

此外,法案还对违法从事商业代孕、遗弃儿童、剥削代孕母亲或出售/进口人类胚胎的机构作了惩罚规定,但是该法案因议会休会时未采取表决措施而失效。

帕特尔医生警告,全面禁止商业代孕而非立法规划代孕产业,可能迫使它走入地下。人们会想方设法去寻找代孕,届时情况就会比现在更糟糕。

2016 年报道,不仅不孕不育人士反对,许多印度穷人并不希望政府禁止商业代孕,因为这是他们摆脱贫穷困境的唯一途径。

至于那些真正的代孕母亲来说呢?她们是否认同代孕?




  瓦桑迪和她的女儿

图源:纪录片《代孕者之家》

28 岁的瓦桑迪在生下一对日本夫妇的孩子后,如愿住进了新房,将子女送到英语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面对镜头,她说:「我代孕,是希望我的女儿一辈子都不用去为别人代孕。」

或许,这就是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