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 · 雅俗

 宝妞 2022-06-03 发布于河南

调儿点黄梅雨,佳节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形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周邦彦《齐天乐·端午》

图:清 禹之鼎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五”或“重五”,为我国三大节日之一。五为阳数,又称“端阳”,古来以为端午多邪气,为避邪气,多有辟邪之俗,如门上系朱索,挂五色印,插艾蒲;堂上悬钟道或天师像,插供五时花,以五彩丝系臂,髻戴彩人,佩赤灵符或香囊;吃菹龟及角黍(即粽子),烹鹜或鹅,喝雄黄酒等,均为应景习尚。又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有竞渡,做五彩粽、筒粽等等。
 

清乾隆,徐扬绘 《端阳故事图》册之

《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清乾隆,徐扬绘 《端阳故事图》册之

《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清乾隆,徐扬绘 《端阳故事图》册之
《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乾隆,徐扬绘 《端阳故事图》册之
《观競渡》,题:“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应景的端午节插花以堂花及斋花为多。堂花如《乾淳岁时记》所说:“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以大金瓶数十,遍插葵、榴、栀子花,环绕殿阁及分赐后妃诸阁”,“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饤果粽,虽贫者亦然”。民间堂上插花规模较小,意义相似。至于书斋插花,旨在遺兴寄怀,如宋戴复古诗“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心象花),及宋朱松“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红。煮酒无寻处,葛蒲在水中”(写景)的雅意。
 

清,王时敏绘 《端午图》

此图是王时敏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民间习俗在端午节时将菖蒲、艾草编节,用以薰避蚊虫,因而菖蒲、艾草是端午节的代表物。


端午节代表花材有艾、菖蒲、香蒲、葵、石榴、栀子、萱花、午时红等八种,其中任取五种古称“五时花”或“午时花”:
 
艾:名医草,可祛百病;葛蒲一名白喜,叶如剑,可除邪
香蒲:名水蜡烛,含荐祭之意
葵:名一丈红,象征真洁
石榴:寓义好风采,且有多子之意,是古时五月一日至五日女儿节的代表花材
栀子:为七香之一,堂上至佳供花
萱花:名忘忧草
午时红:即午时花,又名夜落金钱

清,余穉绘 《端阳景图》
本图通过对动植物的刻画来表现端阳时节大地回暖的情景。
 
配材有万寿菊、翠菊、忍冬、蛇目菊、蓟、桔梗、鸡冠、茑萝、射干、番椒、铃兰、紫苏、茴香、鹿葱、羊蹄、莎草、玉簪、蔺草、仙人掌、玉兰、茉莉、晚香玉、无患子、山丹、仙丹、落霜红、番石榴、黄梅、栗、竹、松、柏等最足表现节日美意。
 

清雍正,郎世宁绘 《午瑞图》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


至于配饰有香囊、艾虎、彩虎、人形簪、“仪方”方胜、五彩丝、五花丝粽、筒粽、雄黄酒、挂符、天师像、钟馗像、小楼船、五色水、樱桃、荸荠、石榴实、李子等。

角黍飘香
花材:蜀葵、香蒲、萱花、艾草、松;香囊
配饰:菖蒲、粽子、李、水蜜桃、荔枝、樱桃
花器:陶壶、木座
花型:理念花
释义:取松(或桃)枝为使,香蒲为客,蜀葵为主,石榴为副,余为补枝以构成严紧之三角
形。主体稳健,自免散乱之患。香囊垂结,配以果类及粽子,乃古时端午常见之造型。
 
午时风神
花材:萱花、松、花菖蒲、石榴、艾
花器:五孔青花扁壶、木座
花型:理念造型
释义:午时花五种,以精简手法表现蓬松的枝叶及昂然有力的色彩感。枝梗清明,右重左
轻,但不离三角构图原理。萱花与艾叶形成色与线的焦点,属文人式理念造型之一种。

文中古轴配图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本段节选自黄永川先生《中国古典节序插花》一书,编辑自花道。内容仅限交流学习,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