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表里寒热错杂时怎么治疗,看我自创两个方立刻知晓!

 文文ap25 2022-06-04 发布于山东

“张胜兵中医”

导语:学中医都知道最基本的辨证是八纲辨证,分别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然而在临床运用上,真正灵活运用上又觉得难以落实,尤其是遇到表里寒热错杂的病症时,就不知道该如何辨别和治疗了。今天我就以我本人所创的治表里寒热的两个方子,分享一下实际临床经验,让你立刻明白如何应用!


图片



某年春,愚之挚友亮亮医师给出一病案

湖北宜昌枝江人,与愚乃本科同窗,现供职于枝江中医院,其尤善针灸,小针刀,其针行天下,屡起沉疴,可堪针灸届一奇才也

某男,35岁,糖尿病入院,现病情稳定,正服中药调养之,前天偶感风寒,现周身酸痛,咳嗽气喘

然其糖尿病属中医消渴之中消,胃热炽盛,因其感冒,所服用之白虎汤已停两日,故现烦渴喜冷饮,予以解表驱寒之品其烦渴愈烈,故与愚讨论之

愚以为其乃外寒里热之证,白虎仍可用之,适当加以祛表散寒之品即可,故拟方温表凉里汤,一剂而愈,简直犹如探囊取物。

此方起初虽为消渴之中消复感风寒而设,然观其组成,实乃能治肺胃有热复感外寒之外寒里热证见身微热而痛,欲饮冷水,或喘或气逆诸证,临床每用之,屡试不爽也。

如梦令——温表凉里汤

羌活白芷细辛,外寒身痛最亲。

肺胃实热浸,清热石膏是金。

放心放心,甘草益胃护津。

 

温表凉里汤

羌活10克  白芷10克  细辛3克  生石膏15克  炙甘草6

治肺胃有热复感外寒之外寒里热证见身微热而痛,欲饮冷水,或喘或气逆,舌苔薄微黄,脉浮紧或浮数。

羌活,解表寒而善祛上半身风湿,亦是上焦常用引经药,正所谓有疾在身,上羌活中柴胡下川断也,可见羌活之于上焦病证之重要也。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细辛解表寒尚能温肺,其温肺之用刚好防大寒之品生石膏伤正之虞也,可谓一药多用,诚妙哉也。

生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是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钙 (CaSO4)的水合物,化学式为CaSO4·2H2O。其味辛、甘,性大寒。功效: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清热解毒、泻火。

《纲目》:“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

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

夫石膏之质最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

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

《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可见,生石膏清实热之功可谓“国士无双”!自张仲景到张锡纯,生石膏清实热之泰斗地位无药可替也!恐其大寒伤胃,又佐以炙甘草调和之,全方有的放矢,简洁明了,对证用于临床,无不效验也。

图片

图片

张胜兵作品《攻癌救命录》淘宝京东各大新华书店有售!挂号可获得签名书以及与张医生合影留念

图片

张胜兵作品《医道回春——张氏医门三杰秘案录》将于2022年6月底上市,到时淘宝京东当当网有售!

或问曰:此方尤与张仲景《伤寒论》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相似,敢问有何区别耶?

答曰: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此两方区别大矣,但看仲景方之组成:麻黄5克 杏仁9克 炙甘草6克 生石膏18克 此方乃治肺热壅盛之证。

方中麻黄虽能发汗解表,祛风寒,然其用量之小之于生石膏,其辛温解表之力已然变成辛凉解表之用,其有限之温性不过是克制大量之生石膏之大寒也,此方之功效亦变为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也。

反观温表凉里汤,解表散寒药有三味,且量大于石膏,其解表寒之力仍在,故此方乃解表寒清里热之妙方也,但凡外寒内热证,用此方临证加减,效必著也。

余亦有一凉表温里汤其治与温表凉里汤正好相反。

浣溪沙——凉表温里汤

素体阳虚温邪袭,内寒外热不统一,温里凉表方能息。    

二花连翘薄荷草,附子干姜温里好,如此妙方疾病跑。

金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生甘草10克  薄荷10克   黑附片6克   干姜6

治素体阳虚而感温热邪毒或阳虚之人之温病初起,证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但欲含冷水却欲吞热水,咳嗽咽痛,舌淡白舌尖红而舌两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取数,沉取稍迟。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人,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

风热搏结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门户,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温邪伤津,故口渴,然素体阳虚,其外热而内寒,故口渴但欲含冷水却欲吞热水;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取数均为温病初起之佐证,舌两边有齿痕,脉沉取稍迟为素体阳虚之佐证。

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阳散寒。

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又制黑附片,干姜大温而助温邪之虞;

甘草既可调和药性,解黑附片之毒,护胃安中,又合薄荷制黑附子,干姜之大温,是属佐使之用。

本方所用透表解毒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图片

图片

下面我们再回头看八纲辨证中的表里寒热几纲,是否一下就有所明悟?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

 

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

 

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属表,筋骨属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

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等。

表里主要代表辨证中病位的外内浅深,一般而论,身体的皮毛、肌腠在外、属表,血脉、骨髓、脏腑在内、属里。

临床辨证时,一般把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者,称为表证;病在脏腑,病位深者,称为里证。

(一)表证

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临床表现】 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证候分析】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一般有感受六淫等邪的原因。《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

外邪袭表,正邪相争,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温煦功能,故见恶寒发热;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通则痛,故有头身疼痛;

肺主皮毛,鼻为肺窍,皮毛受邪,内应于肺,鼻咽不利,故喷嚏、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肺气失宣,故微有咳嗽、气喘;

病邪在表,尚未入里,没有影响胃气的功能,舌象没有明显变化,故舌淡红、苔薄;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

因外邪有六淫、疫疠之异,故表证的证候表现可有差别,但一般以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为共同特征。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不能简单地将表证理解为就是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病变,也不能机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一定是表证。

(二)里证

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 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其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证候分析】 形成里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为病;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出现种种证候。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里证由于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其证候、机理亦各不相同。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疾病。不同的里证,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但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里证的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一般病变在腑、在上、在气者,较为轻浅,病变在脏、在下、在血者,较为深重。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疾病的性质,其实不只是为寒为热。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景岳全书·传忠录》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类经·疾病类》亦说:“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

由于寒热较突出地反映了疾病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病邪属性的属阴属阳,而阴阳是决定疾病性质的根本,所以说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邪有阳邪与阴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

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

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即是此义。

这也说明,从分析病邪的属阴属阳与分析机体阴阳的盛衰,所得寒证、热证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恶寒(及畏寒)、发热与八纲辨证的寒证、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同,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疾病所表现的寒热征象可有真假之别,而寒证、热证则是对疾病本质所作的判断。

—)寒证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由于阴盛可表现为寒的证候,阳虚亦可表现为寒的证候,故寒证有实寒证、虚寒证之分。

【临床表现】 常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证候分析】 因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凉所致,起病急骤,体质壮实者,多为实寒证;因内伤久病,阳气虚弱而阴寒偏胜者,多为虚寒证。寒邪袭于表,多为表寒证;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虚阴盛所致者,多为里寒证。

由于寒邪遏制,阳气被郁,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形体失却温煦,故见恶寒、畏寒、肢凉、冷痛、喜暖、踡卧等症;寒不消水,津液未伤,故口不渴,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苔白而润。

(二)热证

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由于阳盛可表现为热的证候,阴虚亦可表现为热的证候,故热证有实热证、虚热证之分。

【临床表现】 常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证候分析】 因外感火热阳邪,或过服辛辣温热之品,或体内阳热之气过盛所致,病势急骤,形体壮实者,多为实热证;因内伤久病,阴液耗损而阳气偏亢者,多为虚热证。风热之邪袭于表,多为表热证;热邪盛于脏腑,或因阴虚阳亢所致者,多为里热证。

由于阳热偏盛,津液被耗,或因阴液亏虚而阳气偏亢,故见发热、恶热、面赤、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证候;热伤阴津,故见口渴欲饮、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燥少津等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