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肾阳虚的症状与治疗

 孤山行者 2022-06-04 发布于山东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具升降气机之功,是心、肺、肝、肾生理活动的基础,脾病可波及其它各脏,因此脾气虚则五脏之气皆虚;反之,五脏气虚亦可致脾气虚。在脾气虚的前提下,心气随之而虚则心阳不振,继之气阴两虚则内生阴火;致肺气虚则出现脾肺两虚之候;致肝气不足则气机不疏而见肝郁之证;致肾气虚则先后天失调而病。

  1、脾为五脏生理病理之枢

  脾位居中焦,主运化,升清和统血,有经络与胃腑相连,互为表里,生理上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如脾升胃降共奏升降之功),所以常脾胃并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血证论》亦云:“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由此可知,滋养濡润五脏的气血津液皆有赖于脾胃的化生与输布,五脏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且以脾为中心。《医宗必读》明言:“盖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皆属于脾。”充分说明了脾在五脏生理中的枢纽作用。另一方面,脾胃具有升降气机的功能,能升肝肾之阴精、脾胃之清阳,上济心肺;能降肺胃之糟粕浊气,下归六腑以排出体外。脾胃通过其升降作用保证五脏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因脾为五脏生理功能中心,心、肺、肝、肾四脏生理活动的基础,其病必波及其余四脏,脾胃之气病则四脏皆受气而病,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所言:“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胃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脾病则各脏受累而病,脾气虚则五脏俱无气所充而虚,因此,通过对脾的治养可以使其余四脏得安。

  2、脾气虚致五脏气虚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脏病变均可导致脾气虚衰,并继而导致心、肺、肾气虚。

  (1)致心气不足心主血脉,主神志,“得气则生”;脾统血,主运化与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行中,心与脾为母子关系。脾胃化源充足,则脾气充实,元气充沛,营行脉中,能滋养资助心血,心血充则心有所主,神有所安,母子安和而不病。因“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甚”,故脾气虚弱可致脾阳不足,脾阳虚则不能温化水谷,输布精微,气血不生,心血衰少,血不充心,血为气母,心气亦随之不足。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食少、体倦等心脾两虚的表现;心阳虚衰日久,阳损及阴,心阴不足而虚热内生,阴火为害,《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热中论》明确指出:“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脾胃气虚,则下流土位,阴火得以生乘其土位。”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脾气虚而致心脾两虚者,治当以健脾气以养心血为法;“阴火”之治,东垣着眼于脾胃,因心为其标,脾为其本,补脾胃以生精气,脾气充则心得养,阴火即不能为害。从东垣治“阴火”思想可以看出:阴火的产生仍是脾气虚致心阴不足,脾为其立意之本,治疗自应本于脾。

  (2)致肺气虚衰脾肺同属太阴,主行于人身胸腹,两经密切相连,经气相通,气血相贯。脾肺关系紧密,功能上相互为用,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水谷,二者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在宗气的生成过程中相互协调,缺一不可。气依靠肺从外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相合而成。《灵枢·口问》马莳注:“人之谷气入胃,胃得谷气而化之,遂成精微之气,以上注于脾,而行之五脏六腑。”脾肺在气的生成过程中相因互助,故古人言:“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胃气虚,纳运无权,肺气无源随之而衰少;脾病日久损伤肺气,必盗母气以自助,子盗母气而致脾气不足,久之致脾气虚而见纳食不化,腹胀便溏,咳嗽喘促,少气无力等症状。按“虚则补其母”的治则,运用培土生金之法,健脾胃以益肺气,待脾气充实,健运复职,土旺则金自生,肺虚之候自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咳嗽所述“清养胃阴,使土旺生金,所谓虚则补其母也”;《类证治裁》治肺虚咳嗽重于补脾,处方以六君子汤加山药、五味子之属就是这个道理。

  (3)致肝气不足脾与肝在五行中属相克关系,在气机的升降中起协调作用,肝贮藏精微,主疏泄,高士宗注《经脉别论篇》曰:“食气入胃,助东方木气上达,而散精于肝,肝则淫气于筋。”脾胃之气充,则其健运得行,升降有节。脾胃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七情所伤而失其健运,即表现为脾气虚衰。脾气既虚,气血津液生成受阻,不能滋养资助肝气肝血,肝无所藏,肝血虚致肝气虚,肝气不足则肝之升发不及,疏泄失常,复又影响脾胃,形成恶性循环。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尽管因脾气虚而致肝气不足,但在其病变上表现的却是肝郁之征,如胸胁胀满疼痛,时太息等,治疗上当遵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及“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再用之”之训,首健脾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使肝有所藏,则刚柔相济,肝气升发条畅而达到治疗目的。

  (4)致肾气衰微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与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李中梓:“先天之本在肾,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先后天相互资生,“气者,阴气也,本属下焦而由中焦之气降以生之”(马莳《灵枢·营卫生会》)。脾胃通过经络将化生之精微转化为脏腑之精,又不断补充后天之精而注于肾。在病理上,先后天亦相互影响,肾主水司开阖,化气行水,由于脾气弱则脾阳不足而无力化生气血精微,脾虚失运,不能输精于肾,肾精不充而致肾气不足,肾气虚则肾阳衰微,临证表现为面色硓白,腰膝穠软,全身浮肿而下肢尤甚等症状,治疗当依李中梓“补土生火”法,脾肾并治使“土强则出纳自入”,通过补脾气以生气血,以后天补先天,先天肾气育则其化气行水之功复,诸症因之自去,张景岳亦指出:“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待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充斥机体表里上下。分布于五脏则称为五脏气,五脏气虚互为因果,之所以认为脾气是五脏气的枢纽,是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后天之本的重要性:“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尔,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脾含五脏之气,脾气虚则诸脏之气无源亦应之而虚,故在治疗五脏气虚病变时当紧抓脾气虚这一中心环节,则治五脏气虚有规可循。当然,在治疗过程中应辩证地对待脾之枢纽作用。

  脾肾阳虚的症状表现包括三个方面:

  1、阳虚寒盛,气机凝滞,而见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2、水谷失运而见腹部胀,久泻久痢,甚或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水湿泛滥,而见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仍。舌质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细弱,也为阳气亏虚之象。

  如何治疗脾肾阳虚呢?推荐几种中医学上的方法:

  1、苏叶防风煎汤送服人参鹿茸丸人参鹿茸丸是培补脾肾、温阳益气、填精益髓的成药。方中人参、黄芪、鹿茸、巴戟天温补脾肾为君药;冬虫夏草、补骨脂、五味子、菟丝子、龙眼肉、当归、杜仲、茯苓温肾纳气,健脾养血为臣;另有牛膝引诸药偏走下焦,并能强健筋骨,香附行气解郁,黄柏苦寒坚阴,抑制诸药过于温燥,共为佐使药。本方适应证为:神疲困倦,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萎遗精,子宫寒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等。用苏叶、防风煎汤送服,可使风寒得解,脾肾得补,虚寒得温,起到表里双解的作用。

  2、苏叶防风煎汤送服建参片建参片具有温肾暖脾,益气活血的功效。方中附子温肾,干姜暖脾,党参、炙甘草补气,川芎、桂枝温通血脉。原方治疗因脾肾阳虚,气虚血瘀所致的心律失常。凡有此疾而感受风寒者,用苏叶、防风煎汤送服,既可缓解心律失常宿疾,又可外解风寒卒疾,可谓一举两得。

  3、荆芥防风煎汤送服桂附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是温补脾肾之阳、散寒止痛的名方。方中附子、肉桂温肾阳,炮干姜、炒白术温脾阳,党参、炙甘草补益中气,中阳得温,斡旋四旁。凡脾肾阳虚见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畏寒卧者,为首选之品。此类病人易患感冒,误用辛凉解表药必引邪入内。选用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煎汤徐徐服下,并服适量桂附理中丸,使通体皆温,风寒外解,脾肾之阳亦得到一定温补。

  脾肾阳虚者的饮食如下:

  1、宜食食物:

  性质温热、具有补益肾阳、温暖脾阳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狗肉、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

  阳虚便秘者更宜食既温补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薤白、海参、海虾等。

  阳虚泄泻者更宜食既温补又止泻的食物,如糯米、链鱼、河虾、干姜、花椒等;具有收涩止泻的食物,如石榴、乌梅、莲子、芡实等。

  2、忌食食物:

  性质寒凉、易伤阳气,或滋腻味厚难以消化的食物,如粳米、荞麦、莜麦、豆腐、猪肉、鸭肉、松子、花生、黑木耳、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莱、菠菜、龙眼、香蕉、蜂蜜等。

  阳虚便秘者还需忌食收涩止泻、可加重便秘的食物,如莲子、石榴、芡实、乌梅、糯米、河虾等。

  阳虚泄泻还需忌食具有润下通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芝麻、银耳、海参、海虾、牛奶、兔肉、龙眼、桃子、萝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