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的千年文脉,就在这条巷子里延续...

 吕振奎泉州师院 2022-06-04 发布于福建


Image

书法 ▏周焜民

Image

模范巷西起爱国路,与县后街相接后北折,直抵学府街,全长500余米,因明代泉州抗倭名将俞大猷的一营有功士兵驻于此,百姓称为模范,遂称模范巷。

Image
Image

🔼制图:陈慧芬

Image

在模范巷附近,还有多处地名和俞大猷有关:

破柴巷,俞大猷的食堂设在此巷,士兵经常在巷中劈柴;都督巷,俞大猷的都督第设于此;营房街,俞大猷的士兵营房驻扎于此。

这位明朝战功赫赫的抗倭名将,在模范巷周围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些印记400年后依然鲜活存在。

Image

🔼模范巷拐角处的白耇庙前,曾是泉州唐代子城的北垣。(王柏峰/摄)

01

小山丛竹

—  泉州的千年文脉  —

Image

🔼2021年4月,弘一大师的嫡孙女李莉娟居士在小山丛竹留影。

Image

🔼小山丛竹的旧石坊基本保留了原样。

模范巷内的小山丛竹,续写着泉州千年文脉。

从景色来看,小山丛竹是古代泉州的八景之一,与双塔凌空、鹦山暮云、清真夕照、崇福晚钟、玉球风动、东湖荷香、笋江月色齐名。

从学术来看,小山丛竹书院是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泉山书院、石井书院、欧阳书院齐名。

Image

唐代,为纪念“闽文之祖'欧阳詹,建有祀詹祠堂不二祠;北宋,在祠旁筑屋为“小山丛竹书院';南宋,大儒朱熹多次在此讲学,建亭植竹题匾;近代,弘一大师曾在此讲经题字,后来在晚晴室圆寂。南宋以来,古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小山丛竹”朝拜朱熹,小山丛竹因此声名远播,是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Image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山丛竹的“过化亭”被毁,小山及丛竹俱被铲平,改建为泉州市第三医院,不二祠拆建为门诊楼,2015年该院迁异地另建。2017年9月,泉州市出台《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实施方案》,在古城范围全面启动12项修复计划和“七个一”工程。其中,“一园”即将三院旧址辟建为小山丛竹公园,小山丛竹的修复工作全面展开,如今已是远近游客热衷的景点之一。

复建的小山丛竹公园于2020年11月移交给泉州文旅集团管理,经过近半年多的整理和完善后已于2021年5月3日对外开放。小山丛竹的修复和改建是以原先的历史文脉作为基础,并打造成为精品文化公园,除了建筑的修缮,也将先贤引领的泉州尚学之风传递下去。鼓励更多的古城居民在阅读中滋养向上向善的力量,传播古城历史文化。

Image

其中在晚晴室布设了弘一法师的生平故事,介绍了他的艺术造诣,再现弘一法师曾经驻锡的寝室,通过图、文、实景三种方式,讲述了弘一法师高洁而朴素的一生。

Image

不二祠作为开闽第一进士欧阳詹的祖祠,介绍了欧阳詹先生的诗词作品和对泉州尚学之风的重要影响,并成就了福建“海滨邹鲁”的称号。展厅内还布置了诗歌打印机,参观者可通过扫取公众号二维码的方式打印泉州相关诗歌。

Image

诚正堂作为小山丛竹古书院,陈列热心市民林晓鸣先生捐赠的3400册与泉州相关的文化书籍,也将开放成为古城居民的阅读空间,鼓励更多的古城居民在阅读中滋养向上向善的力量,传播古城历史文化。

Image

弘一大师嫡孙女李莉娟居士曾说,小山丛竹书院历史悠久,与弘一大师渊源极深,1942年,弘一大师正是在这里的晚晴室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

Image
Image

李莉娟居士故地重游,看到在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这里修复得这么典雅美丽,感到非常高兴,这也给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弘一大师的敬仰者一个很好的朝拜和观赏场所,为泉州各个部门所付出的努力深为感恩。

Image

🔼泉州学者陈允敦著作《泉州古园林钩沉》中的小山丛竹。

Image

🔼如今的小山丛竹公园内环境优美。

02

华侨二村

—  唐代子城城垣从这里经过  —

Image

🔼华侨二村。

模范巷的华侨二村,对面是爱国路的华侨新村,这是我国首个归国华侨高档别墅区。

据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专家介绍,泉州是著名侨乡,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归侨已不习惯农村居住条件,有在城市建造新式房屋居住的愿望,泉州党政和侨务部门于1955年倡建华侨新村,组织华侨新村筹委会,选址在中山公园北侧的高地,这里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华侨新村在建筑风格上不强求统一,根据订户的需要、财力进行“私人定制”,因此华侨新村住宅外观基本一致,又各幢楼屋各具特色,加上当年市区北隅多为荒地,居民稀少,华侨新村建成后,一列列花园式楼屋和一条条绿树成荫的人行道,成为古城一处优雅美观的所在。

华侨新村原计划仅建一个住宅区,因为质量、造价和施工都属上乘,深受侨胞欢迎,甚至外地华侨也来购置,于是在模范巷再建了华侨第二新村,也就是现在的华侨二村。整个工程从1955年8月至1966年初,历时10年完工,本来还计划扩建,后因社会不稳而停顿。当时居民的旅居国以印尼居多,其次是菲律宾和新加坡,还有马来西亚、美国等。归侨、侨眷们积极响应号召,多次组织捐资助学,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种地施肥支援农业,受到社会好评。

泉州收藏界人士蔡其呈的家在华侨二村,父亲是印尼泗水的爱国归侨,当时在印尼的蔡姓、蒋姓都是大姓,如蔡氏家族的著名诗人蔡其矫幼年也曾侨居印尼泗水。上世纪五十年代,蔡其呈的父亲自愿从印尼归来,用外汇印尼卢比购买华侨新村第一排的房子,后来将房子转让给印尼泗水知交好友,全家搬到了对面的华侨二村二排如今的住房。

蔡其呈说,泉州唐代子城的北垣,有一段是过北门街,沿华侨二村,到白耇庙前,再向大城隍口至广平仓,这里历来多为文人墨客聚居之地。

Image

🔼蔡其呈的父亲回国后,因为归侨身份,熟悉侨务,为人代写侨批广受欢迎,这是他1983年写的蔡家堂号。

Image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华侨新村一期前,蔡其呈一家坐在三轮车上合影。(蔡其呈/供图)

Image

🔼上世纪六十年代,蔡家在华侨新村二期的自家房前合影。(蔡其呈/供图)

03

模范巷50号

— 一笔一画勾出乡愁  —

Image

🔼画家杨新榕讲解2022年创作的古城抗疫画作,很接地气。

模范巷50号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杨新榕的家,因与小山丛竹很近,杨新榕有一个笔名“小山闲人”。他的画作多次由中国邮政制作限量版纪念邮集和明信片公开发行,国画“闽南乡村风情”系列之“乡村印象”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除了绘画,他还擅长散文创作,已出版《拾一枚紫叶的情怀》《丝海听涛》《遇见》等散文集。

杨新榕的许多画作都有着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古厝红墙、榕树老井,一笔画勾出乡愁。为什么会对这类题材如此着迷?杨新榕说,自己出生在古城的绘画家庭,父亲杨金龙是小山书画斋负责人,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水墨国画基础,师从知名画家胡思明学习花鸟山水,等到绘画技巧和鉴赏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童年印象中的泉州特色,大到石塔古佛,小到石敢当、红砖垂珠,都是自己内心喜欢的东西,于是用绘画和散文呈现出来,后来还曾接受央视发现之旅频道《神州纪实》栏目专访。

杨新榕回忆说,听老人讲述,上世纪泉州市区曾有数次发现过老虎踪迹,包括他的父亲年轻时,曾在如今泉州华侨职校附近遭遇过老虎。那时,附近一大片菜地,一天傍晚,他有事路过,突然发现前面木麻黄树下有只老虎慢悠悠地走着,貌似在散步。顿时,他被吓得不敢动。老虎也发现了他,一人一虎相互对视,此时,逃也不是,留也不是,一时间不知所措。好在片刻之后,老虎扭头离开了,后来回家说起此事时才感侥幸。

杨新榕说,模范巷、县后街一带有多位画家,如前辈蒋少强老师、尤培育老师等,他们中不少人诗书画印均有不凡造诣,书画作品深受海内外有关人士的喜爱和收藏,曾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和出版画集诗集等。

Image

🔼杨新榕画笔下的西街双塔。

Image

🔼杨新榕画的泉州老街晨曲,女子挑菜从古厝老井前经过。

Image

🔼杨新榕画笔下的闽南甲刹承天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