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放下执着与妄想,与父母和解就是与自己和解

 小贤心理 2022-06-04 发布于江苏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把父母的信念统统转移到我们身上。

父母有意无意说出的话,对待别人的方式,各种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行为、情绪、观点,还有对待我们的态度,最终全都汇集织成了一张网。

而在这张网里,我们形成了感知这个世界和自己最初的模型。

而这个最初的模型造就了一个自我的背景,或者说造就了我们人生的一种底色:

父母怎么对待这个世界,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们自己就是这样的。

人生成长的路上,影响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决定,其实都来自这个自我背景,最终形成了我们生命的轨迹。

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见过爱的小孩,往往只会走上这两条路。

一种是永远活在缺失里,余生都试图追讨缺席的爱,一旦有人施舍爱,很容易一股脑就扑过去,无论前方是火还是光;

而且他们不相信自己,抓不住会飞走的梦想,被拖入自卑的沼泽。

另一种,是看清真相也接纳了现实,反而活开了,不再被环境束缚,他们自我激发出向上与进取精神,因此能活出超越原生环境的格局和价值观,走得更远更远。

如果可以,你会成为前者?还是后者?

很多父母处于两极的状态。

一种是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不顺从就视为很严重的错事,父母权威很重,所谓的边界太窄。

另一种是放任不管,给了孩子完全的自由却也放纵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所谓的没有底线。

底线在任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处中至为重要,在此不想详谈。特别想说的是父母思想对孩子的限制。

一个从小没有被培养判断力的人成年之后被要求直接具备这种能力,这就像多年以前流行于网络的段子一样:

中国孩子在上大学之前被绝对禁止谈恋爱,出了大学校门就被逼赶紧结婚。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给孩子设立了太多限制,孩子大概什么时候都很难大踏步地往前走了。

“代沟”是怎么来的?

就是因为父母常常固执己见,不肯倾听孩子的言语。

久而久之,孩子便觉得无法与父母沟通。

听话的父母并不是说要全面顺从孩子。

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放下权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因为这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的方式。

我们经历了限制过多的生活,在我们成年之后虽说一切选择都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仍然很难摆脱自己对自己的限制——因为那种桎梏已经成为我们此生难以摆脱的枷锁,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处事习惯。

我们觉得父母的归因是错的,让我们觉得窒息。

当我们试图改变父母的时候

我们其实是在对父母做一模一样的事情:

“如果父母能够听我的,我的人生就幸福了。"

“如果父母能多督促我学习 我就不至于写不完作业了。”

"如果母亲能多表扬一下我 我成年后 就不至于这么没有自信了。"

在前面提到的这种互动中,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承担责任。

父母生活中的失望和痛苦 有父母的责任

生活中的失望和痛苦 有你的责任

许多父母会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把孩子的责任当成自己的责任。

他们可能会说:“看见你这样,我不能不管你。”

而你也是:

如果觉得“因为有糟糕的父母,我才这么不快乐”,这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情绪当成了父母的责任,希望父母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这种想法的背后其实是:

“因为我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所以我要责怪我的父母”。

我们身上最好的和最坏的品质,最优越和最卑微之处,都来自于父母。

我们受过更好的教育,见过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的观点更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主流。

现实是,我们的父母,并不属于这个时代。

我们必须要用更强大的能量,去理解他们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才能得以真正跨越他们的局限。

我们总会在觉得疲惫的时候说,“算了,就这样吧”,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不想再做出努力,去纠正或弥补一件事情。

“算了”是一种解脱,是一种放过,但放过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自己。

当你在寻求与原生家庭和解时,你还是将目光凝聚在过往的不幸,这份不幸提醒着你不被爱的事实。

过往并非生命的核心,当下和未来才是值得你为之努力的。

如果我们在期待完美的父母,我们就会对父母充满恨。如果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父母,我们就会对父母充满了慈悲。

很多人都知道不该怨恨父母,但就是放不下。

因为他们没有思考过,怨恨父母到底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好处就是:

通过怨恨父母,就不用自己为现状背锅了。

责怪原生家庭,就是希望原生家庭来为自己生活的苦背锅。

我们不愿意为自己的处境负责,就会羡慕那些不用为自己处境负责的人。

幻想他人来为我们负责,是我们逃避责任最常用的伎俩。

混得不好,应该是时代和大环境来负责

在单位里没被提升,应该是 “公平” 来负责。

考试没考好,应该由“外部环境”来负责。

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有意无意不断修剪自己的枝叶、藏起自己的不乖,

表面上活出一个很听话很省心地“假我”。

最后,“假我”变得很强大,真我却渐渐消失。

他们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痛苦,未来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太听话的孩子,迟早会变成巨婴。

“巨婴”是什么?

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纪和身体,但心智还停留在婴儿阶段,呈现“幼态持续”状。

心理学家用“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 这个说法来形容年轻人停留在青春期、延迟成年的现象。

是不是被原生家庭伤害过,就只能无限地“恶性循环”下去呢?

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父母的复制。

我们不改变,我们的孩子也将重蹈我们的覆辙,一天天一代代周而复始。

母子关系主要影响孩子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方式。

儿时的安全感让孩子长大后,更懂得也更能够接受伴侣的爱,同时知道如何爱对方。

妈妈的冷漠,会让孩子对异性产生排斥,成年后则出现"不敢爱、不会爱"的现象。

而父爱则在一定程度决定着孩子扮演的社会角色。

在父子关系健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有较强的伦理道德感,有广阔的胸怀和责任心。

反之,在父爱缺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则可能产生反社会倾向。

父母有“毒”,那是因为他们也缺乏爱的教育。

亲情是天生的,但爱需要学习。

原生家庭造成了我们的现在。

原生家庭只是给了我们一个起点,一个初始值。

你能在这个起点上,走得多快,走得多远,走哪条路,则是你需要负责的。

但是如果幻想着父母改变来为我负责,我就还是被他们宠爱、保护的小宝宝。

通过怨恨,我还把自己当孩子。

通过怨恨,我们完成了拒绝长大。

长大,是一种丧失。

长大意味着,我们要自己去面对现状。

父母给的爱

不用试探

也不必试探

如果可以

他们是最想你留下的人

但是,他们明白你终将离去

他们只陪你一程

却念你一生

那一双人

爱你如生命

成长的过程,就是慢慢和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

成年后的我们,正面地面对原生家庭的伤,是一种勇气也是一次修行。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有一位作家曾写道:

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

不必追。

为人父母,我们难免担心孩子还小,不能好好照顾自己。

总忽视了:成长过程中,渴望独立和自我完善本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渴求。

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为人父母无论多么爱孩子,都没有能力和时间陪他走完人生的下半场。

真正爱孩子,是给他以独立的人格和力量,让他能接管自己的生活。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是懂得体面退出的爱,父母对孩子最真切的关怀,除了手牵手,还有放开手。

请别忘记,唯有让孩子生出独立的翅膀,才是对他最恒久的爱和祝福。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