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骶棘肌下段损伤

 xyf4345 2022-06-05 发布于浙江

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

骶棘肌下段损伤

骶棘肌下段损伤,大多被笼统称为腰肌劳损,但它仅是腰肌劳损的一部份,而腰肌劳损还包括许多腰部肌肉的损伤。因为笼统的诊断,又笼统的治疗,自然收效较差,成为“病人腰痛,医生头痛”的疑难病,给劳动、工作和生活带来困难。

局部解剖

揭开腰背部皮肤,皮下组织,见腰背部浅筋膜。浅筋膜下面,上部为斜方肌,下部为背阔肌,全部覆盖了腰背部。在斜方肌之下有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背阔肌之下有下后锯肌。以上各肌为腰背部浅层肌。除上、下后锯肌外,均止于上肢带骨及肱骨。以上肌肉均由前方转移而来,受脊神经前支支配。在浅层肌之下是深层肌,即竖脊肌,亦称骶棘肌,是背部固有肌,受脊神经后支支配。背部深层肌由浅入深依次为:头夹肌和竖脊肌、横突棘肌(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横突间肌和棘突间肌等。骶棘肌为腰部强有力的脊柱竖肌,起源于骶骨背部和髂骨后部,其纤维向上分为三列,外侧列止于肋骨,称为髂肋肌,中间列附于横突,向上达颞骨乳突,称最长肌,内侧列附于棘突,称棘肌。骶棘肌的作用是使脊柱后伸。骶棘肌下段是指骶棘肌腰骶部分,即指骶棘肌起点的总腱,包括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的结合部。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腰椎横突,骶骨背面及髂骨后部。

病因病理

骶棘肌下段损伤是由突然的暴力或积累性劳损所引起。骶棘肌下段,处在人体腰骶部位,是脊柱做屈伸、侧弯活动最频繁的部位,也是做这些运动时应力最集中的地方,人体遭受急慢性损伤后,局部血运和代谢障碍在修复过程中,组织本身结疤而和周围组织器官粘连,与周围组织的动态关系受到破坏。于是腰部的转侧俯仰活动受限,有时勉强活动又导致进一步损伤,故临床上多见反复发作,渐趋严重。

临床表现与诊断

1.腰骶部有劳损史、或积累性损伤史;

2.腰骶部疼痛,弯腰困难,不能久坐久立、不能持续做脊柱微屈的工作。骶棘肌的骶骨和髂骨附着点处有压痛;

3.腰椎横突尖部或棘突下缘有疼痛和压痛;

4.患者主动弯腰会使上述一些痛点疼痛明显加剧。

5.拾物试验阳性;针刀治疗

1.体位:患者俯卧,肌肉放松;

2.体表标志:

①髂嵴。高耸于腰部的两侧,其前后走向与正中面呈45°角,因无肌肉跨越其上面而容易在体表触到。

②臀凹,位于两侧髂后上棘之间的上方。

③第二骶椎,位于两髂后上棘连线的正中点上。

3.定点(见图 23);①骶髂骨部压痛点;②腰椎横突部压痛点;③棘突下缘压痛点。

4.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行针刀术。

Image

5.针刀操作:

①在骶、髂部压痛点进针刀(痛点多在髂嵴后部,臀凹和第二骶椎附近)。刀口线和骶棘肌纤维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深达骨面,先纵行疏通再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针刀。

②在腰椎横突部压痛点进针刀。刀口线与骶棘肌纤维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深达横突尖部骨面,先纵行剥离1-2下,再横行剥离,使刀锋达横突尖端,沿横突尖端骨面下剥,将肌肉和筋膜从横突尖部骨平面和横突背侧骨面上铲剥下来。如有韧性结节,再纵行切开,出针刀。

③棘突下缘压痛点。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沿棘突顶端骨面下缘进针刀,深达棘突顶端平面下约0.5cm,先纵行剥离1-2下,再将针刀体沿脊柱纵轴倾斜,使和下段脊柱纵轴呈30°角,在棘突下缘骨面上先纵行疏通,再横行剥离。

术毕,针刀口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注意事项

1.初学者在横突上定点时一要比较压痛点的疼痛轻重找到最重的压痛点,其下方多为横突,其二,要结合X光片,观察横突与棘突、棘间的关系。如此才能比较准确的定出横突点。

2.在横突上进针刀时,注意进针刀点一定在横突部骨平面上,以防剌入腹腔。

3.在横突点上进针刀时,可将针刀体向外倾斜,即针刀体与脊柱侧皮面的角度约为105°,使针刀先到达横突内侧的骨面上,然后再向外调整针刀达横突尖端,这样可能更容易、更安全些。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