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庞继光教授《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 竖脊肌下段腱损伤,大多被笼统称为腰肌劳损,但它仅是腰肌劳损的一部份。腰肌劳损应包括许多腰部肌与腱的损伤。因为笼统的诊断,又笼统的治疗,自然收效较差,成为“病人腰痛,医生头痛”的疑难病,给劳动、工作和生活带来困难。 【相关解剖】 竖脊肌,为腰椎棘突两侧可触及的纵行隆起。竖脊肌是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为强有力的脊柱伸肌,纵列于脊柱棘突的两侧,从下方的骨盆直至颅骨。揭开腰背部皮肤,皮下组织,见腰背部浅筋膜。浅筋膜下面,上部为斜方肌,下部为背阔肌,两肌覆盖了全部腰背部。在斜方肌之下有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背阔肌之下有下后锯肌。以上各肌为腰背部浅层肌。除上后、下后锯肌外,均止于上肢带骨肱骨上。以上肌肉均由前方转移而来,故受脊神经前支支配。在浅层肌之下是深层肌,即竖脊肌,亦称骶棘肌,是背部固有肌,受脊神经后支支配。背部深层肌由浅入深依次为:夹肌和竖脊肌、横突棘肌(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横突间肌和棘突间肌等。骶棘肌为腰部强有力的脊柱竖肌,起于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粗壮的肌腹被坚韧发达的胸腰筋膜包绕。其肌纤维在12肋的稍下方向上延展,分为内、中、外三列,外侧列向上依次止于各肋角与C4~6横突,称为髂肋肌;中间列附于脊椎横突,向上达颞骨乳突,该肌为三列中最长者,故称最长肌,是惟一颅部的肌;内侧列附于棘突,称棘肌。骶棘肌的作用是使脊柱后伸。骶棘肌下段是指骶棘肌的腰骶部分,即指骶棘肌起点的总腱,包括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的结合部。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腰椎横突,骶骨背面及髂骨后部。 【病因病理】 竖脊肌下段腱损伤是由突然的暴力或积累性劳损所引起。 竖脊肌下段,处在人体腰骶部位,是脊柱的活动与固定的交界部位;也是做屈伸、侧弯活动最频繁的部位。因此,也是做这些运动时应力最集中的部位。当竖脊肌过度收缩时,常使竖脊肌等肌肉的起始部发生撕裂,产生出血、肿胀、肌肉痉挛。当急性损伤时,以至于腰骶部肌没有预防反应,以致超过正常活动范围,此时,韧带可发生扭伤,纤维束撕裂、出血、机化、形成瘢痕。软组织损伤后,充血、水肿等,处理不当或未及时,在组织修复中可发生粘连,牵扯周围的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如反复遭受损伤则可使粘连面增大,肌肉反射性痉挛,进而造成肌肉血循环障碍,形成不正常的体位,韧带总处于紧张状态当中。因肌痉挛,广泛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病变可压迫穿过此处的脊神经后支,因而产生经久不愈的疼痛症状。总之,人体遭受急慢性损伤后,将引起局部血运和代谢障碍。在修复过程中,未能全部恢复正常状态,形成竖脊肌腱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粘连,因而竖脊肌、腱与周围组织的正常动态关系受到破坏。于是腰部的转侧俯仰活动受限,有时勉强活动又导致进一步损伤,故临床上多见反复发作,渐趋严重。 【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 ①腰骶部疼痛,弯腰困难,不能久坐久立、不能持续做脊柱微屈的工作。 ②骶棘肌的骶骨和髂骨附着点处有压痛;腰椎横突尖部或棘突下缘有压痛。 ③患者主动弯腰会使上述一些痛点疼痛明显加剧。 3、特殊检查 拾物试验阳性。 4、X线检查 腰椎正位片可见脊柱侧凸,椎间隙不等宽椎体旋转移位等改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针刀治疗】 1、适应症与禁忌症 2、体位 3、体表标志 肋结节 肋骨角 髂嵴 臀凹 第二骶椎 骶髂关节 4、定点 ①骶骨部压痛点 ②髂骨后部点 ③腰椎横突尖的下缘压痛点 ④棘突下缘侧面(患侧)压痛点 5、消毒与麻醉 6、针刀操作 ①骶部压痛点 ②髂骨后部点 ③腰椎横突部压痛点 ④棘突下缘压痛点 术毕,刀口以创可贴或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7、手法操作 【注意事项】 1、初学者在横突上定点时,一要比较压痛点的疼痛轻重,找到最重的压痛点,其下方多为横突;二要结合X线片,观察横突与棘突、棘间的关系。如此才能比较准确的定出横突点。 2、在横突上进刀时,注意进刀点一定在横突背部骨平面上,以防刺入腹腔。 3、在横突点上进刀时,可将刀柄向外倾斜,即刀体与脊柱侧方皮面的角度约为105°,使刀锋先到达横突背侧的骨面上。然后,再向外调整刀锋达横突尖端。这样可能更容易、更安全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