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玉蟾南宗传系及其五祖略析

 邱玄鹤 2022-06-05 发布于江苏

员信常

    继唐以后,宋代是道教发展的又一高峰期,也是道教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北宋道教基本上承袭了隋唐以来道教的发展模式,以道法为主体。南宋以后,道教以炼养为主的全真道和南宗等新道派相继产生,使道教的发展更呈丰富多彩的面貌。并对以后道教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北宋末年,符道教受到宋徽宗的特别宠信。其势大盛,南宋偏安,先后形成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局面,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道教内部宗派亦随之兴起,在北方金人统治区,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新道派。在南方,南宋统治者继续奉行崇道政策。除原有的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三山符篆派之外,还有先后从三山符篆分支自立的神霄雷法,清微、混元、东华、净明等派的出现。

    在南宋流传的诸派当中,除以上符篆诸派之外,还出现了一枝独秀,异于固有道教模式的重金丹炼养的道派——南宗。

    南宗,相对北宗而言,乃为宋元时期内丹修炼而分,明宋濂《送许从善学道还闽》说:“宋金以来,说者滋炽,南北分二宗:南则天台张用成,……北则咸阳王中孚(重阳)”,其特点是宗承北宋张伯端的内丹学说,轻视符篆,视外丹为邪说。南宗和北方全真道同源异流,只是炼养方法有所歧异。南宗与北宗皆倡性命双修、内炼成真。然南宗主“先命后性”,即从炼养方法入手,循序炼化精气,末则归于炼养方法(命功)与心性修养(性功)的融合,最终达到性命双修。南宗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后人奉为南五祖。陈楠、白玉蟾兼习雷法。其后门人丹士较多。白玉蟾门下彭耜、留元长等在福州一带设靖传法,影响甚大。刘永年、翁保光一系承杨《悟真》之学,其丹法与清修一系有异,主张阴阳双修。元道士陈致虚丹法实衍于此,白玉蟾再传弟子,元道士李道纯,其学自成一家,以“中和”为旨,后称中派。

    南宗的建立,较晚于北宗。其实际创始人是南宋白玉蟾。白玉蟾的弟子陈守默、詹继瑞在《海琼传道集序》中列出了一个南宗传授谱系谓:“昔者钟离云房(钟离权)以此传之吕洞宾,吕传刘海蟾、刘传之张平叔(张伯端)、张传之石泰、石传之道光和尚(薛式),道光传之陈泥丸(陈楠),陈传之白玉蟾,则吾师也”。

    宋元时期关于钟、吕、刘、张这样的传承排序说很多,其祥情尚待考证。但张伯端及其南宗宗承钟吕内丹学说,将三教之旨同归于内丹学的纲宗“性命”二字不假。现从张伯端起,对南宗五祖分别作一简略考析:

    张伯端,字平叔,一名用成,号紫阳,天台(浙江)人。生于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享年96岁。自少好学,广涉儒、道、佛三教经典,以至刑法、术教、医药、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等方术,无不留心研究。曾为府吏数十年,后忽悟“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禄,心向蓬莱仙路,便纵火把案上文书全部烧毁。因以文书罪,被发配岭南。宋神宗治平中,陆诜镇守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熙宁二年(1069)随陆诜转至成都。自述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称其“指流知源,语一悟百。”南宗三祖薛道光《悟真篇注》说:“仙人游成都,遇青诚丈人,得金丹之妙道。”元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张用成传》称:“遇刘海蟾,授金液还丹火候之决”。《山西通志》亦谓“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之道”。张伯端只说他遇真人,未言是谁。

    张伯端于元丰五年(1082)羽化飞升。所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

    张伯端于熙宁年间作《悟真篇》。其书宣扬道教内丹修炼理论,“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一究竟空寂之本源”。将儒家的“穷理尽性,”佛教的“顿悟圆通”引人道教的内丹炼养,认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玄旨。据陆彦孚《悟真篇记》说:张伯端后事扶风马默处,马默被召,临行伯端以其书授之,言生平所学,尽在是书,并愿传世于有缘之人。

    《悟真篇》为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北宋以前的内丹方术,在道教史上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与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并推为万古丹经王。张伯端被南宋佥丹道派南宗奉为祖师。而此时张伯端本人并未刨派,而是授其书马默,望其“流布”。

    石泰,道教南宗五祖之一,字得之,号杏林,一号翠玄子,江苏常州人。据《武进县志》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其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享寿136岁,当生于北宋真宗乾兴元年( 1022)。据《陕西通志》:石泰遇张紫阳得金丹之道。其法缘际会于酒肆中。《陕西通志》叙述他们相遇的经过说:初,紫阳得道于刘海蟾。海蟾预言:异日有为你脱缰解锁者,当以道妙授之,余皆不许。其后紫阳三传非人,三遭祸患,乃作《悟真篇》行于世,使有宿根道器者自悟。因此而得罪凤州太守,发配坐牢,途中适逢大雪,与护送者饮于酒肆,适逢杏林同于席,由杏林之力终得免于牢狱之灾。于是将平生所得金丹秘诀,尽授石泰。石泰苦志修炼,颇得成就。并经常行医救人,不受答谢,只愿受治者种杏树一株,久遂成林,人因号为“石杏林”。后传道于阆州薛道光。著作有《还原篇》八十一章,五言四句,以授晚学。《还原篇》承《悟真》之旨,言金丹命术,颇有贬抑儒释之词;“儒家明幻理,释氏打顽空,不识神仙术,金丹顷刻功”。石泰《还原篇后序》还承《悟真篇》:“赫赫金丹一日成,不在三年九转行”之说,谓“金丹之功成于片时,不可执三载九年之日程,不可泥年月日时而运用”。则是主张一种顿悟法,与钟吕传统内丹法稍有不同。

    薛式,陕西鸡足山人(或称阆州人,今四川阆中县),字太原,一名道光,一名道源(原)。《仙鉴·薛道光传》谓其卒于光宗绍熙二年(1191)。《陕西通志》说他寿114岁。依此则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曾出家为僧,法号紫贤,又号毗陵禅师。云游长安,留开福寺参禅,因桔槔顿有省悟。自颂“轧轧相从响发时,不从他得豁然知;桔槔说尽无生曲,井里泥蛇舞柘枝”。顿悟无上圆明真宝法要,机铎迅捷,宗说兼通。又好金丹导养,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冬,遇师石杏林,得受金丹口诀真要。于是弃僧迦黎,幅巾缝掖,和光混俗。注解《悟真篇》,作《复命篇》及《丹髓歌》行于世。薛道光《还丹复命篇序》称得石泰口诀云:“大道之祖,不出一气而成变化……探二仪未判之气,夺龙虎始媾之精,人于黄房,产成至宝”。反对孤阴寡阳,单修性命。其人手以凝神人穴为要(即意守下丹田)。石杏林、薛道光在张伯端三教归一论后学中,属较重内丹传统修炼一系。

薛道光《丹髓歌》三十四章,收于《正统道藏》。比丹如脑髓,强调歌中所述,即内丹大要中的精髓,实为内丹修炼中的经验之作。   

陈楠,字南木,号翠虚。南宗五祖之一。惠州博罗县白水岩人。生年不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陈楠传》记其卒于宁宗嘉定六年(1213),或云四年(1211)

    陈楠以盘栊箍桶为生,曾作《盘龙颂》:“终日盘盘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又作《箍桶颂》:“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将内丹修炼与箍桶之理圆融地结合起来。

陈楠自称从黎母山遇神人得景书大雷琅书,他以内炼金丹与外用符篆合而为一,称内丹炼就便能“役使鬼神,呼召雷雨。”其徒白玉蟾也说:“内炼成丹,外用成法。”并撰有雷法多种。南宗从陈楠起便兼习雷法,自是受雷法盛行的江南符篆派道教的影响。内丹与雷法并传,使南宗有了广大的徒众,建立了群众性的教团。 

陈楠师从薛道光,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清修丹道。常以土掺符水,捏成小丸,治病救人,无不灵验,人称“陈泥丸”。宋徽宗政和中(1111—1118年),擢提举道录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为人驱孤治病,鞭龙救旱,浮笠救湍流,显诸神异。著有《翠虚篇》。

    陈楠丹法在五祖中属承前启后,介乎传统钟吕丹法与后者的道禅结合之间,但重在以气为丹本,与石、薛大体一致,但他不拘一法,而把内丹总结分类为下、中、上三品法:下品“地仙之道”,中品“水仙之道”,上品“天仙之道”。以精神魂魄意为药物,以行住坐卧为火候,以清静自然为运用。“以定为水,以慧为火”。

    陈楠扫除丹书中纷繁的术语,力求简明。谓其天魂地魄,日精月华、红铅黑汞、乾坤坎离等等,“其实阴阳二字,是皆一物也。”神水华池,铅炉土釜等等皆指一处。使后世好习丹道之士容易进入内丹炼养神秘的殿堂。其弟子最著者有鞠九思、沙蛰虚、白玉蟾等。

    白玉蟾,南宋道士,道教南宗第五祖。原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叟。祖籍福建闽清,出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祁阳县志》谓其父亡,母氏他适,因改姓白,名玉蟾。一说因其出生之时,母梦一物如蟾蜍,即以玉蟾呼之。

    其生卒年历来各说不一,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称:生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卒于理宗绍定二年(1219),其寿35岁而飞升。前中国道教协会长闵智亭仙师著《道教全真派一五祖七真金元高道传·琼紫清真人》亦谓:生于宋光宗绍熙五年( 1194),化于宋理宗绍定二年( 1229)。卢国龙教授,吴庭荟老先生均谓36岁归隐故乡文笔峰。《祁阳县志》则说生于“宋绍兴甲寅(1134年)三月十五日”,比上二说较早。《和洲志》甚至说:“靖康(1126年)末,天下拢乱,放浪于江湖间。”其出生当更早。《修其十书·上清集》有白玉蟾所作《水调歌头》一首,副题为:“丙子七月十八日得雨,午后大风起,因有感。”其中有“光景暗中催,去览镜,朱颜犹在”句。若谓生于绍熙五年(1194),则“丙子”应为景炎元年(1276),若谓生于绍兴甲寅(1134年),则“丙子”应为嘉定九年(1216),其时白玉蟾已82岁。在白玉蟾《水调歌头·自述十首》中又有“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句,据此,则南宋末年到元初,他尚在世。

    《白玉蟾真人全集》遐龄老人《先生文集序》说,先生游方外;参究性命,师事陈泥丸,尽得道旨。出于阴阳陶冶之表,叱风鞭霆,霞道灵岫,隐险不一,人莫之测。几年间,遐龄老人见到过吕洞宾,玉蟾祖师,甚至后四十年见了张三丰。谓惊世骇俗,异于常人,方知神仙中人。还说信知先生上居太清,职司运会,间忽下游尘境。其弟子彭耜书“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说:先生为“紫薇坦中九皇星之三星,因误校劫运录,降人间十世。

白玉蟾生卒年如何?是35岁隐于故乡,为人不知,还是隐显莫测,游于名山大川。仙池中人,后人测揣,是也非也,且作罢。   

白玉蟾自少聪颖,异于常人,十二岁举童子科。故姚鹿卿《庐山集序》说他“以妙龄赴高科,读书种子,宿世培植。”似于其祖父“董教琼州”有关。后因任侠杀人,逃亡武夷。此后浪游江湖,历尽艰辛,足迹遍及江东两湖,西蜀闽广。嘉定五年(1212),师事陈楠,得受金丹秘诀。陈楠羽化,则往来罗浮、武夷,龙虎、天台、金华诸山之间。嘉定十年( 1217),收彭耜、留元长等为弟子。后在洪洲玉隆官和九官山瑞庆官主持国醮。嘉定十五年(1222),到都城临安,“伏阙言天下事,”受到阻挠。“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自此以后,则致力于传播丹道,广收弟子,建立了称为“靖”的教区组织,并得到官府认可,形成正式教团,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

    白玉蟾羽化后,诏封“紫清真人”,世称“紫清先生。”白玉蟾的内丹理论,奉行南宗传统,以修炼精、气、神为核心,掺合儒学和禅理,“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其思想对宋、元以后的道教影响很大。另外,他还“参受大洞法篆,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为著验。”常行雷法符咒,为人驱邪治病。萧天石在《白玉蟾真人全集序》中赞其为:道家南宗正统,丹鼎派中最杰出之仙才。自幼厌秽风尘,长游方外,沉潜性命,尽得紫阳泥丸之秘旨,宗大易而道阴阳,世称其出入三氏,笼罩百家,乃神仙家中震古烁今人物。百体并陈,洋洋洒洒,莫穷其极。

    白玉蟾的著作很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趴《武夷集》行世,羽化后由其弟子门入编有《海琼问道集趴《海琼白真人语录》等,收于《道藏》中,其门人弟子颇多,最著者有彭耜、留元长、叶古熙、詹继瑞、陈守默等。

    以上是南宗传承及其对南宗五祖的简略介绍。其传承及其思想均有史可凭、有据可查,思想体系基本相互一致。《修真十书》卷六白玉蟾《谢张紫阳书》中说:“先师泥丸先生翠虚真人出于祖师毗陵和尚薛君之门,而毗陵一线实由祖师杏林先生石君所传也。石君承袭紫阳祖师之道。”但南宗教派的形成则始于白玉蟾。白玉蟾徒众在东南各地都是,遂开始建立教区组织。其弟子彭耜对其再传弟子林伯谦说:“尔祖师(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鹤林靖,尔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行香之地,不可不奏请额也。”(《海琼白真人语录鹤林法语》)说明白、彭、林各自有靖,而且奏请得额,官方承认。靖即宗教活动场所,有了场所,有了教徒,有了白玉蟾《道法九要》之教规,有了修炼经典,则一个完整的教派自然形成。则金丹南宗由白玉蟾始而诞生。

    南宗宗派自白玉蟾而诞生,但基本禀承张伯端之说,主张大隐混俗,不倡出家。白玉蟾虽为著名道士,但“时又蓬发赤足以人廛市”(留元长《海琼问道集》)。他说:吾所以混俗和光者,不欲自异耳。鱼欲异于群鱼,舍水跃岸,则死;虎欲异于群虎,舍山入市,则擒。夏宗禹《悟真篇讲议》说:有志之士若能精勤修炼,初无贵贱之别,在朝不妨为治国平天下之事,在市不失为士农工商之业。这与同源异流的北方全真道当时盛倡出家离尘颇为不同。其徒众多于民间山野、或隐于廛市修炼。其日常行持则以白玉蟾《道法九要》为宗旨,强调南宗弟子在关心个人修炼的同时,还必须助国安民,济人济物。修道者能积行累功,才能与道合真。

(作者单位:海南玉蟾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