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渴(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壹亩莳 2022-06-05 发布于山东
图片

中医内科学

考点精要

消渴:是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以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概述 

图片
图片

1.历史沿革

图片

历史沿革(点击看大图)

2.鉴别诊断

图片

中消与瘿病 鉴别诊断(点击看大图)

3.预后转归:

①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

②肝肾亏虚,失于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呈于耳目,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

③肾主水失常,可导致水肿

④燥热内结,脉络瘀阻,毒蕴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

⑤阴虚燥热,血脉瘀滞,可致胸痹

⑥脑脉瘀阻或血溢脉外,可发为中风

  病因病机  

图片
图片

消渴是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为病。

1.病因:

①禀赋不足(肾阴亏虚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阴虚体质者最易罹患本病);

②饮食失节(胃火炽盛,脾阴不足);

③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郁久化火,消灼肺胃阴津);

④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伤肾精,虚火内生)。

2.病位:肺、胃、肾,肾为关键

3.基本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4.消渴病日久,则易①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②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辨证论治  

图片
图片

1.上消

图片

上消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2.中消

图片

中消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3.下消

图片

下消 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

4.辨证要点

图片

辨三消(点击看大图)

  必备经典  

图片
图片

1.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

图片

2.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