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旋律的延安精神

 夏天微语789 2022-06-05 发布于江苏

带旋律的延安精神

——读《延安鲁艺·战火中的音乐摇篮》

2022-05-28 00:00解放军报·■褚 银



  如果想知道《黄河大合唱》《南泥湾》《延安颂》《白毛女》《兄妹开荒》《凤凰涅槃》等中国音乐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的来龙去脉,读一读《延安鲁艺·战火中的音乐摇篮》(人民音乐出版社)是个不错的选择。

  《延安鲁艺·战火中的音乐摇篮》是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作者王丽虹在2007年攻读博士学位时,怀着对延安鲁艺这段历史的热情,怀着对延安鲁艺师生这个群体的敬仰,开始关注延安鲁艺,关注延安鲁艺师生和他们的后代。她的博士论文《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关注点侧重于影响鲁艺音乐教育的政治因素。随着研究的日益加深,她不断走进鲁艺文艺家群体,对他们的钦佩之情也日益深厚。2010年,她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发现自己对鲁艺的情感已日益浓烈,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对于鲁艺师生这一群体的思考和疑问,继续研究的脚步已无法停止。为研究鲁艺音乐系,她多方找寻相关资料,但因年代久远等原因,保存下来的有关资料并不多。当得知还有几十位延安鲁艺的老人在世时,她多次拜访已是耄耋之年的延安鲁艺人,并采访了鲁艺音乐系师生中关键人物的后代,获得了鲜活的一手资料,调研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她坦言,每一次访谈都让她真切感受到了延安鲁艺先辈们的精神脉搏,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的敬意一次又一次深化。

  十年磨一剑。本书较全面地呈现了鲁艺音乐教育的各个脉络。全书通过“黄土高原上的音乐圣殿”“别具一格的办学模式”“济济良师”“莘莘学子”“硕果累累”“鲁艺八年”6章内容,108幅珍贵历史图片(含28幅采访当事人及其后人合影),向人们展现了战火纷飞年代中延安鲁艺音乐系师生对党、人民和国家的忠诚与深爱,以及用青春与热血描绘出的一幅幅璀璨的精神图谱。该书立意深远,文笔流畅,逻辑严密,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翻开此书,它会瞬间把你带回到“服务抗战,唤起民众”的历史长河里。

  80多年前,在陕北这片苍茫的高原上,闪烁着文艺光芒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一所培养革命文艺大军的著名大学——被人们亲切称为“延安鲁艺”。

  西北黄土高原的这个小山坳里,群贤云集,文星荟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汇聚了郑律成、刘炽、安波、马可、李焕之、黄淮、李群、杜碎远等学员和吕骥、冼星海、向隅、唐荣枚、杜矢甲等良师。此时的延安,成为培养和锻炼革命文艺家的伟大熔炉。抗战的洗礼,使得延安鲁艺师生将“小我”融进中华民族这个“大我”之中,他们的创作激情和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

  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在粮食不足、身体欠佳的情况下连续创作六天六夜,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十几天后,在陕北公学礼堂进行首演并获得成功。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着由100多人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从此,《黄河大合唱》从延安传遍全中国,传向世界,成为振奋华夏儿女夺取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不朽精神力作。

  1943年3月,马可随延安文艺界和鲁艺秧歌队奔赴南泥湾慰问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旗帜——359旅,英雄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们。马可怀着深深的钦佩之情,为贺敬之的诗《南泥湾》谱曲,创作了著名歌曲《南泥湾》。从此,这首歌曲唱响大江南北。

  1944年冬,鲁艺在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集体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该剧根据晋察冀边区一个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改编而成。1945年6月10日,鲁艺首次为“七大”代表献演《白毛女》获得了很大成功,并很快传遍了各抗日根据地和国统区。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劳动人民斗争的新歌剧,堪称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奠定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基础。

  1938年4月的一天下午,郑律成与几位同学爬上鲁艺所在的半山坡。春日的山坡上草木葱茏、春风微拂、一片蓬勃。他转身对身边的同学莫耶说:“给我写个歌吧!”当他看到优美生动的歌词后,一直在脑海中奔腾的乐思在短短几天里倾泻而出。这首歌叫《延安颂》。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延安开始了秧歌运动,《兄妹开荒》便是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部新秧歌剧,反映了抗日根据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人们的新生活。

  上述这些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作品,是延安鲁艺音乐系师生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创作出来的。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师生创作出的音乐,是民族的心声、时代的交响,是石破天惊的音乐,是摧枯拉朽的音乐,是带旋律的延安精神。

  延安鲁艺音乐系是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那个时期的一颗璀璨明珠。音乐系的师生们历经风雨坎坷,把时代主题、民族精神和劳苦大众的生活及情感融入音乐创作中,实现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完美结合,从而使这些音乐作品有了惊世之美,书写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传奇,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营养,使文艺在抗战中起到了动员组织群众、团结教育人民的强大作用。

  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延安鲁艺音乐教育堪称音乐与政治有机结合的完美典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延安鲁艺音乐教育将音乐上升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因而得以圆满完成音乐教育的历史使命,取得了音乐教育自身的空前繁荣。在鲁艺,民族精神成为音乐系师生音乐创作的灵魂,人民军队、劳苦大众和中国共产党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成为音乐歌颂的对象。

  读罢此书,我们更能够清楚地看到,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不仅开创了中国革命音乐教育的先河,也初步奠定了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基础。延安鲁艺音乐教育的经验,对今天的音乐教育仍然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人们对延安鲁艺的深入研究,也有益于更加充分地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