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鲁艺前辈——人民音乐家马可

 Daweb_YN 2020-08-11

时光荏苒

岁月穿梭

中国大地沧桑巨变

不变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变的是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呀一唱~”

《南泥湾》

《军民大生产》

《我们工人有力量》

秧歌剧《夫妻识字》

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

是激励着华夏儿女奋勇向前的经典旋律

又一次在脑海中浮现

2020年7月27日

人民音乐家马可逝世44周年 

让我们一起重回马可的音乐人生

人民音乐家——马可

“弃化从音”曲线救国
01

1918年6月27日,马可出生在江苏徐州,他立志做一个化学家,走科学救国的道路。1935年马可考上了河南大学化学系,理想变成了现实。

12月9日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在抗日民族的大背景下,马可与开封许多进步学生毅然走出课堂,参加游行队伍。在这些群众性的爱国运动中,他进一步认识了革命歌曲的重大意义。

“对我说来,革命歌曲给我上了革命的第一课”

                                                      —马可

1936年秋,在钻研化学的同时,马可突然萌发了想从事音乐创作的愿望,他说: “我想只要是一个人总应该有感情不是么——此所以我们热血动物之不为冷血动物也。”他开始埋头自学写作, 将自己的习作辑录成集,名《牙牙集》,自喻“婴儿牙牙学语”之意。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在老家度暑假的马可马上赶回学校,发起组织了“怒吼歌咏队”,追随冼星海参加了各种救亡歌咏集会。受到冼星海的鼓舞,19岁的马可毅然放弃了心爱的化学事业,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冼星海非常喜欢他,从走了之后俩人还一直通信,马可管星海叫星师。由于日寇的侵略,学生们已无法上课,开封青年学生们发起组织了“河南抗敌后援总会巡回演剧第三队”,赴南阳等地开展文艺宣传工作。

1938年7月马可随该队到武汉,担任由该队改编成的“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第十队”音乐组组长。在武汉,他再次与冼星海相遇,并开始向星海学习作曲。在星海的建议下,马可将抗战爆发至1939年初所写的歌曲从中挑选了30首汇编成册,题名《老百姓战歌》。冼星海为此专门写了“序”称赞马可的歌曲是趋向大众化、民族化的新形势。后因战争形势变化终未出版。

1939年6至8月,马可写下文章《言志》(生前未发表),记述了自己从立志科学救国到被卢沟桥的炮声震醒的思想历程。

“有好多朋友替我惋惜,说我不该抛掉用功的好学生不做,居然唱了两年戏—我十分明白这个……可是我更明白,这两年我毕竟不是白跑了的,我有一件重要的收获,这收获足以补偿这两年的损失而有余。那就是—我认识了那些真正的国家主人翁,但同时却是被压榨着的劳苦大众。”                                                                                                                            —马可

任教鲁艺,人民音乐新征程
02

1940年1月,在受到冼星海两次来信的邀请后,马可携夫人杨蔚从山西辗转延安,进入鲁艺音工团工作,同时继续向冼星海学习作曲。7月,他与庄映被派往由著名诗人柯仲平领导的边区“民众剧团”任音乐教员,同时在那里向民间艺人学习民间音乐。还亲自印刻了《民间音乐研究》创刊号,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文章《陕北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歌咏》。

马可给鲁艺音乐系学员讲课(1942年)

马可在教自己的学生时说:“现在你们很多人学习民间音乐就是猎奇,就是到图书馆在那借几本书翻。哪个曲调觉着唱着不错,就拿来用在我的创作里。实际是你在炕头跟他们一夜一夜的唱,跟他们学,比你在课堂上找的几百首都管用。所以它已经变成融在你的血液里。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鲁艺师生率先掀起新秧歌运动,马可是其中的积极推动者之一。在随鲁艺秧歌队去南泥湾劳军慰问演出时,凭借着对民间音乐的深厚积累,他创作了歌曲《南泥湾》(歌舞《挑花篮》的插曲之一,贺敬之词,1943)。

随后又自己编写了秧歌剧《夫妻识字》(马可编剧,1944),表现了边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在大生产运动中马可是个棒劳力,开荒、种地、挑粪、烧炭,样样行。在秧歌运动中他是个多面手,作曲、写剧本、写歌词;拿起板胡是乐队队员;缺少演员就上台演戏;到了驻地,他又是个炊事员。周恩来评价马可创作的《南泥湾》和《军民大生产》是战胜一切困难,支持抗战而产生的时代声音。

《夫妻识字》

1945年在鲁艺院长周扬的直接指示下,由张庚直接领导,马可和剧作家贺敬之、丁毅、作曲家张鲁、瞿维等人一起,经历了大半年的探索创作出了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白毛女》是马可一生最爱的、也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他是怀着满腔的热情为这部歌剧谱曲的。他完全被剧中苦难的经历和人民的奋斗所感动,想到自己,想到祖国的命运,他一边写一边流着眼泪。

“创作白毛女时,我的眼泪流了一脸盆”。                                                                                                                            —马可

坚持创作,一切为人民服务

03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可与大批“鲁艺”师生奉命北上开辟东北新解放区,在黑龙江参加土改工作。在途中他们曾在张家口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又到佳木斯、鞍山、沈阳等工业城市的工厂中深入生产一线,创作了歌曲《我们工人有力量》,之后进行修改,成为著名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具有代表性的工人歌曲,唱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马可一直在北京工作,1950年调任到中央戏剧学院的音乐室和歌剧系做主任。1951年,为中戏歌剧系毕业公演,马可曾亲自带领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并将赵树理同名小说《小二黑结婚》集体改编为歌剧搬上舞台,无论是音乐还是剧情,都令人印象深刻。

新中国成立后,马可还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歌曲,如:《燕子》、《六一儿童节歌》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马可在北京张各庄

1955年在北京郊区张各庄,请农民群众为自己创作的新歌提意见。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写出来的新歌特别喜欢征求群众的意见,让大家挑刺,再修改,所以他与底层的群众关系非常密切,这也是延安时期艺术家们形成的作风。这种作风一直伴随着他进入北京工作,并这优良的作风一直延续到子女的身上。

这幅照片是1976年4月,马可在自家门前的留影。我们可以看到他面带微笑,是多么的从容和淡定。但此时,他已知道自己被确诊患有肝癌,可他仍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乐观主义的态度与病魔进行顽强的搏斗,由此可见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强大。

1976年7月27日7时15分,马可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提出把他的遗体交给医院做治疗癌症的研究。

“我对你们的希望已通过我一生的道路而表达。”                                                       —马可给子女遗言

这不是一种理论性的教育,他真的是自己走出来的,全部是自己在生活当中,在无数的实验当中走出来的!马可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和艺术创造都融入于人民斗争的革命运动,他将自己的血肉、爱情、向往献给了中国人民。马可的心灵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爱,充满了和祖国人民结成一体的“大我”精神,他无愧于延安时代的培养和造就,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音乐家。

文案、排版 | 郭峰

              图片 | 鲁艺馆藏

        审核 | 庐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