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伯罗本尼撒战争前期最关键的两场战役之一,它打破了原来雅典和斯巴达互相唱“双簧”的格局,两军第一次发生了面对面的热战。而雅典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也改变了战场上相对平衡的格局,斯巴达即将迎来开战以来的“至暗时刻”。 但是有意思的是,这场关键战役,却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导致的。 准确的说是一个人和一场远征。 这个人叫徳摩斯提尼(下面我们简称“小德”),这场远征叫做第一次西西里远征。 整件事说起来,还得要追溯到伯里克利那会儿。 大家应该记得,在前面讲述雅典黄金时代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过:伯里克利在国内经济繁荣的时候,为了把生意继续做大做强,他把眼光瞄向了希腊世界的西方:亚得里亚海。伯里克利当政的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向意大利地区殖民。当时建立的殖民地叫图里,就位于意大利半岛南部。(黄金时代(上)-讲故事的能力很重要) 大家如果看地图,发现图里这个地方和一个著名的地方离得很近:西西里。 今天大家谈到西西里可能会想到黑手党,这是非常晚近时期的事情了。那个时候的西西里,可是宛如天堂一般的存在。 西西里整个岛非常大,地形平坦,土地肥沃,而且气候条件非常优越,所以自古以来,西西里都是整个亚平宁半岛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在后来的罗马时期,西西里提供的小麦一度成为罗马城的主要粮食进口来源,占比超过了一半,是名副其实的首都粮仓。 正因为西西里的这个特性,它成为了希腊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商,而它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就是斯巴达。 看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对了,很多人都会想到一招:釜底抽薪。如果雅典人能在西西里岛上搞点事情,甚至彻底控制西西里岛,不就能够把斯巴达的饭碗给抓在了手上吗,如果斯巴达连吃饭都成问题了,那还打个什么劲儿,雅典人不就胜券在握了吗? 可是,你雅典要到西西里岛去搞事情,总要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平白无故就派兵占了人家的地方,说出去这超级大国的脸往哪里搁呢? 正当雅典人想不出理由的时候,西西里内部城邦爆发了尖锐的冲突,正好给眼馋的雅典人送上了绝佳的干涉借口。 西西里岛很大,上面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城邦,其中最大的一个城邦叫做叙拉古(有的文献也翻译成锡拉库萨)。这个叙拉古大家可能没怎么听说过,但是这个城邦给世界贡献了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典故:达摩克里斯之剑。叙拉古还出过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就是那个给他个支点和一根棍子就敢撬地球的大爷。 由于叙拉古是岛上的扛把子,自然在一众城邦里担任地(流)区(氓)领(头)导(子)职务。时间长了自然就强势惯了,和其他的小弟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就在公元前427年,叙拉古和他的一个邻居,叫做伦蒂尼的,因为领土纠纷打了起来。叙拉古凭借膀大腰圆的实力,把伦蒂尼欺负的够够的。伦蒂尼干不过但是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就想到了流氓打架的常用套路:你等着,我去喊人。 这就样,伦蒂尼就来到了图里,把自己的委屈告诉了图里的雅典官员,希望雅典能出手帮他讨回公道。 消息传回雅典,雅典人乐疯了,打瞌睡送枕头,还有比这更爽的事儿吗。雅典人终于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防止地区大国随意改变地区平衡的理由,公然派兵干涉西西里事务。 这就是第一次西西里远征。 雅典在西西里岛成功登陆后,马上和叙拉古杠上了。雅典虽然很强,但叙拉古也不是软柿子,而且这事儿在家门口作战,有主场优势又以逸待劳,雅典军队一时间也拿叙拉古没办法,双方你来我往,一个强龙一个地头蛇,谁都吃不掉谁,这场远征就变成了持久战。 到了公元前425年,雅典城再次派出一支40艘船组成的舰队,去支援西西里的雅典远征军,军队由两名将军组成,而这支军队中,就有即将要闪亮登场的主角:小德(徳摩斯提尼)。 我们这位小德同志,是一位雅典的中级指挥官,自打伯罗奔尼撒战争开打以来就一直战斗在第一线,可谓作战经验丰富。此次西西里远征,他被任命为高级指挥人员,同另外两名将军一道率军远征。 远征出发后没多久就遭遇巨大的海上风暴,狂风和巨浪搞的舰队偏离了原有的航线。这种事情在海上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舰队长官就下令暂时改变计划,就近开到了一个避风港上驻扎,等着风暴过去。 这个避风港,就是皮洛斯岛。 舰队上了岸就驻扎了下来。所有人都无所事事,包括两个将军在内的所有人就一门儿心思等着风平浪静后可以再次启航,也就没想到去看看皮洛斯这个小岛具体什么情况。而小德这个时候展现出了一个军事奇才特有的直觉。他在皮洛斯岛上转了一圈,然后登高俯看了皮洛斯岛周边的地理环境,掐指一算,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感觉宙斯直接将一坨黄金狗屎扔在了他的脚下,好运气来的太突然了。 这个地方,简直就是完美的敌后根据地。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皮洛斯岛是个易守难攻的绝佳军事堡垒。首先从地形上看,皮洛斯岛是个“橄榄”形状的小岛,南北方向分布,四周布满了岩石砂砾,适合驻扎的地方不多,但是岛的中间部分既宽阔又平坦,适合驻军,南北两端分别连接着斯法克特里亚岛和希腊大陆本土,但是这两个连接出口地形极为狭窄,有点像我们中国许多名山大川里的“一线天”的意思,岛屿地区与陆地之间还有一大片圆形的海域,这就形成天然的避风港。这种地形决定了这个皮洛斯岛一定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首先如果在这驻军,只要少量的人把守住“橄榄”的两个尖头地区,任何军队想要攻进来可谓是难上加难,其次,可以在避风港里设置海军,进可以进攻斯巴达大后方,退可以随时登船撤退,这个条件对于建立根据地而言,十分完美。 而更重要的是,从地理角度看,这里距离斯巴达更近、更具威胁性。皮洛斯岛就坐落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西面,南边紧贴着斯巴达的战略重镇——美塞尼亚地区。从皮洛斯出发坐船南下不出两天就能在美塞尼亚地区登陆,前面我们曾经说过美塞尼亚地区对于斯巴达的战略意义(斯巴达--起源),这里是斯巴达奴隶和财富的主要来源,说是斯巴达的“基本盘”都不过分。如果雅典人能时不时来这里逛逛,薅点羊毛,再顺便宣传宣传雅典生活方式的优越性,组织黑劳士来个胜利大逃亡啥的,那么过不了多久,斯巴达内部就会出现危机和动乱,那时候甚至不用等到在战场上决胜负,光这些动乱就有可能让斯巴达吃不了兜着走。 如果想要给斯巴达背后搞事情,还有比这儿更完美的地方吗? 凭借敏锐的战争嗅觉,小德意识到这个地方的战略价值,于是他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改变作战计划。 雅典军队去西西里的终极目的无非就想在斯巴达背后捅刀子,如果皮洛斯岛也能实现同样的战术目的,干吗非要舍近求远呢?更何况西西里人多事多,皮洛斯这里连条狗都没有,比西西里的情况简单得多、自然在这里驻扎要安稳得多。 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小德这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保守、不僵化、不走寻常路。这种人特别适合带兵冲锋陷阵,因为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在战场上,永远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甚至有时一开打,计划就废了(比如一战时期著名的“施里芬计划”),所以对于带兵将领,就绝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见招拆招、随机应变。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实是至理名言。 雅典人虽然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典故,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想明白的小德立刻向两位指挥官报告了他的设想,并提议按照设想在岛上建立防御系统。起初两位指挥官不同意,觉得这个设想太过大胆,而且也不符合雅典城司令部的作战要求。但是禁不住小德反复劝说,再加上暴风雨始终不停,一时半会儿也无法离开,闲着也是闲着。那还不如发动士兵把岛上的防御顺带巩固一下,这样驻扎起来也更放心。 两位指挥官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小德的提议。 在接下来的6天时间里,小德指挥雅典军队加班加点,在皮洛斯岛上建立了两座防护墙,南北各一座。分别在位于“橄榄”的两个尖头,把岛和外界连接的入口封得死死的。 6天以后,一切准备就绪,对于雅典而言,皮洛斯岛俨然有了敌后根据地的样子。雅典占据了这个地方,不想打的时候,可以安静待在岛上,而想出去搞事情了,上船就能走,实在是非常理想的敌后根据地。 完工后,小德随即向两位指挥官建议在此长期驻扎下来,然后另外两位指挥官还是坚持继续朝西西里进发。小德于是退而求其次,建议在目前的舰队编制中,单独划5艘船给到小德,他指挥这些船在皮洛斯岛上部署下来,其余的由两位指挥官继续带走前往西西里。对于这个建议,其他两位将军同意了。 于是小德分到了5艘战舰和一部分的军队,之后两位将军按照原定计划,指挥舰队继续往西西里岛进发。 又过了几天,皮洛斯岛上的动静,终于震动了斯巴达。 起初小德他们被吹到了皮洛斯岛的时候,斯巴达的哨兵就发现了他们的踪影,如实汇报了斯巴达城里的国王和监察官。但当时的斯巴达正在庆祝一个重大的节日,因而谁也没有把这个情况放在心上。结果等到第二次哨兵送来的情报,发现岛上的军队虽然走了,但没走干净,还留下了一拨人迟迟没动静。略感不祥的斯巴达第三次派兵详细侦查后,报回来的消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看到敌人在距离自己这么近的岛上驻扎了军队,还修了防御工事,他们到底想干嘛,就算再沙雕的人,都能看明白。这下,一向后知后觉的斯巴达人,终于慌了。 斯巴达立刻结束假期,接着火速从雅典城召回了一年一度的“春游”大军。一向僵化保守的斯巴达人这一次出奇的高效,很快,一支由500斯巴达重装步兵和60艘战舰组成的海路两栖大军就被组建起来,开赴皮洛斯岛。很显然斯巴达这次意识到了雅典占领皮洛斯的危险,所以破天荒地组织了海陆两个方向同时进攻,一定要拿下这帮雅典人。 但是守在皮洛斯岛上的小德却没有被斯巴达人吓住,在观察了几天斯巴达的兵力部署后,小德做出了自己的战术部署。 小德首先派出五艘军舰中的两艘立即起航,去追赶正在前往西西里的远征军,请他们火速掉头,回来皮洛斯岛支援,接着,对于剩下的三艘战船,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它们全部拖到岸上,摆放在皮洛斯岛的南端与斯法克特里亚岛相对的海滩上,这还不算,小德命令军队在这三艘船外围又扎了一层围栏,把这三艘船包得严严实实。 接着,他把手上的军队分为三部分,其中南北两座城墙各自安排了一支重装步兵,指定步兵队长严防死守。剩下的人被单独拎出来组建了第三支部队,由小德亲自率领在皮洛斯岛的西侧防守。 小德的这次部署十分精彩,他充分体现了竞争对抗关键原则: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斯巴达这次海陆大军来势汹汹,兵力占了绝对优势,如果小德正面硬拼跟找死没啥两样,所以只能因地制宜打防守战,拖时间等待援兵赶来。既然如此,那么就必须搞清楚斯巴达会从哪几个方向进攻,然后再根据进攻的特点分配自己的力量。斯巴达海陆大军无非会从皮洛斯岛的南、北、西三个方向进攻。其中南北就是“橄榄”的两个尖头,虽然有了小德组建的两排城墙,防守起来还是很吃力,但是相比于背面,南面的防守压力会更大,主要原因是,从地图上看,这里是皮洛斯岛和斯法克特里亚岛的交界处,两个岛所隔距离很短,中间的水域很浅,步兵很容易架设浮桥一路杀过来,而且这里的海滩比较开阔,斯巴达步兵可以配合海军战舰进行抢滩登陆,所以同样的兵力,在北面的城墙保护下可以防守,在南面就难说了。 知道了这里的区别,然后就能理解为什么小德要把三艘战船拖到南面的海滩上围起来了:增加登陆难度。 在小德看来,斯巴达人有60艘战舰,我一共只有3艘,在这种力量对比下面一旦开打就是送死,什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都是瞎扯淡。既然如此还不如索性放弃海战,把力量收回来专心防守陆地。所以小德把三艘船拖到了南边城墙下面的海滩上,等于将原本开阔的地方人为改成了逼仄的地方。大家想想,一片海滩突然多出了三艘战舰往那儿一戳,周围还乱七八糟多出了一堆栅栏,让原本好好的一块开阔地瞬间变成了连脚都插不进去的地方,那么斯巴达就是想要快速占领滩头阵地也无从下手,进攻效率会被大大延缓,这样就能够减轻雅典防守一方的压力,小德就能够用最少的兵力守住两座城墙。 而小德省下来的兵力用来干嘛呢?这就是他亲自率领的第三支军队:机动部队。 刚才我们说过,小德曾经勘探过皮洛斯岛的全貌,所以他非常清楚,即使南北两个“橄榄”尖头都防守住了,也不一定保证万事大吉,因为岛的西侧,也就是面向大海的一侧,也有许多适合海军登陆作战的地方。这些地方就好像一个个“疏漏点”,如果一不小心让他们在这些地方登陆,那么南北两个地方的防守就完全失去了意义。所以,皮洛斯面向大海的这片狭长的海滩,才是皮洛斯防守真正薄弱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小德才亲自率领这支机动部队,在嶙峋陡峭的悬崖底下来回巡逻,防着那些伺机捡漏的斯巴达运兵船。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猜出来小德的战术核心了:以拖待变,等待援军。 小德的思维非常正确。 因为战斗很快打响,而战争的过程和小德之前计算推演的一模一样。战斗持续了2天,斯巴达大军志在必得,却始终无法突破小德的防守体系。南北两个方向的防守自不必说,小德在西侧的巡防也做的密不透风。两天下来,斯巴达海陆两个方向大军空有优势,却怎么也不能转化为胜势。 到了第三天,海平面出现了大批雅典军舰。之前远征西西里的大军终于赶回来了,而且沿途两位雅典将军还招募了不少雅典盟邦的战舰加入进来,组成了一支50艘战舰组成的海军杀了回来。 看到雅典海军,小德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他知道,战局反转了。 看到雅典人海上增援,斯巴达人一时没反应过来。小德利用这个机会马上组织反攻,他命令南北两个防守城墙的重装步兵立刻向斯巴达人进攻。很快两个方向的斯巴达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撤退,皮洛斯岛上的军事威胁解除了。 同时,雅典海军在海上发起了进攻。大部分斯巴达的军舰当时都聚集在圆形的海湾里面,雅典舰队看见了,马上将舰队分成了两个部分,先头部队组成进攻队形,朝着斯巴达军舰猛冲过去,后续第二支舰队大约十来艘船,将圆形的海湾入口牢牢封死,生生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形势。而前方直接肉搏的双方海军,实力相差太大,雅典是希腊海上第一强国,海军的军事素养、作战经验和战场指挥应变能力甩了斯巴达几条街,两边的海军厮打在一起,那场面不叫互砍,而是单方面屠杀,胜负根本没悬念。雅典舰队很快把斯巴达海军打散了,最终俘获5艘战舰,其余的沉的沉、跑的跑,斯巴达海军全军覆没。这样一来,海上的威胁也解除了。 皮洛斯战役大局已定,雅典胜利大翻盘,斯巴达惨败。 但对斯巴达而言,战败还不是最糟心的。 大家看地图就会明白,当时斯巴达除了负责前线作战的军队,后方还有一支留守部队驻扎在离皮洛斯岛仅仅100多米的另一个岛——斯法克特里亚岛上。随着雅典在两个方向上的军事胜利,负责进攻的斯巴达陆军和海军死的死、撤的撤。但是这支在岛上留守的军队却没来得及反应,就被获胜的雅典海军和从陆上反攻的雅典重装步兵团团围在了斯法克特里亚岛上。 套用游戏里的词儿说,斯巴达被反杀了! 这下尴尬了。 消息传到斯巴达城内,举国震惊。 斯巴达领导层震惊于这次战役的结果,因为这场战役不是前几年那种配合默契的“双簧”表演,而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开打以来,双方面对面真刀真枪干的第一仗。当面锣对面鼓的第一次较量,斯巴达就打输了,这希腊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面子算是丢到家了。 但是更让斯巴达高层揪心的,就是这帮被围在斯法克特里亚岛上吹风的斯巴达老爷们儿,这些人大概有420人左右,斯巴达高层得知他们被围,急火攻心,满朝震动。 你会问,不就是400来号斯巴达糙老爷们儿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为了这么点人,斯巴达至于吗? 至不至于,那就得看具体情况了。 说到战争,你要是脑子想到的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场面、或者两次世界大战大兵团对抗,那么斯巴达这么几个俘虏当然算不上什么。但是不要忘了,希腊世界都是城邦国家,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反过来,再大的国家,也不过就是一个大型的城市而已。希腊世界的混战就是这些城市之间撕逼,战争性质虽然残酷,场面也不大。说得刻薄一点儿,这点规模的军队,搁在中国也就是两个乡打群架而已。但是对于斯巴达而言,国家规模有限,这些俘虏都是青壮年汉子,是不小的损失。 更糟糕的是,这些俘虏都是斯巴达公民。前面我们反复说过,斯巴达是寡头统治下的军国主义国家,斯巴达作为特权阶层,为了保证血统纯正,对被统治的人群实行残酷的等级制压迫,其中特别依赖农奴负责城邦生产,从而保证斯巴达公民能够腾出手来专门负责军事训练和作战。所以在斯巴达全城,拥有斯巴达公民权的人就像大熊猫一样稀缺。一下子损失好几百人,斯巴达的小心脏哪里吃的消? 更更糟糕的是,这些斯巴达公民战士中,有将近一半是贵族出身。这些人的家族在斯巴达都是位高权重的存在,其中不乏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网,掌握着斯巴达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如果这些人有个什么三长两短,斯巴达内部必将发生政治大地震,到时候别说战争,国家的统治根基都有可能被摧毁。 了解了这些,再看斯巴达的反应,你说至不至于? 所以,战败的斯巴达立刻请求停战,并火速派出使团前往雅典谈判。 雅典同意谈判,并且保证在谈判期间,斯巴达城邦可以给岛上的人送去生活物资,同时雅典保证岛上人员的安全,不干什么偷袭之类的勾当。 事情发展至此,战场上的硝烟平息了,但是皮洛斯战役才走完了一半。 因为战争永远是政治的延续,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战场上的成果最终在政治博弈中体现出来。随着雅典和斯巴达的谈判开始,动手的战争(打架)告一段落,不动手的战争(撕逼)才刚刚开始。一场围绕雅典内部政治博弈的好戏即将开演。皮洛斯战役进入下半场。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还可以,就点个赞或者点个“在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