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直面内心的冲突,找到完整的自我

 九州好人 2022-06-06 发布于辽宁

关于作者

《我们内心的冲突》出版于1945年,作者卡伦.霍妮,女性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早年接受过正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后来开始深入研究病例,慢慢跟弗洛伊德的想法产生了分歧。这本书标志着霍妮理论的成熟。

关于本书

她和阿德勒都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她更加强调的是文化和社会,甚至环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在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史上,霍妮是具备时代意义的。

文章图片1

(图片来自网络)

书中的前言有这么一段话:

本书旨在推动精神分析领域的发展,它是一本基于我对病人和自己进行研究的经验之作。尽管本书中提到的理论已发展数年,但直到我着手准备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主办的系列讲座时,有些想法才最终成型。

从这简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这是一本非常严肃的学术著作。在我们身边或许有碰到过人格障碍的人,人格障碍是怎么回事。

陷入精神错乱的不可能是一个内心平和的人,应该是内心饱受摧残和撕扯的人。用现代术语说:每一种神经症,不管其表现为何种症状,都是性格神经症,因此我们在理论和治疗实践中,必须更深入地理解神经症的人格结构。这本书是探讨神经症成因的一本心理著作。

内心冲突是什么?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是“神经病”,行为不正常,这只是我们的一个情绪表达。在医学的定义里,神经病是一种生理性疾病,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有可能会导致麻木,身体出现问题。但神经症不一样,神经症被称为神经官能症。这种病在患者的生理上没有发现任何的神经病变,一般能够适应社会,看起来很正常,但内心经常焦虑、痛苦、紧张、胡思乱想等等,而且无法控制。有时候还会伴随着生理上的不适,如头痛、失眠、胸闷等。神经症在心理学出现之前,一直是世界心理学界主要的课题。在此之前,神经症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病,直到霍妮出现,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我们把它称之为内心冲突。

每个人都有内心的冲突,人作为高级动物,有选择的特权。人如果只是动物,那是需要群居的,可是现在人不需要群居,有个体意识,但这也是负担。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面对这种矛盾左右为难,想合群又不想合群,想独立又怕承担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内心有了冲突。霍妮认为,我们体验到的冲突强度和范围跟我们所处的文明相关。如果是一个稳定的传统型文明,造成的冲突可能会少,大家按部就班的生活。如果处在过渡期或者转型期的文明,矛盾会急速加剧,多种价值观并存,选择多样化。

中国现在就处于文明的过渡和转型期,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和自己的冲突会更加多一些。这种冲突很正常,霍妮认为:认识冲突的存在是一种宝贵的才能,越是能够正视冲突,并且努力寻找方法,就越能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是一回事吗?霍妮的答案是肯定的。它们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可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霍妮说,所谓的神经症患者,只是因为他心里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没有办法在和正常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甚至正常生活可能都被摧毁了。只是正常人面对冲突是可以控制的。而有一些人控制不住,会胡思乱想。

文章图片2

(图片来自网络)

造成内心冲突的原因

正常人可以控制、可以把握,精神症患者很容易撕裂自己,导致自己跟身边人的生活都被毁掉。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精神症患者内心不可调和的冲突。

霍妮用到了弗洛伊德的招式,回到童年。霍妮说,孩子和外界相处的过程中,外界环境有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冷漠、打骂,温情的缺乏,包括溺爱等等都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全,或者感觉不被重视和喜爱。简单地说他们感觉到了外界的敌意,加上孤立无助,让他们陷入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和不安对孩子来说压力很大。为了克服这种感觉,应对充满威胁的世界,孩子会发展各种各样的策略。久而久之,这些策略就会成为性格倾向,甚至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霍妮把这种最初的精神症的趋向或者倾向,概括为三种人。第一种叫亲近人,第二种叫对抗人,第三种叫回避人。我们生命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要么过度亲近人,要么过度对抗人,要么过度回避人。在正常人身上这三种策略都有体现,可能对朋友亲近,对敌人反抗,对陌生人选择回避。但是有神经症的人,这三者无法统一互补。

对神经症人来说,应对策略完全不能和谐相处,往往对亲人表现出敌意,对敌人表现出朋友般亲近感。为什么会这么奇怪?因为基本焦虑中有一些情绪在这些策略中被放大了。亲近人,夸大了自己的无助感;对抗人,夸大了敌对情绪;回避人,夸大了独立感和孤立感。结果神经症患者对外界无所适从,要么全面对抗,要么全面服软,看谁都是怂的。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视情况而定。

如果这三种态度都在同一个人身上强烈表现出来,势必会陷入极大的冲突而无法自拔。可能也很珍视友情,却在背地里说朋友的坏话;可能很想结婚却选择逃避。这些互相矛盾的冲突其实是神经症的核心,霍妮把它称为基本冲突。

冲突非常常见,千万不要害怕冲突,要做的是学会解决冲突。霍妮很精辟地指出:所有试图解决冲突的尝试,一点错都没有,归根到底都是心理防御的手段。如果不解决这些冲突,很可能会人格分裂,为了避免人格分裂,要维持一种整体感。

既然如此,最基本处理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压制一方面再突出对立面,此消彼长。另一种,既然冲突跟外界是有接触的,我们跟这个世界保持距离,冲突不就没有了吗?前一种方式,对应的是三种人中的亲近人和对抗人,后一种选择不跟世界保持联系,是回避人。这些策略又把人分成了三种人格倾向,分别是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需要指出的并不是这些人格倾向中只有一种基本策略,而是只有一种特别凸显。一个攻击型人格,一定是压制了柔软的一面;一个屈从型人格,一定是压制了攻击的一面。人对人格的需求是全面的,很多神经症的人,本质上只有一种人格,其他人格全被刻意压制。

第一种屈从型人格是渴望亲近和归属的,甚至需要安全感,压制了对外界的敌意、野心以及任何攻击性的倾向。这种老好人,总是从属别人、依附别人,始终觉得别人比自己优秀,而自己什么都不是,用这种方式消灭内心的冲突。对所有人都笑脸相迎的方式,并不能消除冲突,冲突仍然存在,只不过攻击性被压制了而已。对这样的人,治疗方式特别简单,就是释放攻击性。

第二种攻击型人格。攻击型和屈从型人格正好相反,它突出的是对抗策略,非常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对别人没有任何的同理心。对别人进行剥削控制、操控利用,对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没有温柔之面,常见的温柔都是伪善,在这样的状态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内心的统一。但不可能消除内心的矛盾,攻击型人格的人,对整个世界都保持敌意,也意味着拒绝了世界上所有的善意、温柔和温情,内心深处这些都没有,自然就会有矛盾。

第三种孤立型人格。屈从型和攻击型,不管怎么样至少还得跟人接触。孤立型人格避免跟别人接触,一般都是独立自主的,超然脱俗的,这样一来是不是就没有冲突了?书里讲这是一种极端的心理防御手段。并不是真正看破了纷争的欲望,而是借此逃避,他们心中还有很多欲望和渴求。只是各种矛盾的价值观继续存在,就算再逃避,也没有办法获得内心的宁静。

文章图片3

(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上面三种基本策略,霍妮还举了一些消灭冲突的例子。如理想化镜像,是患者通过想象,在内心深处构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这个人就是真实的自我,很多人用这种方式消灭冲突。

另一种方式叫外化作用,患者把内心的冲突,讨厌的倾向,甚至一切的心理活动,包括倒霉的、不顺的东西都投射到外界。这样一来冲突就是外界的,是别人的。外化其本质是一种自我消灭的过程,总是把问题投射出去,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活力。既然问题是外界的,患者势必更加责备别人、畏惧别人,甚至报复别人,反而增加了和外界的冲突。

越报复别人,反而跟外界的冲突越来越大,内心怎么可能没有冲突。那么这些尝试是不是起到作用了?没有。是不是能够治愈精神症呢?不能。对于这个问题,霍妮的回答也非常冷酷,这些所有企图压制性格的人,是不可能解决神经症这种疾病的,本质上只想消除冲突带来的后果,并没有对冲突这件事做出改变。到头来肯定失败,注意力全部放在后果上,没有放在冲突本身。就是因为神经症患者不顾一切想要解决冲突,反而压制了正常的表达,陷入到更大的精神症的折磨之中。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解决患者的内心冲突?

患者想要解决内心深处的这些冲突,却始终没法解决,一定会造成后果。

第一种后果是恐惧。神经症患者的平静被打破了,内心崩溃了,无时无刻的害怕平衡再次被打破,害怕理想化的表象被人看穿,其实内心早就崩溃了,这种无时无刻的害怕会让他陷入深渊之中,越陷越深,而且每次都有新恐惧,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防御机制消解它。

第二种后果是人格衰竭。患者的精力全部用在了应付内心不断的冲突上,没办法把精力用在本该用的地方。本来应该个人发展成长,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处理内心冲突上,做什么事都特别难受,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办事低效无能又笨拙,感觉像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全部内耗了。

第三种后果是虐待狂趋势。患者既然觉得生活失去了希望,就会走上另一个极端,增强破坏欲,觉得生活没意义,厄运缠身,在心理上想要获得补偿,把愤怒和不幸强加到其他人身上。但凡这个过程获得了权利感,就会有一种我死不死无所谓,反正这个人得跟我一起死的优越感。

霍妮说,治疗者不能像神经症患者这样一味的逃避冲突的表象,这样不可能真正解决冲突。

那么治疗者应该怎么做?如果是弗洛伊德,会责备原生家庭,责备父母。但霍妮认为,也许冲突的根源是来自于童年,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已经发展成了一套非常复杂的心理防御手段,绝对不仅仅是回忆童年、责备童年可以解决的,只要患者还存在和自我、和他人的疏离感,就还会产生可怜无助的感觉,而且还会对世界有广泛的敌意,只要这个东西存在,就不可能消除冲突。治疗者需要做的是改变状态本身。

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就是死亡。要帮患者意识到真正的情感和需求,来发展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和他人相处,会觉得相处得更舒服。如果一个患者能意识到这些事情都是自己的问题,神经症的冲突就不攻自破了。

文章图片5

(图片来自网络)

先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这是第一步。

那么治疗者怎么做?书里给了一个分类,首先是趋向于是屈从型的,还是攻击型的人格,是理想化意向还是外化作用,这些要考察。这样能够帮助抓住本源和主要的方面,如病人,表现出来的是攻击倾向,那么治疗者就要分析它背后隐藏的东西,找到原因,慢慢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很快他就会对冲突本身进行处理了。

要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内心是有冲突的,意识到为什么一会儿对自己宽容,一会儿对自己过分,一会儿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还要让他明白,你以为有效的方式没用,所谓的压制自己,并不会让冲突找到妥协,这是不存在的。这个过程中,病人会抗拒,因为这么多年了,不愿意剖析自己建立的整套防御体系。但是治疗者要让他明白,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对他是有害的,只会让他陷入到冲突中无法自拔。当患者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开始觉察到真正需求的时候,这才是治疗出现转机的时刻。

治疗周期要经过专业的治疗方式,可能要几个月或者几年,要问他到底需要什么?也许是内心对自由、幸福成长的需求,他可能不说,但这种渴求可能被压制了很长时间,但如果我们能帮病人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存在,可能会慢慢的打开自己,慢慢地知道原来自己可以学音乐,可以吃自己想吃的东西,可以通过赚钱去想去的地方,这个时候他们才慢慢地尝试移除这些防御体系。患者的自信才可能会建立起来。

如果自信可以和人平等相处,就不会抹杀自我,屈从别人。如果内心已经开始强大,就不会攻击别人,也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恐惧。如果慢慢学会了爱,也就不会逃避别人。这些困扰的基本焦虑,可能会因为打开自己而缓解,内心的冲突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