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00年来没有人这么写月亮|臧棣:月亮

 置身于宁静 2022-06-0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作为当代著名诗人,臧棣的作品代表了汉语诗歌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初岸文学曾经推荐过他的《七日书》及早年的创作《房屋与梅树》。正如诗歌评论家张桃洲所言:“臧棣诗歌给人的印象,似乎总在改变或修正人们对诗歌的惯常理解方式。”本期由诗人周瓚推荐的臧棣另一首作品《月亮》,也是能够引起如此共鸣的一首诗。

在这首诗中,他以连续不分节的108个诗行,不断变化针对月亮的各种比喻,以感性的想象力和抽象的思辨力,联手构建了一个围绕月亮的诗歌小宇宙,从而暗示,我们的存在方式具有无限的可塑性和多样性。对事物多样性的认知,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丰沛性和存在的丰富性的领悟。

这首诗,挑战的不仅仅是对诗歌的惯常理解方式,还包括对月亮这一充满古典诗意的意象的传统认知。到底有多挑战,读一读就知道。欢迎移步留言区,一起来讨论!

点击收听诗人周瓒为您读诗

月   亮

臧  棣

诗,干着活儿,如手艺,其结果是

一件件静物,对称于无人之境……

——张枣

虽然你已钉好木框,

并刷过四五道清漆,

但它不是一幅画;

它也不是一个藏有

珍宝的洞。它也许会

让你联想到死去的人

拼命想穿过的针眼,

但它不是事情的终结。

一只猫不会爬上它的肩头,

这是因为老鼠从未想过

要去那里藏身。一只老虎

也不会去那里繁衍后代。

我们的童话中不会缺少

它受惊时留下的壳——

薄薄的,有轻微的凝痕

而且不空;更明显地,

春天的不眠夜,如果

我们的耐心将渺小颠破,

像探雷器那样沉溺于辨认:

它难道不是宇宙之痣:

正用边缘化鼓吹着人情味。

当我们为演出服上失落的

扣子而烦恼时,它的确

不像是一个虚设的道具。

当我们仍旧用船旅行,

相对于真理的加速度,

它有一座孤岛的面积;

但它没有参与决策的愿望。

也许它有自己的魔术,

因为那些光像是直接

从箴言分泌而出。

不过即使如此,它仍然

不是任何动物身上的

迷人的器官。这里面

既有尺寸问题,也有

尊重习俗的内在要求。

它同情收藏者的怪癖,

为他们制造小范围的

紧急状态,苦练脱身计

和超越感,学会尊重喜悦。

它不抵押欲念,不贴现操纵

和判断,且反对兑换率,

它更是完美的金币;

而你的确想过,把储蓄所

建在那里会十分安全。

它的荒凉是严厉的惩罚,

足以让一个惯偷精神失常。

它不是一个傻瓜制作的

陷阱,不是异教的神

走后留下的一个脚印。

它不是间接的铁证。

在秋天金色的丰收中

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果实。

在半夜,有大水卷走

我们无法控制的生活,

它反而像一块石头流落在

乌黑的河床内,但它不是

你孜孜以求的答案。

对于我们所受的苦,它

既不是一个被忽略的出口,

也不是一个理想的宿营地。

它移动着它的小炭炉,

在时间的底片上烘烤

无人能解释清楚的安慰时,

它吐露的是粘有胆汁的

无理性的原型之舌。

如果你敢想象黑暗中

有那样一只毛茸茸的手,

那么它就是那面手柄上

被攥出了细汗的镜子;

但它不照耀你的意志,

不辉映你和厌烦所进行的

一场理解事物的比赛。

当夜色像包装纸一样

缓缓打开,它几乎就是

那件对我们的渴望

作出了回应的礼物。

它有物的全部特征,

但它不是我们曾在白天

丢失的东西。它就像

留在老房子里的一块表,

它把校对时刻表的工作

留给了不明底细的太阳。

它很圆,像一个句号,

但问题是我们真的说过

那些话吗?如果疑问本身

就能构成否定,那么

又是哪一种说话口气中

所包含的力量把它

推挤到它目前的位置?

它悬空,提供必要的对称,

并服务于引力的妙计,

甚至是人体,但它不威胁; 

虽然它可能是最沉的秤砣。

它远离我们相爱的山坡,

它不是我们从山顶

推下去的那个雪球;

它的苍白是健康的

并且光滑,在上面

你无法涂上任何颜料

或化妆品。还是那句话

它不是一幅静物画。

它有图腾般的力量,

它的视野不属于我们中的

任何人,它绝非只有

一只眼,但它像

只有一只眼似的瞪着

你抬头看它时犹豫的样子。

(1998.7)

作者简介

图片

臧棣

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1964年生于北京。198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研究员。

诗人

荐语

文丨周瓒

臧棣的《月亮》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篇幅虽有点长,但百读不厌,即使不读诗的时候,也经常会想起它从容的语调、机智的转换推进,其中暗藏的典故与思辨

作为被古今诗人歌咏最多的事物(也许没有之一)——月亮,有关它的诗要写出新意肯定相当难的。由月亮可以引发出各类情感,怀古、寄远、伤逝、思乡等可谓古人最爱的咏月主题。臧棣的这首《月亮》则对既往咏月主题进行了拆解与重塑。可以说,整首诗是通过对传统书写月亮的方式的一次次展示与改写,并以此传达诗歌写作这一艺术行为本身。

《月亮》的诗行简短,节奏紧凑,其中绵密的意象往往独自发展成一个片段由于主题意识的作用,这些片段闪烁着智性的幽光,同时,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诗人心智过程的连贯性和进步性在《月亮》中,臧棣提供了一种绵密、细致而精确的词语关联方式。一系列在形貌上与月亮相关的意象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并以诡诘的评述口吻对这些意象进行思辨演绎,获得一种极具内在伸展力的语言关系令人叹服诗人想象力的丰沛与巧妙的起承转合能力。

 “尽可能优美的简洁”是臧棣在一首题为《诗歌的未来》中对他自己“爱抚”诗歌的方式的概括而这首《月亮》尤其贴切地体现了“优美的简洁”这一表述。

作者简介

图片

周瓒

诗人,批评家,译者,戏剧工作者。生于江苏,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女性诗歌刊物《翼》。出版有诗集《松开》,译诗集《吃火》,论著《透过诗歌写作的潜望镜》《挣脱沉默之后》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