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140条

 新用户1258N1Wf 2022-06-06 发布于陕西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协拘急,脉细数者头痛不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伤寒论》.140条)。

    作者:蒋远东

《医宗金鉴》对本条文提了几个修改的地方,后世医家跟着摇旗呐喊,我认为本条文不可改动,乃至整个《伤寒论》都不可以改动。

理由一:《伤寒论》是一本学术论文,全文共398条,35000余字。不是几年都看不完的小说,作者不可能不反复检查,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伤寒论》的遣词造句是非常严谨的。

理由二: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王叔和是三国归晋,魏国太医令,其本人又是医学大家。在朝代更替,百废待兴的时候,二人都是奔着教书育人的目的编撰和整理的《伤寒论》,不可以说不严谨,不可以说不认真。

理由三:《医宗金鉴》是清.吴谦在太平盛世奉旨写的一本书,《医宗金鉴》实际上是一部抄录性的书,是一部讨皇帝欢心的书。象吴谦他们这些御医跟张仲景、王叔和是无法比的;前者是本本主义者,后者是社会实践者。吴谦对本条文提了几个可改的地方,以及《鉴》中的《正误存疑篇》对《伤寒论》的怀疑都是涂鸦,我不相信,但我相信吴谦著书的态度是端正的,他没有篡改原文。

凡我们认为错误的地方实际上是我们对作者的意图没有理解到,我认为后世所有注家对《伤寒论》的解读都是一种猜测,包括我本人的一切言论也都是对《伤寒论》的一种猜测。之所以我们能够接受很多后世医家的猜测,是因为他们的猜测与我们的想法很接近。《伤寒论》中的所有条文都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明后得来的,《论》中所有条文都是结论性的话,容不得改动,改动一个字,整个条文的意思都改变。因为,《伤寒论》不仅仅在讲伤寒,同时也在讲温病和杂病的治疗,《金匮要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后来者不可以用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伤寒论》,更不要认为《伤寒论》只能治伤寒。

在现实生活中,太阳病也有先下后表的情况,否则,第90条不会讲: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象第91条和第124条讲的就是先下后汗。太阳病是一个只可以解表而不可以下的病,误下后会变证百出。本条文是误下后多个医案的总结和补充,故不可以随意改动。

促是数中一止,《辨脉法》讲: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所谓数是脉跳的快的意思。一息四、五至是平脉,一息六至为数,七至为疾(见《辨脉篇》。脉本来是连续不断的,一呼一吸跳六次,这个脉就快了,我们把这个快了的脉叫数脉。这里讲的是这个脉不仅快,而且中间会停顿一下,这种快脉当中有停顿的脉叫促脉。

太阳病是一个表证,叶天士的《温热论》中第一句话就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逆转心包络。《温病条辨》讲:肺主皮毛。春季伤寒、春季温病都是风夹寒邪。春季伤寒太阳中风用的是桂枝汤,春季温病风夹寒邪用的也是桂枝汤。可见,桂枝汤是走上焦的,主肺。太阳病本来是一个该解表而不该下的病,本条的太阳病,下之是下药把上焦的水气引到下焦来了;这里的脉促是心脏的供血不足而导致的心脏骤停,实际上是在变相的上焦有热、下焦有寒。

所谓结胸是外来的邪气与体内的寒湿或者说外来的寒湿与体内的水热结在胸部这个地方了。第130条讲: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论》中的下之指的是用承气汤这一类的下药,下的是人体内部的水液。当人体内部的水液下行的时候,气就会上冲。今病在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下药下之,肺中的水液就会跟着大肠中的水液下行,大肠中的气反到会上冲。《辨脉法》讲:阳盛则促,阴盛则结。由此可见,本条的脉促是阳气盛于上,水液盛于下,故不结胸。如果气盛于下,水盛于上就会结胸。故知本条的: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这句话是对的。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促是热,不结胸说明外邪没有侵入肺部,同样也说明正气正在恢复,体外的寒热已去,一经停药,其病会慢慢痊愈的;这个就是本来讲的太阳病,下之,脉促不结胸者,为欲愈也。《辨脉篇》讲: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浮主表,主寒邪在表,当病发于阳的时候,也就是说病发于太阳的时候,医反下之就会引邪入里。如果内有寒湿水气停于心下,是太阳伤寒的表邪入里与停于心下的寒湿化合,这个病就变成小青龙汤证了;如果是太阳中风风邪入里与停在心下的水气化合,这个病就变成五苓散证了。第152条的【按】中讲:伤寒表未解,水停心下,呕逆者,是寒邪束于外,水气不得宣越也,宜小青龙汤散之;中风表未解,水停心下而吐者,是饮格于中,水气不得疏泄也,宜五苓散散而利之。此皆表未解也,不可以攻里面的水饮;与陷胸汤证不同的是陷胸汤证的外邪已经完全入里了。

今太阳病发热、恶寒是正气抗邪于表,当正气抗邪于表的时候,身体内部是空虚的,这个时候用下药下之就等于人为的引邪入里填补了身体内部的空虚,这个被填补了的空虚就叫邪气内陷。如果这个内陷的邪气与体内的气结合了就叫气痞;气痞软,按之不痛。如果内陷的邪气与体内的寒湿水气结合了就叫陷胸。小陷胸汤正在心下,不按不痛,按之则痛;大陷胸汤证是心下石硬而拒按。本条的脉促者不结胸是不具备陷胸汤证的特点,所以说,不结胸。这里的脉浮是已经具备了结胸的特点了,所以说:必结胸。

本条文中的脉如何如何必如何如何,这些话一定要客观的看待。《辨脉法》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人曾经为难徒弟,问脉紧脉是从那里来的,老师说了几个紧脉的来源,由此可见,本条的脉如何必如何不可全信。《辨脉法》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由此可见,本条的脉紧者必咽痛是脉浮紧者必咽痛。因为,脉浮主病在上焦,脉紧主痛。这里的脉紧是脉浮紧。如果六部脉都浮数的话说明已经化脓了。《辨脉篇》讲: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弦是少阳肝胆的脉,少阳肝胆走两协过,本条讲:脉弦者两协拘急,拘急是痉挛性的疼痛,说明这个太阳病的外邪到少阳肝胆来了,才引起肝区拘急的。关于弦脉和紧脉的区别,《辨脉篇》讲:状类弓弦,按之端直且劲,谓之弦;较弦脉粗,按之左右弹指,谓之紧。

脉细是气血不足,脉数是热,这里的脉细数主要还是血不足,是邪热把血液灼烧了,血液中有热,血妄行于头,故头痛不止。

脉沉主寒,主病在下焦;脉紧亦主寒,主病在表。本条现在讲的是病已经入里了,这里的脉紧主表主的是上焦,可见,外邪入里,至此变成了一个上热下寒的病了,出现格拒了,所以其人必定想呕。

脉沉主里,脉滑主痰湿,妇人无病主胎孕。痰湿缘于脾,这句话是说误下后,寒邪进入足太阴脾经后,脾不运化,迫胃热下行,在胃热下行的同时经胃研磨后还没有被脾运化的食物也跟着胃气下行了,即变成了本条的协热下利了。

脉浮是上焦有热,滑是下焦有寒,寒湿在脾,脾不统血,血随津管中的水液渗入膀胱了;或者说,寒湿在脾,脾不统血,胃气上移于心肺都会导致大小肠出血;前者叫尿血,后者叫便血,统称为下血。

本条文是一个纲领性的条文,主要是讲太阳病不能下;下后,在五脏六腑都有可能引起新的病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