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精粹】《伤寒论》除满十二法初探(第126期)

 杉木轩 2017-03-13

《伤寒论》除满十二法初探

江西中医药大学  虞胜清


满症泛指从胸至腹部充满闷胀、膨隆不适,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症状。《伤寒论》记述满症的辨证范围涉及六经病证,部位包括胸、胁、心下及腹部,病因可由外邪客犯或传经引起,亦可由误治所致,病性有寒热、虚实、表里之分。尽管《伤寒论》未列满症专篇,但有关条文多达50余条(原文均按赵开美刻本编号),内容散见于外感热病过程的多种病变。如六经分证中,以满症为主要症状的就有少阳病胸胁胁苦满、太阴病与阳明腑证腹满,太阳蓄血证少腹满,而在其它病证及误治变证中,主症有满症的也不少。所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赅备,所用方剂近30首,至今仍然行之有效,为临床医家所习用。

可见《伤寒论》对满症的辨证施治内容极为丰富,其治疗法则尤其值得深入探讨。然有关满症治则的专题论述,尚不多见。笔者不揣浅陋,试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将满症的洽疗归纳为除满十二法,现分述如下。


一、温脾除满法:主要适用于脾虚失运之腹满。

太阴病腹满:太阴病的病机为脾失健运、寒湿内盛。《伤寒论》273条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此为太阴病提纲,明确将腹满列于诸症之首,说明其为太阴病的主症,它的特点是腹满时减,喜按喜暖。治当温脾健运,正如277条所云:“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代表方剂有理中丸,甚者以四逆汤主之,太阴病愈,腹满自除。

误治后腹满:如《伤寒论》66条为发汗之后,损及脾阳,失于运化,腹胀满为其主症,它的特点是腹满而胀甚,故属虚实夹杂之候。治当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温运脾阳、宽中除满,则腹胀满能除。


二、和解除满法:主要适应于少阳病及其兼挟症之胸胁满。

少阳病胸胁苦满:少阳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邪犯少阳,经气不利,胸胁部乃少阳经脉循行路径,故胸胁苦满为少阳病主症之一。《伤寒论》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将胸胁苦满列为小柴胡汤的第二大主症。正治之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胸胁满及诸证自除。 

少阳兼挟症胸胁满:如《伤寒论》147条为伤寒五六日,汗下不当,致邪陷少阳兼挟水饮内结,出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诸证,其胸胁满微结是与单纯少阳病胸胁苦满的鉴别要点之一。故治当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佐以温化水饮,则胸胁满诸症可除。


三、通腑除满法:主要适应于阳明腑证腹满。

阳明腑证的病机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而成燥屎,腑气通降失顺。所出现的诸多症状中,腹满为必有的主症之一。其特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255条)。《伤寒论》以三承气汤泻下通腑,阳明腑证得愈,腹满自除。

但三承气汤所主腹满及所兼疼痛,又有程度之不同: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为肠中热结甚,而气滞不甚,其腹满特点为“腹微满”(l23条),故治以缓下通腑之剂;小承气汤证的病机是肠中热结未至太甚,而气滞较甚,其腹满特点为“腹大满不通”(208条)且大便“硬而少”(209条),故治以和下通腑之剂。以上二条文均未及“痛”,揣度仲景如此行文必有深意,似乎强调二症应以腹满为主,虽然不能据此认为无腹痛症状,但痛势亦不至太甚。相比之下,大承气汤证条文却数处及“痛”,如241、254条均谓“腹满痛”,239条曰“绕脐痛”,说明仲景强调在此证中,腹痛与腹满同样是主要症状,其痛势显然较前二证严重,疼痛拒按而手不可近,是热结气滞已极、痞满躁实俱甚之候,故治以峻下通腑之大承气汤。



四、逐瘀除满法:主要适应于太阳蓄血证少腹满。

太阳经证不愈,外邪循经侵入太阳之腑,与瘀血互结于下焦,而成太阳蓄血证,少腹满为其主症之一。如《伤寒论》124条云:“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抵当扬主之。”126条云:“伤寒有热,少腹满??宜抵当丸。”其少腹满的特点是满必兼硬痛急结,且小便自利,说明病在下焦血分,故以抵当汤、丸破血逐瘀,少腹满及诸症可除。


五、破结除满法:主要适应于结胸证心下满。

结胸证的病机为外邪入里,或误治后阳热内陷,与痰水相结而成。主症必有心下满,其特点为“心下满而硬痛”(149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137条)。治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以破结,结胸证愈,心下满必除。


六、逐水除满法:主要适应于悬饮证心下满。

悬饮证的病机为水饮之邪停聚胸胁,胸阳不宣,气机壅滞。《伤寒论》152条记述其证候有“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 汗出不恶寒”等,与结胸证之“心下满硬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难鉴别。治当以十枣汤攻逐水饮,悬饮证愈,心下满即除。


七、利水除满法:主要适应于水气为患之心下满。

水气上冲心下逆满:《伤寒论》67条为伤寒误用吐、下,致脾胃气虚,不能制水,水气上冲,主要症状必有心下满,其特点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并有起则头眩等症。治当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以降冲逆,则心下满及诸证可除。

水气内停心下满,《伤寒论》28条为表证汗之不当,或误用下法,致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此为太阳经脉不利之候;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下利,为水气内停之候。其心下满必兼微痛,而小便不利为水气内停的辨证关键,治当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水通阳。服药效验如方后所云“小便利则愈”,心下满亦当随之而除。


八、清热除满法:主要适应于无形热邪所致腹满。

三阳合病腹满:《伤寒论》219条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铡,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此虽三阳经同病,实则为阳明经邪热独重,故出现以上证候。其腹满为热邪内盛,胃气不能通畅,气窒不行所致。治疗之法,汗、下皆非所宜,若见自汗出,表明热邪充斥上下内外,应选用白虎汤清阳明之热,则腹满诸症可除。

热邪留扰腹满:《伤寒论》79条为伤寒下后,无形热邪留扰而见心烦、腹满等症。心烦为热邪内扰胸膈;腹满为邪热搏结更深一层,累及胃脘,因其为无形热邪郁结,故无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等实证。治当以栀子厚朴汤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九、和中除满法:主要适应于痞证之心下满。《伤寒论》痞证中,兼“满”的条文有二条:

半夏泻心汤证心下满:《伤寒论》149条为病在少阳,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使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出现“但满而不痛”之心下痞及呕逆等证,心下满为主症之一,其特点是不兼疼痛。治当以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使中焦气机升降得以恢复,则痞证可愈,心下满能除。

甘草泻心汤证心下满:《伤寒论》158条为伤寒或中风再次误下,致脾胃之气重虚,中焦升降之力更弱,心下痞硬而满及呕、利等症益甚。心下满亦为主症之一,其特点为兼有痞硬,且程度较甚,因此本证较半夏泻心汤证严重。治当以甘草泻心汤和胃补中、降逆止利,则痞证能愈,心下满可除。


十、滋润除满法:主要适应于少阴病阴虚证胸满。

《伤寒论》310条为少阴病下利日久伤阴,阴虚而见咽痛、胸满、心烦等证,其胸满为虚热内扰所致。治当以猪肤汤滋阴润燥,津液得复,则咽痛能止,胸满等证亦除。


十一、解表除满法:主要适应于表邪所致胸满。

太阳阳明合病胸满:《伤寒论》36条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因表寒外束、肺气被阻,气壅于胸肺,故证见喘而胸满。当从太阳论治,宜以麻黄汤解表,使邪从外解,则胸满亦除。

太阳病误下致胸满:《伤寒论》21、22条为太阳病误下后,表邪未解,又损及胸阳,致邪陷胸中,卫阳不能畅达,而见胸满。若脉促者,表明正气仍能抗邪,其胸满的病机为胸阳被遏,故以桂枝去芍药汤解肌祛风而通胸阳,则胸满能除;若脉微、恶寒,说明表邪已陷、阳气己虚,其胸满的病机为胸阳不足,故又当以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解肌祛风、温经扶阳,则胸满亦除。


十二、涌吐除满法:主要适应于痰厥证之心下满。

痰厥证的病机是痰涎阻塞,使胸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致手足厥冷,此即《伤寒论》355条所述之病证。其证候尚有心下满而烦、 饥不能食,说明病位偏高,病势向上。原文反复强调“邪结在胸中”“病在胸中”,根据《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原则,治当以瓜蒂散涌吐痰涎,痰厥证愈,心下满自除。



原载《全国中医治则研讨会论文集》



校核 | 彭杰


回复“1”查阅 创刊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