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病辨证论治

 念西行人 2019-03-31


字数 6298 · 阅读 02019-03-31 07:09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

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恶寒:即怕冷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

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

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

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他表里证。病机: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方用桂枝汤。

意义:桂枝汤不仅可用于治疗太阳病,也可用于治疗杂病,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桂枝新加汤证由营卫不和、营气不足两组症状组成,主要为身疼痛,汗后身痛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等。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用桂枝新加汤。

(二)伤寒表实证

【麻黄汤证】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麻黄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麻黄汤证兼证】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葛根汤证由伤寒表实证与太阳经输证组成。辨证要点是项背拘急不舒、恶寒、无汗、脉浮紧,或下利为水粪杂下,无热象或兼下利。

病机:风寒外束,太阳经输不利,或内迫大肠。

治法:辛温解表,生津舒经,升清止利。方用葛根汤。

【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无汗,无汗,头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

病机:外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治法: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方用葛根加半夏。

【大青龙汤证】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寒甚→卫郁→不汗→烦→寒之甚→麻黄加倍

(2)大青龙汤中石膏反佐

(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大青龙汤证由伤寒表实证兼有阳热内郁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证】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证由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水饮内停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

【表郁轻证】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桂枝麻黄各半汤辨证要点是表证日久,正轻邪轻,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或伴面红、身痒。

病机:表郁日久,邪轻正轻。

治法:辛温解表,小发其汗。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表郁日久,证微邪微,无汗发热如疟状,一日发作两次,或伴汗出。身痒。病机:表郁日久,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方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由太阳表郁轻症兼内有微热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发热恶寒如疟状,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

病机:表郁邪轻,外寒内热。

治法: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三、太阳病变证

【变证治则】

【原文】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热证】

【原文】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

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词语解释】

虚烦:虚,是与有形之邪为实相对而言;烦,心烦。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因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故其辨证要点为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苔黄。

病机:热郁胸膈。

治法:清宣郁热。方用栀子豉汤。

【原文】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麻杏甘石汤证病变重心在邪热壅肺,故其辨证要点为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咳嗽,痰黄质粘稠,舌红干,苔黄等。病机:邪热壅肺。

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舌苔黄燥,脉洪大。

病机:阳明里热炽盛,津气两伤。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人参汤。

【原文】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葛根芩连汤证以里热为主,夹有表邪,故其辨证要点为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热盛于里,邪热下迫大肠。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方用葛根芩连汤。

三、虚证

(一)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证

【原文】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词语解释】

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冒:覆盖、按压之意。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心悸,欲得按。

病机: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

【原文】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病机: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原文】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词语解释】

以火迫劫之:劫者,劫迫也。以火劫迫,指用温针、艾灸、熏、熨等法强迫发汗

亡阳:指亡心阳。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病机:心阳虚,心神不敛,复被痰扰。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原文】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词语解释】

奔豚:证候名。豚即猪。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症,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原文】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奔豚与欲作奔豚的区别

奔豚欲作奔豚

辨证要点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小便正常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病机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乘虚上逆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剂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与苓桂枣甘汤鉴别

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

症状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脐下悸,欲作奔豚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饮停中焦)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逆(饮停下焦)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理中汤+桂枝

(1)协热利:伴表证发热的下利

(2)葛根芩连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的鉴别

葛根芩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

辨证里实热下利(表里俱热)里虚寒下利(表里俱寒)

症状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利下臭恶稠粘,下利清稀,小便清白,不渴,舌白脉

肛门灼热,舌黄弱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本证由脾虚和表证两部分症状组成,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为辨证要点。

病机: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

治法:温中解表。方用桂枝人参汤。

【原文】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

病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治法:急救回阳。方用干姜附子汤。

【原文】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辨析:

真武汤苓桂术甘汤

症状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病机重点在肾,病情较重,肾阳虚而水泛全身重点在脾,病情较轻,脾阳虚而水停心下

治法温肾利水健脾利水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

治法: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

【原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

病机:心阴阳两虚。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用炙甘草汤。

【太阳蓄水证】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词语解释】

白饮:又做白米饮,即米汤。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太阳蓄水证是由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和表邪不解两组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或胀满,渴欲饮水但饮后欲吐,或兼发热恶寒,

苔白滑,脉浮或浮数。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外散风寒。方用五苓散。

【太阳蓄血证】

【原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桂枝的作用:学的热则行,得寒则凝,避免副作用

服药注意:先食(饭前空腹之时),吃至当微利

(一)抵当汤证:少腹硬满,其人发狂

(二)抵当丸证:伤寒有热,少腹满

(1)晬(音同醉)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2)服法:以水煮丸,取药汁及药渣一并服下,意在取其药力轻缓而绵长。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桃核承气汤证具有血热和瘀结的双重症状特点。辨证要点是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泻下瘀热。方用桃核承气汤。

【原文】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病机:瘀热互结。

治法:破瘀泻热。方用抵挡汤。

【结胸证】

【原文】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大陷胸汤证表现为水热互结之症候特点。标准也的是心下硬满,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按,短气燥烦,头汗出,大便秘结,日晡小有潮热,口渴不多饮,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沉紧。

病机: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

治法: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方用大陷胸汤。

【原文】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小陷胸汤证是痰热互结,所以症状表现具有痰与热的特点。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痰热互结于心下。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方用小陷胸汤。

【痞证】

【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煎药法:上二味,以麻沸汤(滚沸的水)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目的:取其气之轻扬,薄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心下热结而消痞,而不在于泻下燥结以荡实。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

病机:胃热气滞。

治法:泻热消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原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煎服法:大黄、黄芩黄连三味以开水浸渍少顷取汁,附子一味另煎取汁,二者寒热异气,生熟异性,药虽同行,但各司其职,共奏消痞固表之功。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病机:胃热气滞,卫阳不固。

治法:泄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

【原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干呕,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

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用生姜泻心汤。

【原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会。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方用甘草泻心汤。

【原文】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旋复代赭汤证由噫气不除兼有胃虚痰阻症状组成。辨证要点是频频嗳气,上腹部痞满,按之紧硬而不痛,纳差,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滑或薄白,脉缓或滑。

病机:胃虚痰阻,肝胃气逆。

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降逆,方用旋覆代赭汤。

【上热下寒证】

【原文】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上热下寒,腹中冷痛,欲呕吐。

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