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部审计要想“防未病”,先要解决三个难题

 高艺哲 2022-06-07 发布于辽宁

2019年中央审计委员会工作会议以来,审计更多地在谈“治已病、防未病”,强调审计不仅要“既病”防变,还要“未病”先防。传统的事后监督已不能代表新时代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能够事前对风险和问题隐患进行预警才是优秀内部审计的应有之意。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未病先防”不仅对内部审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实也对内部审计所在的组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部审计要能“防未病”,先要解决以下三个难题:

一是环境问题。内部审计要“防未病”,需要企业上下对审计提出的“未病”达成共识,对“未病”的发现和预防进行应有的激励。达成共识之所以难,首先是企业往往倾向于从当前成本效益的角度去选择面对风险的态度。尤其是在这个追求快捷、便利、低成本、高收益的快速发展时代,企业总是对于一些规范却看起来很麻烦又不会带来当下收益的流程做法持排斥态度,或者对一些发生概率小但一旦发生便影响重大的风险进行选择性拖延或回避。其次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倾向于“大家互相给面子的自我保护”。就好像皇帝的新衣里因为担心害怕或者其他顾虑不愿意揭露事实的成年人一样,导致鲜有人像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一样勇敢正直。

简单来说,内部审计要有“防未病”的企业环境,这要求企业的经营决策层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创造正确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来克服“企业人性上的弱点”,让“治已病”和“防未病”的人员都得到同等的肯定。

二是意愿问题。人都是自利的,那么由人组成的部门也一定避免不了自利。内部审计人员的生存环境并不优越,因此很多内审人都会说“先活下来是首要的”。所以,要不要去揭示企业的“未病”,内部审计部门也会有自己的盘算,尤其是当企业环境并不好的情况下,只有揭示的问题对审计工作有利,能被上级认可时,内审人员才有动力去揭示这些问题。在需要“活下来”的大环境下,很多内审人选择了“看破不说破”。其实,这一点也是第一点意思的延伸,没有企业共识和应有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意愿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三是能力问题。首先是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防未病”的要求更高。审计人员要提出对方能接受的、合理的、有效的审计建议,对自身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和审计对象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较大的认知差异。所以,审计人员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水准去发现关键的“病”,需要用数据、事实和清晰的标准去说服被审计对象认同“自己的病”。在审计实践中,能够找准最关键的病是最难的,审计往往能够找出很多病,但哪个才是最关键的病是需要综合分析和选择判断的。其次是“防未病”的技术能力。在实践中,有的审计机构以问题整改作为切入点,拟通过根源性整改实现以点带面,去达到“防未病”的目的。笔者认为,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不是所有的审计发现问题都能够实现以点带面,笔者是存在疑问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的一个远方亲戚,很多年前被诊断为肺癌早期,后经过比较彻底的治疗获得了痊愈。而痊愈后几年时间里,他又被诊断出了食道癌,肿瘤被取出的时候已经非常大,这说明肿瘤已经存在体内很长时间了。但在多年的正常体检中,这个风险并没有被检查出来。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通过对“已病”的根治去预防“未病”也许并不能达到预防的目的。要做好预防,需要在体检策略、体检方法上做出改进,也需要医生对被检查对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比如对其饮食习惯上的了解等。因此,在“防未病”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都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