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一战前夜:普法战争到萨拉热窝的43年,欧洲是如何被团成乱麻的

 炫叶楓雪 2022-06-07 发布于广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协约国和同盟国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把队站好了,自普法战争普鲁士打破平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四十三年间,欧洲几个大国之间可以说是经历了多重角力与斗争才找到最匹配的盟友,形成一战前夜的态势。而这43年间的故事,精彩程度堪比一战本身。

俾斯麦没那么神

普法战争是一场以弱胜强,以落后战胜先进的战争,还处于封建社会的普鲁士战争了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统一德意志的同时也在国内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条件,使德国可以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而俾斯麦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在战胜法国后便展开了交好英国、联盟俄奥、孤立法国的政策。可以说在外交技巧上,俾斯麦无人能出其右,他通过支持法国的共和派,使法俄之间始终保持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通过交好英国,使与英国在殖民地事务上有严重利益冲突的俄国更卖命的拉拢德国。

点击加载图片

但是俾斯麦的技巧再高超,也难敌形势的变化,很多人都认为威廉二世赶走俾斯麦是一招臭棋,如果俾斯麦还是宰相,最起码德国不会被两面夹击,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都要往后推迟一段时间。

但是谁又能想到北方的沙俄就是俾斯麦亲手赶走的,他亲手建立的外交关系最终也被他自己拆得七零八落,只能不断地缝缝补补。和世界东方大清朝的裱糊匠李鸿章又有什么区别?

大陆政策,说白了就是维护德国胜利果实的权宜之计,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必然是伴随着血腥扩张的,尤其是在两次工业革命同时爆发的德国,德国的资本家们饿的双眼通红,又怎么能容忍俾斯麦维持他的大陆政策呢?德国是必然要走向扩张道路的,而一旦向外拓展,必然会同老牌殖民主义强国势同水火。而他苦心经营的德、奥、俄三国同盟中,奥匈帝国同沙俄在巴尔干半岛的矛盾也是俾斯麦无法处理的问题。就连德国的小老弟奥匈帝国也常常感慨:我和你德国结盟,你出事的时候能得到整个奥匈帝国,我出事的时候却只能得到半个德国。

1877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是对俾斯麦外交策略的第一次冲击。

沙俄挥师70万南下猛攻土耳其,土耳其军队节节溃败,双方签订的《圣斯特法诺条约》让沙俄在巴尔干半岛获利巨大,更重要的是开放了沙俄军舰通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权利。

此条约的签订引发了英、法、奥等国的强烈不满,奥匈帝国更是无比恐慌,巴尔干半岛本就是奥匈帝国后院,且帝国内部有大量的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人。巴尔干半岛被沙俄打散后,独立出来的大量民族国家必然会向奥匈发难,寻求本民族的统一。更严重的是,自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后,俄奥两国本就有大面积领土接壤,如今沙俄势力进入巴尔干半岛,军舰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可向地中海进发,奥匈帝国直接陷入沙俄的包围之中。

俄奥的矛盾就放在他们的盟友德国面前,作为主导这次同盟的俾斯麦只能支持一个。谁呢?毫无意外的是奥匈帝国。

1878年,英,法、德、俄、奥等国在柏林展开会谈,商讨巴尔干半岛问题。作为东道主的俾斯麦在会前信誓旦旦地说一定秉持公平合理的原则。但是各国却在会上不断压榨沙俄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大保加利亚变成了小保加利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划归奥地利管理。沙俄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通航权再次被取消,沙俄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结果成了别人的嫁衣。更可恨的是他的盟友奥匈帝国还是受益者。而他的另一个盟友德意志也选择了抛弃他。三皇同盟中的两皇在这一仗选择背刺沙俄,俄德关系迅速恶化。

此时,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失控。

第一次三皇同盟期满后,德俄关系恶化,但是在俾斯麦的着补下,德奥俄还是于1881年再次签订三国协定。只不过上一次约定一方陷入战争,另外两方都要出兵20万支援,现在则变成了保持中立即可。

只不过有些事是注定不会按照俾斯麦规划好的。

第二次三皇同盟是以允许沙俄将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合并为条件。但是沙俄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后,反而让保加利亚脱手了,保加利亚的亚历山大大公决心要摆脱沙俄控制,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同时,东鲁米利亚内部爆发起义,赶走了土耳其官员,自行加入保加利亚。沙俄梦寐以求的大保加利亚实现了。唯一的区别就是人家不仅不亲俄,甚至视俄国如洪水猛兽。随后,保加利亚境内一部分亲俄军官发动政变,赶走了亚历山大大公。但是保加利亚议会却选了一位亲奥亲德的大公统治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和德国很难解释清楚自己和这件事没关系啊。

点击加载图片

好吧,虽然说作为侵略者的沙俄不值得可怜,但是就侵略者和侵略者之间而言。沙俄也算是一个冤大头了,奥匈帝国的刀在沙俄的背上扎得直冒火星子。

此次事件后,沙俄对德奥再无信任,坚决拒绝续约《三皇同盟》。但是在俾斯麦的多番努力下,还是同德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这基本上就是一个互不侵犯条约,保证与第三国发生战争时对方能保证中立。这一条约对德俄都很有利,保证了德法万一开战德国不至于被夹击,英俄或者俄奥打起来德国能不插手,本来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但是很快发生的事不仅让沙俄彻底倒向法国,也直接造成俾斯麦倒台。

德意志第二帝国为德国内部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但是帝国本身却是由容克贵族,也就是大地主阶级和军方主导的封建帝国,两方势力在威廉二世继位后彻底分裂。其中俾斯麦是容克贵族的利益代表,威廉二世则是新兴大资产阶级的代表。随着工业革命在德国境内的发展,二者矛盾迅速升级,最突出的就是原材料问题。

德国没有殖民地,原材料只能靠买。既然是买,自然是谁便宜谁方便买谁的。所以沙俄就成了德国最大的原材料出口国,德国市场的原材料价格也因此被一压再压。

但是不断下降的原材料价格却导致国内容克贵族利益蒙受巨大损失。这帮人的收益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军队中的职位,可是死工资能有多少钱,大头就是土地收益了。可是因为沙俄的倾销,容克贵族土地上的产物越来越不值钱。不少地主甚至徘徊在破产的边缘。

身为容克贵族的利益代表,俾斯麦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在他的主导下,德国政府发动了对沙俄的贸易战,不断提高原材料的关税。导致沙俄以牙还牙,也展开相应的报复。

历史上哪有盟友之间互相坑得这么狠,但是德国和沙俄做到了。俾斯麦此举直接把沙俄彻底逼向了法国。法国趁机宣布向沙俄投资,帮助沙俄进行工业化,随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演奏法国国歌时肃立脱帽。正式向外界宣布法俄的关系。而沙俄同德国签订的《再保险条约》此时已经如同厕所里的废纸。

在德国内部,因为俾斯麦的关税壁垒导致资本家们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资本家们很苦恼啊,既不让我们殖民,花钱买现在也买不起了。于是这些资本家们找上了年轻的皇帝威廉二世,在威廉二世的运作以及大资产阶级的攻击下,俾斯麦被迫辞职。

俾斯麦在帮助普鲁士统一德国的路上确实是铁血宰相,但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后,他和东方的李鸿章确实也差不多,为了维护德国的地位东西榔头西一棒子。他引以为傲的外交成果从被他亲手毁掉这点上看,其实并不成功。

所幸他辞职得早,让他有足够的空间去神话自己,德国在俾斯麦辞职后国际局势的恶化以及一战的失败,也让更多人不由得想如果俾斯麦还在会怎么样。

还是那句话,不怎么样!德意志第二帝国从成立的那天开始就是一头冲向悬崖的猛兽。俾斯麦所做的,只不过是拽着缰绳让这头猛兽走慢一点。当时的形势,欧洲各国之间打起来是必然的,沙俄也不可能站在德国这边。俾斯麦的行为除了反噬自己,没有第二个作用。

俄德同盟破裂,沙俄倒向法国。欧洲大陆暂时形成了均势,但是有一件事,差点让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开打。同时也让世界局势第一次发生了改变。

法绍达事件

法国为什么是五常之一,就凭人家在普法战争打了败仗,赔了50亿法郎后,还有实力和英国人在非洲抢地盘。

实际上,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为了挽回自己世界老二的面子,在全世界的殖民脚步可以说越来越快。在非洲,法国试图修建一条横贯非洲大陆,从最西端到东端吉布提的铁路。而英国在控制了尼罗河后,也打算修一条从埃及到开普敦穿越非洲南北的铁路线。

点击加载图片

两条线路的交点就是法绍达。

法国的这条铁路,修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英国。自拿破仑征服埃及后,埃及就一直是法国人的地盘,甚至苏伊士运河都是法国修的。英国人后来居上,不仅控制了埃及,还把苏伊士运河据为己有。法国一年少了几千万的进项,自然要想办法搂回来。

这条横跨非洲南北两岸的铁路如果修好了,以后从大西洋到太平洋,除了穿越地中海走苏伊士运河外,也可以从达喀尔卸货然后走铁路运到吉布提再上船,妥妥的抢生意。

除此之外,法国还计划凭借铁路控制沿线殖民地,然后在尼罗河上游修水坝,将英国人和埃及人的水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最终达到逼走英国人的目的。

法国人这一招,不可谓不狠毒。

而英国要修铁路,正是在法国人的刺激下做的决定。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南北,这条铁路不仅能极大地帮助英国控制非洲,更重要的是能摧毁法国人的计划,这就足够了。

1898年9月,英军追击埃及苏丹残兵至白尼罗河畔法绍达镇,发现这个小镇上空居然飘着法国国旗。原来法国在做出修铁路的决定后,就抢先派人进驻法绍达镇,这个地方也是法国人准备修水坝的地方。

英、法双方军官在进行交流后,决定把当前的情况先向伦敦、巴黎请示。法绍达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英国政府铁了心要和法国争一争,驻巴黎的英国大使埃德蒙·蒙森照会法国总理亨利·布里森、外长德尔卡塞。索尔兹伯里侯爵则在伦敦召见法国驻英大使阿尔方索·乔德龙,要求法军立即全部撤出苏丹,没有谈判与周旋余地,法国若拒绝,英国只有对法国宣战。

英国海军海峡舰队随即封锁法国第二大军港布雷斯特,英地中海舰队则将法属突尼斯海岸予以封锁;一时间,英吉利海峡、地中海战云密布。

事情大了之后,法国人反而有点怂了,首先法国虽然很有实力,但是和英国比,尤其是海上力量,还是差一大截。强行开战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对法国的海外利益造成严重影响。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德国。这家伙巴不得英法赶紧掐起来,自己好吃肉啊。

因此,纵然法国民众群情激愤,纷纷要求要和英国打这么一仗。但是法国政府还是选择和平,甚至导致亨利·布里森总理、国防部长查尔斯·查诺纳、驻英大使乔德龙直接辞职。

英国人其实也不想打这一仗,虽然他摆出了非常强硬的姿态,说白了也就是纸老虎。刚结束的布尔战争英国损失惨重,而布尔人的支持者就是德国。更重要的是,随着德国《海军法》的颁布,英国人在大洋上的敌人就又多了一个。即使英国人摆出了强硬的态度,不过你要说真打,英国也得考虑考虑打完怎么收场。

法绍达事件最后和平解决,虽然还是法国先认得怂,但是英国也做出了让步,在非洲,双方划定势力范围,尼罗河流域归英国,刚果河流域归法国。

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可以说是开了英法两国之间的先例。在此之前,这俩货哪次遇到矛盾不得碰一碰,百年战争、反法同盟、北美独立战争等等,双方就没有认怂的。但是此一时彼一时。此刻的欧洲老大是德国。法国人天天防德国就已经够糟心了,不愿意节外生枝。英国人也怕和法国打狠了让德国得利。

要说法绍达事件让英法两国关系逐渐好转,那么接踵而至的《海权论》则让英国彻底抛弃光荣孤立政策,和法国紧密的站在了一起。

1890年,马汉的《海权论》发表,此书的出现不仅揭了英国的老底,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了轰动。

其中反响最大的,就是德国。

威廉二世看见《海权论》如获至宝,当即决定支持帝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的扩张计划。

1900年提尔皮茨修订《海军法》,开始了第二舰队的组建。如果加上第一舰队的军舰。第二舰队组建完成之日,德国将拥有一支2艘旗舰、36艘战列舰、11艘大型和34艘小型巡洋舰的庞大舰队。这实力已经完全可以和英国匹敌。

点击加载图片

海权是英国的命根子,一战爆发前,英国常年保持着两强标准:英国海军实力不应低于任何两个海军强国加起来的海军力量,即其实力至少相当于世界第二名和第三名国家海军实力的总和。但是德国的海军建设计划不仅要打破这个标准,甚至要迎头赶上英国。

英国人在欧洲大陆玩了多少年的平衡,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最后居然惹到自己身上来了。

被德国逼急眼的英国只能放弃自己奉行多年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在欧洲大陆上寻找盟友。

1904年,英法签订盟约,1907年,法国把自己的盟友沙俄也拉了进来。如此,英法俄三国同盟形成。而德国有自己的小老弟奥匈,再加上当年被俾斯麦拉进群,同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有矛盾的意大利,也形成了三国同盟。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阵营已然划分完毕。随着各国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战争一触即发。不过这场战争,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