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解第二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6-07 发布于日本

《金匮要略》解第二

原创2022-06-06 12:44·舌诊汤医樊继波

原文:千般疢(趁)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千般”在这里应该是大多数的意思,并非所有。有“千般”就有“万般”,有句名言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依我看,这里讲的“万般”就比“千般”更加多。疢应该念趁,不是灾,一定要注意区分。前面说的是热病,或者统称病,后面讲的是自然祸害。古代用词讲究准确,需要仔细品味。“难”应该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或者这件事做起来很不简单,又并非不能做,做不了,这个度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有人为因素,也有非人为因素。比如唐三藏取西经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西游记里面讲的这个难,是如来佛让观世音菩萨设计出来的。总体来看这里千般疢(趁)难的关键点就是困难很多,不容易解决。这么多的问题出现了,就要解决呀?怎么解决?后面给我们归纳总结了三条。“不越三条”,并非仅仅是三条,还有好多因素。限于当时的人们认知的局限性,只归纳了三条。

原文: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大凡致病皆有其因,邪犯人体,各有部位。因此,有很多人提出这么一个观点,就是必须要区分清楚病邪所处的经络部位才能准确的治疗。其实这是对这句话的一个误解。因为人体不光有经络,还包括皮,脉,肉,筋,骨,以及五脏六腑。并不是单纯一个经与络所能完全概括的。如果把人体外部比喻成一个躯壳,那皮、脉、肉、筋、骨就组成了这个躯壳。既然有躯壳,那躯壳内部有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五脏六腑了。那外部的躯壳与内部的脏腑怎么联络的呢?就是通过经络。经络承载了精气血的内外的连贯。知道了这么个道理,就不难理解“经络受邪入脏腑”了。生病后,邪气客身。邪气有相传的,有不传的,有久病而相传的,也有始终不会相传的。关键的判断点在于:邪气入于经络,则易传。最开始邪气不在经络,但病情严重后渗透到经络之中,则易传。这个很好理解,经络就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转的通道,邪气要想传播,必须经过通道。

原文: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四肢”,意思是指人的双上肢和双下肢的合称。其中上肢可分为肩、臂、肘、前臂、腕和手部,下肢包括臀部、股部、膝部、胫部和足部。“九窍”,即两眼、两鼻孔、两耳、口、前阴、肛门。中医认为九窍是人体内脏与自然界相通的要道。五脏分别与九窍相连,如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前后阴。“血脉相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血脉与经络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医学理论的认识上,常有将经脉与血脉混为一谈,往往将经脉误认作血行之道。《黄帝内经》中“脉”字共有两义,单言“脉”之处,有时指血脉,有时指经脉。如《灵枢・脉度》中的“脉度”之“脉”,以及“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脉”,均是指经脉。而《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夫脉者,血之府也”,又是指血脉而言。《黄帝内经》中更有经脉与血脉并举之处,如《灵枢・四时气》曰:“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灵枢・天年》说:“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于此等处,均可见经脉、血脉之不同。经脉与血脉两者不同,也反映在《黄帝内经》以后的学术思想之中。因为经脉又有十五络,亦为气行之道,所以张仲景又以经络与血脉分论之。《汉书・艺文志》中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这里将经络与血脉并列,更为明示两者有别。经脉与血脉又紧密联系,血脉分之为细者,又为孙络,所以十五络为气行之道,而孙络又为络脉之一种,为血脉广布于周身之微小血管及与经脉相联系者。血脉空虚,经脉亦未尝能气行旺盛。所以《伤寒论》中说:“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实因两者之关系紧密,但未可将营气直称为营血,张仲景无此称呼,而《黄帝内经》中除《素问·调经论》有“荣血泣”一词是指荣气之行与血行具为滞涩,它处未见荣气直称为荣血或营血者。“肺朝百脉”一词,言肺气有潮动全身血脉循行的作用,“百脉”指周身血脉,而不是指经脉,因为经脉可称十二,不能称百,如《金匮要略》中的“百脉一宗”,应理解为血之百脉与一宗气。“朝”应同“潮”,如《说文》中“水朝宗于海”,为水潮流并汇聚于海,所以“肺朝百脉”,为以肺气潮动百脉,使气血流行布散于全身。“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为三个并列句,不能以由肺→皮毛→腑→脏的顺序来解释,若果为如此,则皮毛得血中营养物质最多,腑为其次,营养物质最后到脏,则已经无所谓营养可谈,必几乎全为代谢后之废物,不可能会达到气归于权衡,也根本无权衡可言。而错解此文的人们,正在于脑中只有经脉,忽视了血脉,总是将血脉的布散规律用经脉中营气应天度而旺的循行顺序来理解。

“壅塞”是通过两个层次来描述这个不通的情况,一个是壅,瘀堵。这个是从动态层面来讲的一个状态。另外一个是塞,填充。这个是从静态层面来讲的一个状态。不管是哪个层面,都导致了一个结局,就是不通了。

相对前面所讲的“内所因”,那么这个就是“为外”。“内所因”是经络、脏腑与邪气的关系,

经络和脏腑是密切联系的。当人体感受外邪以后,由于抗病能力不足,邪气通过经络传入脏腑,这叫做“内所因”,就是病邪乘虚入内。例如伤寒、温病的致病都是如此。“为外皮肤所中”讲的是四肢、九窍、血脉、皮、肤与邪气之间的关系。手足四肢和头面五官、前后二阴等九窍都属于外。病邪侵犯肌表以后,仅仅流传予血脉,使得四肢运动受限,九窍壅塞不通,这叫做“外皮肤所中”。例如痹证、伤风一类疾病。

原文: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房事”就是各种与性相关的原因引起的疾病,“金刃”就是各种外伤。这条主要指房室倒塌砸伤、刀枪斧箭创伤、蛇虫猛兽咬伤一类,对于此类疾病,治疗原则不同于伤寒、杂病,首先主要的是清创缝合类治疗方法,而不是辨证施药。如《诸病源候论》“箭镞金刃中骨,骨破碎者,须令箭镞出,仍应除碎骨尽,乃敷药。”、“金疮肠断……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这些都是对此类疾病治疗方法的记载。关于“房室”各注家多据《千金方》将其解释为房中、房事、纵欲的意思,余认为此解释欠妥,首先把房事和金刃、虫兽所伤归为一类有些不伦不类,也无益于指导临床;其次,房事的发病机制和金刃、虫兽完全不同,如果作为房事来讲,也犯了按照病因分类,忽略发病机制的错误。

原文: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仲景并不是按照病因分类,而是按照发病机制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的优势是可以直接针对发病机制来治疗疾病。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就是疾病所蕴含的正气和邪气二者的斗争。既发病后的正邪斗争及其所表现的各种症候,才是辨证论治主要着眼点。

《内经》“人伤于寒,传而为热”,这里病因是“寒”,而发病后表现为热。之所以“为热”,是因为正气的亢奋。病因虽然为“伤于寒”,但是可以表现为发热恶寒的表证而用汗法治疗,也可以表现为“胃家实”的里证而用下法治疗。所以我们辨证及施治的着眼点是伤于寒后的发病机制,当然也包括出现各种传变时的发病机制,而不是引起疾病的外因“寒”。正邪斗争受病人体质、气候、居住环境、邪气类型等多方面影响,发病的性质未必和邪气一致,伤于湿可以发病为燥证,伤于寒可以发病为热证,伤于暑可以发病为寒证,甚至更复杂的可以表现为痰饮、瘀血等,这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看,是外因和内因的互相作用,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认为“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为外所因”(《三因方》),这是误以为仲景按照病因分类而导致的错误。所以陈无择把六淫当作外因,七情当作内因,饮食、劳倦、虫兽、金疮等作为不内外因。陈的三因分类方法,看似比仲景的三条更清晰,但是由于单纯针对病因,而不注重发病机制,所以对于指导辨证论治价值不大。并没有比仲景的分类方法更进步。

《金匮要略》解第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