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厚朴康德 2020-05-08


导读:仲景把千般疾病发病机制分为三条,辨证论治便是直接针对发病机制,而非病因。此文为“经方辨证论治原理”第一讲,后续请关注公众号“伤寒经方问津”。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这里仲景把疾病分为三条,千般疾病都不超出这三条,那这三条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为何如此分类?


“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这里“因”和下文“……所中”、“……所伤”相对应,不是原因的意思,“因”在此为动词,古有承受、因袭之意思,如《战国策》“愿于因计”。因此这一条不是讲病因,而是讲疾病的发病机制:经络受邪,入脏腑。后面“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也不是讲病因。“病由都尽”之病由则为疾病来由、经过之意,而非导致疾病的原因。


仲景并不是按照病因分类,而是按照发病机制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的优势是可以直接针对发病机制来治疗疾病。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就是疾病所蕴含的正气和邪气二者的斗争。既发病后的正邪斗争及其所表现的各种症候,才是辨证论治主要着眼点。


《内经》“人伤于寒,传而为热”,这里病因是“寒”,而发病后表现为热。之所以“为热”,是因为正气的亢奋。病因虽然为“伤于寒”,但是可以表现为发热恶寒的表证而用汗法治疗,也可以表现为“胃家实”的里证而用下法治疗。所以我们辨证及施治的着眼点是伤于寒后的发病机制,当然也包括出现各种传变时的发病机制,而不是引起疾病的外因“寒”。正邪斗争受病人体质、气候、居住环境、邪气类型等多方面影响,发病的性质未必和邪气一致,伤于湿可以发病为燥证,伤于寒可以发病为热证,伤于暑可以发病为寒证,甚至更复杂的可以表现为痰饮、瘀血等,这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看,是外因和内因的互相作用,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认为“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为外所因”(《三因方》),这是误以为仲景按照病因分类而导致的错误。所以陈无择把六淫当作外因,七情当作内因,饮食、劳倦、虫兽、金疮等作为不内外因。陈的三因分类方法,看似比仲景的三条更清晰,但是由于单纯针对病因,而不注重发病机制,所以对于指导辨证论治价值不大。并没有比仲景的分类方法更进步。


仲景把千般疾病的发病分为三条,下面分别谈一谈这三条。


第一条,“经络受邪,入脏腑”,这里指邪气入经络、脏腑,而导致脏腑经络虚实,影响脏腑经络功能。这里的邪,不仅指外来的邪气,也包括发病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郁热等。这一类仲景称为杂病,邪入经络脏腑,相对稳定,其治疗主要是针对经络脏腑虚实,恢复脏腑经络的功能。


第二条,“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四肢九窍指经脉之外人体气津通行之处,即腠理。血脉相传的意思为邪未入经脉,而在经脉外腠理,和正气交争,壅塞不通,并会随正邪斗争的进退而传变于表里。这一类仲景称为伤寒,邪在腠理相传于表里经脉脏腑间,病性多变,其治疗主要是针对“壅塞不通”,来恢复气津的升降出入。


第三条,“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条主要指房室倒塌砸伤、刀枪斧箭创伤、蛇虫猛兽咬伤一类,对于此类疾病,治疗原则不同于伤寒、杂病,首先主要的是清创缝合类治疗方法,而不是辨证施药。如《诸病源候论》“箭镞金刃中骨,骨破碎者,须令箭镞出,仍应除碎骨尽,乃敷药。”、“金疮肠断……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这些都是对此类疾病治疗方法的记载。关于“房室”各注家多据《千金方》将其解释为房中、房事、纵欲的意思,余认为此解释欠妥,首先把房事和金刃、虫兽所伤归为一类有些不伦不类,也无益于指导临床;其次,房事的发病机制和金刃、虫兽完全不同,如果作为房事来讲,也犯了按照病因分类,忽略发病机制的错误。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如果做到这些)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这一节,和上面的三条发病机制相互对应,讲如何预防疾病。如下分别释之。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对应于第一条,即“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对应于第二条,即“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则对应于第三条,即“房室、金刃、虫兽”。不要让房室超过使用年限,则可减少房屋倒塌及地震、狂风等造成的伤害;勿触犯法律而打架斗殴等,可免除不必要的金刃所伤,鞭打甚至斩首等刑罚。


接下来“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从强化正气方面讲预防疾病。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此处承上解释腠理。《内经》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难经》言“三焦原气之别使,主通行诸气,经历五脏六腑”。可见三焦和腠理都是通会人体血气的。《内经》认为三焦通于腠理,腠理为三焦在肌表的延伸。而仲景把腠理的含义扩大为与三焦等同。人体通行血气的道路有两大系统:经脉系统和三焦腠理系统,经脉通行于三焦腠理之中,“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行于脉外的卫即是行于三焦腠理,进一步行使“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脉内之气可出于脉而行于三焦腠理,三焦腠理之气亦可入于脉而行于脉中。


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也就是第一条和第二条发病机制。这两种发病是可以相互转化和并存的。如《内经》“邪客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与络脉,络脉满则注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与脏腑也。”讲的就是腠理壅塞不通的伤寒,入于经络脏腑而转为杂病。伤寒,发于脏腑经络之外,通过三焦腠理相传于表里经脉之间,若邪进一步入于经络脏腑,影响经络脏腑功能则表现为杂病。比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可以转化为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等以杂病机制为主;小青龙汤则兼有伤寒和杂病两种发病机制。《伤寒论》除论述典型的伤寒外,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白虎汤等证,还论述了他们向四面八方的各种疾病变化情况,其中包括转为杂病的各种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