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耕】田薅三遍草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小暑一过,天就渐渐地酷热起来。从季节上来看,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今天,是2020年入伏第一天。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即“三伏天”。热在三伏,也就是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今年的“三伏天”为40天,从7月14日开始入初伏,7月24日中伏,8月13日末伏,到8月23日出伏,三伏达40天,意味着今年中伏时间长,为20天,即民间所说的两个“中伏”,也就是闰中伏。

  “田薅三遍草,庄稼收成好。”老祖宗留下的这句农事俗语,把“薅头底下出黄金”比方得淋漓尽致。“薅草”一词,在江汉平原等地的方言中运用较为常见,意为锄草、除草。夏日的田野,禾苗翠绿,到处散发着的泥土芳香。社员们头戴斗笠,一字排开,腰往前倾,眼盯庄稼,挪动锄头,缓步向前。昔时,那《薅草歌》的旋律,深藏在记忆里!可薅草的美好画面,已经很难再现。

  薅草,薅的是杂草。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相伴而生,哪有连草都不长的土地。当人们把种子撒下后,长出生机盎然的禾苗,而各种杂草也会竞相生存,与庄稼争着吸收地里的养分。高温高湿季节是禾苗茁壮成长最适宜的环境,俗话说:“过了端午节,锄头不能歇。”说的是季节到了农历五月,庄稼地里的杂草进入了生长旺盛期,农活则以锄草为主。人勤地不懒,庄稼人为了保苗,抓晴天、抢火候锄草,天刚黎明,田野里已布满了薅草的人影。

  薅草的目的除薅掉杂草外,还有破坏土壤的毛细孔,起到保墒的作用。薅草使用的锄头,是一种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专用于种耕、除草、疏松庄稼周围的土壤。凡农家都有几把不同的锄头,如棉花锄头,粟草锄头,也分大、中、小号等,这些锄头平时不用时挂在房檐下,防止伤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锄头,先在大磨石上磨底板的锄头下口,再用糙石磨锄头上口,直到伸出大拇指在刃口试两下,锄头磨出了锋利度,才算磨好。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记忆中的薅草,太阳当顶照,让人目眩,汗流浃背。尽管天热,但田里的活却耽误不得。薅草也是有讲究的,如薅粟草,所用的粟草锄头比一般锄头要小许多。锄粟草不比锄其它农作物的草,是一桩细活。粟子定苗株距、行距较小,锄草时,要用锄头尖子去锄草,稍不小心就会把不该去掉的粟苗锄掉。薅草也讲究火候,称为赶薅“火色草”,多是在雨后去锄,田块表面疏松,容易下锄头,也好薅。

  刚分责任田那年,我家有几亩白田,种的是棉花。“双抢”结束后,棉苗进入封行阶段,父亲戴着一顶烂草帽,热得汗水如雨下,抡着锄把,俯身低头,一遍又一遍地薅草。与左邻右舍的棉花田相比,我家的棉花田透熟。由于父亲对棉田的精耕细作,其长势自然就好多了。父亲热爱土地,厚待土地,土地回报父亲以硕果。那几年,我家的棉花产量高,卖出的等级也高。

  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在锄草时,也总结出许多经验来。如“头遍草浅,二遍草深,三遍草不伤根。”这就是父亲常说的“田薅三遍草”。几十年过去了,我眼前依然浮现出父亲锄草时的背影。

  薅“三遍草”,就是在农作物生长时,锄草最起码的遍数。薅头遍草时,按一定株距、行距,留下长得好的幼苗,把多余的苗去掉,俗称“定苗”。此时,禾苗的根须不是太发达,所以头遍草要浅薅。一般说来,头遍草过后,要施提苗肥,如水粪、尿素。当庄稼长到一拃多高,开始薅“二遍草”。二遍草要深挖土壤,起到松土、培土、护苗的作用,促进作物的根深叶茂。薅“三遍草”不容易,此阶段杂草疯长,为了不伤根,只有先用镰刀将杂草割净,再用锄头去松土。如棉花地,也要适当地追施花蕾肥。薅完三遍草,庄稼就进入旺盛的生长期。棉花开出各色的花蕾,黄豆现出嫩小的果荚,芝麻吐出喇叭花,玉米也甩出花须来……

  房檐下,那挂着人们劳作锄头,渐渐地被淘汰。秋到深处的同时,那挂着成串的辣椒,大蒜、葫芦,越冬高粱种子的房檐,再也不是乡村一道风景。雨歇,房檐下那淅淅沥沥的雨滴,成为人们的思念。想起父亲,昨天那些缠绵如泣的往事,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滋味!

       链接:【农耕】《牵纱》《锄禾》《堆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