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沔阳(仙桃)春节习俗

 思乡远梦 2022-06-07 发布于北京


  春节,人们习称为过年。关于“年”,传说它原是远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长着触角,凶猛异常。每当寒冬将近新春欲来时,它就窜出来掠食噬众人。人们为了防御它,就聚集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竹子发出“僻噼啪啪”的爆炸声,将“年”吓跑。一夜过去了,大家平安无事,于是高高兴兴地互相祝贺,并拿出丰盛的食物在一起吃喝欢庆胜利。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个欢乐的节日。

  在民间节日中,过年最为隆重热闹。地处荆楚腹地的沔阳,至今仍盛行着诸如换门神、贴春联、祭祖先、门爆炮仗、拜年、给压岁钱、舞龙舞狮打彩船、盛宴吃请等习俗。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给人们以高雅的享受和无限的乐趣。

  换门神

  春节信仰门神的现象,至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札记·曲礼》篇上便有“春祀户祭”的记载,祭门神被列为“五祀”之一。到汉代,门神有了具体的姓氏和形象,那就是古代的勇士成庆的画像,他“短衣、大裤、长剑”,颇为勇猛。唐代,门神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所取代。南北朝时,门神再改为神荼、郁垒二神。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据该书称,原来,东海边上有座度朔山;山上一大桃树,枝叶繁茂,蟠曲三十里。其东北方有一鬼门,为万鬼出入之处,神荼、郁垒二神据门而守,一旦发现了危害人间的恶鬼,便用芦苇绳索捆绑起来送去喂老虎。因为鬼怕神荼、郁垒,民间便在门扉上画二位大神以驱逐鬼邪。经过天长日久的传承,这种崇拜家庭保护神的风俗便沿袭下来。后世民间,除了武将的门神外,又出现了朝服文官的门神,称为“五福临门”或“纳福迎祥”,这样,门神便由的驱鬼逐邪变成了迎祥纳福。

  春节莅临,沔阳城乡的大门上,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门神,红光耀眼,门神多以唐代尉迟恭、秦叔宝,三国时期关羽,张飞画像居多。一对对忠诚的家庭门卫,“良宵盛会喜空前”,赐予主人以吉祥、安宁的赐予!构成了春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贴春联

  如果说门神的来历与桃树有关,那么,春联则直接来自于桃木。宋代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诗中的桃符,就是当时的春联。据《淮南子》一书说,桃符就是用桃木削成的两块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茶”、“郁垒”的名字,钉在大门的左右两侧,这与门神的崇拜对象完全一样,目的在于用来驱鬼避邪。后来,人们为了省事,不用桃木板,而是将它换成两片纸,画上神荼、郁垒的相貌或者干脆写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贴在大门两边就完事了。当然,这种桃符还算不上真正的春联。

  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用以表达某种意愿。《宋史·蜀世家》上说,公元965年初,后蜀皇帝盂昶命学士辛寅逊题写联语,“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原来,孟昶皇帝嫌辛寅逊题写的联语不工巧,缺乏文采,便自己亲笔题写了这两句联语,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

  贴春联是我们民族的好风俗,沔阳大地概不例外。一般是除夕之前在门前两旁贴红纸春联。一些文质兼美的春联,不受时代,地域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无不道出了人们讨口彩、求吉利的心态,流传极为久远。此外,有的还在门前挂红灯笼,扎松柏,贴门神、窗花,呈现出一片节日的喜气景象。

  死者的家属在春节时要贴不同颜色的孝联,以示对死者的祭奠,孝联内容多为怀念死者的骈句。

  春节禁忌

  春节是一年开头的第一天,什么事都要有个好开头,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希望好预兆的心理愈强,禁忌自然也愈多。

  大年初一,小孩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一年都不顺利。因之,有的人家便用小红纸条写上“童言无忌”之类,贴在墙壁上以自解。这一天也不可以打碎碗碟,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也不可以扫地,因为扫地会把财运扫光。这一天,也不可以洗衣裳,因为水码头已被水神封住,任何人不得打开。这一天,尤其不能乱开口说错了话,为此,沔阳民间有一句歇后语告诫人们:初一拜年——拣好话说。

  开门爆仗

  正月初一凌晨,当旧年的钟声响过十二响,沔阳农村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放鞭炮,霎时,村庄院落处处是“僻僻啪啪”的鞭炮声,火药浓香,烟雾绕绕。天亮一看,燃放的鞭炮大红纸片铺满地面,与大门的鲜红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

       鞭炮,也称爆竹,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年”这种猛兽的抵御。宗镇《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放鞭炮庆祝春节,更是发扬先祖遗风。

  拜 年

  新春伊始,人们一见面就要恭贺新年;左邻右舍,同仁同事更是拱手作揖,互相拜年。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书中写道:“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这就是说,大年初一,家庭内的晚辈,先给尊长拜年后,家长再率领卑幼者到邻舍、族人或亲戚去拜年,或者家长派遣子弟为之代贺。

  沔阳拜年,十分讲究,男女老少皆穿新衣,逢人即说“恭贺”或“恭喜发财”。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本族长辈,朋友类;初二拜外家家;初三拜岳丈;初四走姑姑,以后日程不限。接待家人则以喝鸡汤为敬,年轻人向长辈拜年的礼品称年寿,多以好酒、京果、麻糖、点心之类。

  压岁钱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原来,过年对小孩有一笔特有犒赏——压岁钱。

  压岁钱是长辈发给晚辈的,小儿们得了压岁钱,便可以买一些节日的玩艺,自然高兴无比。清代有一首描绘得压岁钱的喜悦心情的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权藏。商量爆竹饧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压岁钱一般是除夕夜长者发给晚辈,沔阳乡间,却大都是正月初一小孩拜年时,大人赏赐给孩童们,并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压岁钱,寄托着长辈的殷切希望!

  祭祀祖先

  春节祭祖,是人们必经的一项活动。新年将近,各家各户打扫卫生,将祖宗的牌位掸得干干净净。祭祖时,先将香纸蜡烛,牲礼酒浆备齐,供奉于祖宗牌位前,然后上香跪拜,叩头作揖。亦有的为家祖上坟,燃香纸鸣鞭炮,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充分表现了人们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