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这么闹热,图个啥?

 Scarlett32vjeh 2022-06-21 发布于四川

历史不是发黄的拓片

历史可以是鲜活的流传

历史不仅有大人物的伟岸英姿

更有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

历史在铁马金戈里现家国情怀

历史也在家长里短里浸染了儿女情长

“小寒大寒,收拾过年”,过了大寒,没几天就是春节新年了。

那我们就来聊聊这春节新年的八卦吧!

小时候,我们大概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

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这个关于年的传说可说条理清晰、有章可循。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在自然条件更为艰难的远古时候,岁末年更之际,并不是我们现在这样欢天喜地庆祝迎新的,而是担惊受怕地过节。

那说起过节,咱们现在都认为是好日子。其实,古时候的节日一般都不是这样的。

什么是节?

那就先来说说什么是候吧!
我们国家是很长时间以来都是精致的农耕文明,农事为国之重本。而种地是靠天吃饭的活儿。因此,聪明智慧的中国先贤们,就从气候变化中总结出一套用于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


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节),六气为时,四时为岁。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我们现在每个月都会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令和12个中气。

那哪个是节?哪个是气呢?

节为月之始,中气的之末为月之末。就像竹子,节为气机转换处,气则是中间的生发阶段。


二十四节气的设立之初始目的是为了指导农事,但活得细腻的古人也会根据节气变化,来改变养生方式。那在养生来看,是节重要还是气重要呢?

节固然是难关节点,但是要渡过节点还需有中气厚足,你看竹子长得高不高也是看中间的那段长不长。在四季变化的八个节气中,通常要命的也是四个“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而大寒也正是气,所以在它之后的农历新年,在古时候人们眼里才变成难过的“年关”。于是,要一家人聚在一起,求个心里踏实,一起度过这难关。放放鞭炮点点灯,一起把那大鬼小鬼都吓跑!


因此过年风俗也都是围绕三个主题展开的:避险、祈福、吉庆


傩祭


从汉朝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除夕前,朝廷都会举行盛大的傩祭,人们要举行驱邪的仪式,把这一年的晦气都去掉,迎接美好的新年。

傩祭一般会选择几十个青年男子,穿着特制的礼服,跳舞欢呼,最后拿着火把,骑着马,把火把扔到水里头,就代表把一年的晦气都扔到河里头了。

这种驱邪仪式一直流传到唐朝和宋朝,在唐朝,傩祭规模更加宏大,除了驱除邪气,它还增加了一些娱乐功能,很多人会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的,十分热闹。

《大明宫词》里。周迅饰演的小太平公主在元宵节当日溜出宫门赏花灯,遇见了一个戴着傩面具的男人,谁知就一见误终生。

除了这种大型的公祭,每家每户也会祭祖。在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石狮子守着的那两道大门是很少开的,除了贾妃省亲,就是在过年祭祖是打开的了。

祭祖当然也不只是祭拜祖先,通常是先祭拜天地诸神,然后在摆上酒菜请列祖列宗享受儿孙的祭拜。

我家的传统还要在祭拜之前,先去请各位祖先回家来。到了除夕吃年饭时,再带着家人祭祀。通常一个祭完祖,那一桌饭菜早已凉了,又得再回锅里热了来,才是一家老小团座一起吃年饭。


请门神


请门神首先是为了驱邪,最早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二神,《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都有记载。

到了唐逐渐被钟馗取代了,关于这个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生了重病,一直卧床不起,有一天,他梦到一个大鬼吃掉了偷他东西的小鬼,他问这个大鬼是谁,大鬼说,自己是参加武举考试失败的终南进士钟馗,愿意为皇帝扫清妖孽。

唐玄宗醒来之后,病就好了,他让大画家吴道子把梦中的这个人画了下来,贴在宫中,于是,用钟馗做门神的习俗就流传开了。

其实钟馗这个形象,早在我们前面提的傩祭中就有了,一直就起着驱散恶鬼的作用。后来门神也越来越多,很多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也成了门神,比如文官类魏征、包公和文天祥,武将类如秦琼与尉迟恭,也从单纯驱邪,增加祈福的愿望。

后来还有把门神的样子或名字刻在桃木上,挂再门楣上,以驱邪避瘟。


贴春联


挂桃符是相对费功夫点,后来就出来简易版的桃符,渐渐演变就成为我们熟知的春联。在宋朝春联还被称为“桃符”。因为贴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也有称“春纸”。

将春联大力推广的,要数朱元璋老先生了。传说他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春联除了沾满了人们除旧迎新的祈福愿望,也是文人雅士也不会放过这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景新家。”

这幅三春三新的经典春联就是出自书圣王羲之的手笔。据说当时贴出后,第二天就发现被人揭走了。于是,王大人又挥笔一出;“莺啼北里千山绿; 燕语南邻万户欢。”如此生机盎然的春联自然不会让人放过啦!第二天果然也没了。

这天也是除夕了,自家门前又空空的,王夫人急得直催王羲之再写一对来。但万一又被人揭走怎么办呢?

王羲之微微一笑,挥笔写下这样一联来:“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家人大惊,夫人更是不解,可王羲之笑而不语,让儿子只管贴出去。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幅如此晦气的春联拿回去啦!

正月初一一早,王家大门口已经围满了人,大家都在议论为什么王大人竟然写下如此不吉利的对联,却见王羲之出来,在仆人手中接过笔,在每句下面各加了三个字,众人看完,不仅大声叫好鼓掌。我们来看看王羲之怎么加的这春联吧!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日行。”

各位看官,你是不是也要拍案叫绝了呢?


祭灶神


灶神在一个家庭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在中国如此,连希腊神话中,都是一位大神,火在古时候是驱赶野兽的重要工具,也让一家得以有温暖可口饭食。也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在过小年这天,灶神要返回天庭汇报工作了:哪家主妇灵巧能干,哪家儿子孝顺父母......平时默默不作声的灶神,可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因此,这天就有人家那甜甜黏黏的麦芽糖祭灶神,希望灶神吃了这麻糖,嘴巴给黏住了,也就大不了小报告了。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

当然,如果不想灶神打小报告,那平日里不做缺德事才是最重要的。孔老夫子就评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祭完灶神,家家户户也会打扫卫生,清扫清远,所谓“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可不只是把好的发出来哦!坏的也会同时发。那就趁早将旧日污秽之物都送出家门。


压岁钱


小时候过年除了盼望新衣服,当然就是最盼望压岁钱啦!给小孩发压岁钱的习俗也是在汉朝就有了。

据说压岁本来应该叫压祟,鬼鬼祟祟那个祟,祟是一种小鬼,会伤害小孩儿,人们用红纸抱着铜钱,放在小孩子枕头下面,小鬼就不敢靠近了,能保护小孩子平安无事。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压岁钱。总之,也是和保佑平安有关。

那说了这些除旧迎新的习俗,你的家乡还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呢?

思嘉也在这里祝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新年。

想要更多更及时的美食分享,可以加入思嘉素社群哦!

在这里我们

分享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

推荐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

探求更为善意的生活理念!

希望加入社群的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