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用一生守护,成就了苏轼,这个被低估的暖男,都做了什么?

 心灵牧场书馆 2022-06-08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作者:青衣

什么是暖男?

网上有个深得人心的解释:暖男,是指那些顾家、爱家,懂得照顾伴侣,爱护家人,能给家人和朋友温暖的阳光男人。

我们都希望身边有个暖男,被他呵护,被他温暖。

可是有幸被暖男庇佑的人,毕竟是少数。

苏轼就是其中最幸运的一个。

世人皆知苏轼洒脱豁达,可极少有人知道,其中少不了苏辙的默默守护。

苏辙甘愿隐藏在哥哥的光芒之下,在他困顿时及时出现,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

他是哥哥的精神和经济支柱,暖了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

看过了苏辙的真情呵护,无不被这枚妥妥的暖男打动。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苏辙比苏轼小三岁,年幼时常常跟在哥哥身后,像个甩不掉的小尾巴。

苏轼又是一个爱玩的,常常带着他到处淘气。

苏辙曾描绘年幼时的情景:“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小时候,无论是登山还是游水,苏轼都是领先的那个。

哥哥对自己的庇护,苏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感念了一辈子,无怨无悔地回报了一辈子。

文章图片4

他们好玩,更好学“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

苏氏兄弟游戏之间,就把书读完了。

史料曾记录过他们的一段趣事。

有一年夏天,苏轼跟两位同学陈建用和杨尧咨,一起联句。

陈建用说了第一句:“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接一句:“夏雨新凉似秋”;苏轼说:“有客高吟拥鼻”;苏辙也跟着对了一句:“无人共吃馒头”。

众人笑得都倒在了地上,笑他的可爱和稚气。

苏辙回想幼年的趣事,写下“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

那些快乐的往事时时萦绕心头,骨肉的情分,就这样被密密缝进了生命里。

苏氏兄弟二人的勤奋,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

《三字经》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写的就是苏洵的故事。

文章图片5

多年后,他们的勤奋,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1057年的春天,对于苏家,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苏轼21岁,苏辙18岁,跟随父亲进京赶考,双双高中皇榜,一时间轰动京城。

可以想见他们喜极而泣的样子,那是何等的高光时刻。

然而,接下来是他们兄弟二人,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分别。

文章图片6

1061年,苏轼被授予陕西凤翔节度判官,苏辙留守京城照顾父亲。

同年11月,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苏辙送哥哥上任。

他从东京汴梁一路冒雪送到郑州,可见是何等的难舍难分。

19日天不亮,兄弟二人依依惜别,苏轼赋诗一首寄子由:“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还有苏轼流芳千古的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都是此时有感而发,是对弟弟的劝勉。

相信苏辙读后,定有泪千行,难诉心头离殇。

因为在他心里,“平足之爱,平生一人。”只有苏轼一人。

在随后宦海沉浮的日子里,他们聚少离多,常常以书信表达对彼此的思念。

文章图片7

苏轼朋友遍天下,欧阳修、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都是他的至交,佛门中的至交佛印、红尘中的红颜知己朝云,以及民间杜撰出一个苏小妹,后人都信以为真。

哥哥的好吃,好喝,好玩,常常花光家里的积蓄,每每此时,他总是向弟弟求救。

苏辙也是养了一家老小的人,可是他从来不问原因,就把钱寄过去。

只要哥哥有所求,苏辙总是有求必应,从来没有迟疑过,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

1079年,“乌台诗案”事发,苏轼因不满王安石新政,先被排挤,后被诬陷入狱。

苏轼与司马光、李清臣、黄庭坚等人,四十多篇唱和的诗文,都被冠以莫须有的讽刺内容。

自八月十八日起,苏辙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诗案”的进展,担忧哥哥的性命之忧。

苏轼生死未卜,苏辙四处奔走。

文章图片8

一天, 苏辙收到哥哥的一封绝笔:“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辙彻夜不眠,泪洒前襟,早朝时他跪地上书,请求免了自己的一身官职,为哥哥赎罪。

那是苏家的至暗时刻,同时也见证了他们兄弟手足情深的一面。

最终,“乌台诗案”惊动了曹贵人,她提起当年宋仁宗,对苏家兄弟的夸赞:“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二人。”冤案就此了结。

苏轼被释放的那一天,苏辙前去迎接,四目含泪相望。

苏辙用手捂在嘴上,提醒哥哥三缄其口,以免再生祸端。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接下来的日子,苏轼仍旧保持着个性鲜明的洒脱,苏辙还是那个内敛稳重的个性。

在官场上,苏轼连连受挫,不断遭到贬谪,相对苏辙平顺了许多。

元佑年间,苏辙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副宰相的官职。

同时期,苏轼又遭外放,苏辙连续四道奏折祈求降级外放,以此减免哥哥的罪责。

无数次营救,无数次付出后,苏辙从来没动摇过,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哥哥一边。

1097年,苏轼被贬谪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广东雷州。

他们兄弟二人在广西滕州相遇,苏辙送哥哥登船出海。

他们不知道,此次的别离是此生的诀别,从此天各一方。

文章图片11

苏轼病逝前,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见到弟弟最后一面,苏辙为没能守候哥哥生命的最后一刻,而遗恨终生。

苏辙整理哥哥的遗物时,看到他们往来的诗文,痛彻心扉地写下: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按照苏轼的遗愿,苏辙把哥哥葬在嵩山之下。

在《东坡墓志铭》上,镌刻着苏辙的泣血之言:“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他为哥哥付出了那么多,说的仍是感念哥哥的恩德。

据宋人笔记记载,苏轼去世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那一年,苏辙已62岁,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以病弱的肩头,挑起了苏轼的一家大小的生活。

苏辙不仅守候了苏轼的一生,也是替他完美善后的那个人。

如果没有苏辙,苏轼的一生将会怎样。

是否还会是他洒脱不羁的模样,还是最终被穷困潦倒击败,成为杜甫一样悲苦无助的人?

我们真的不敢想象。

苏轼去世11年后,苏辙离世,葬在哥哥墓旁,真正验证了那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问世间还有多少手足,能像他们那样情浓。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古语有言:亲兄弟必有一争。

纵观古今,多少同胞兄弟,反目成仇。

汉朝七国之乱;唐玄武门之变;清九子夺嫡,件件都是兄弟反目的故事。

写下《七步诗》的曹植,被兄弟相逼,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悲叹。

近代,著名的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曾经何等的亲厚,也落得个老死不相往来的结局。

在极少和睦的兄弟中,苏轼与苏辙二人,可称得上是一个传奇。

苏轼有感于弟弟这枚妥妥的暖男,把感激之情都化作感佩的诗词,流芳千古。

他曾在诗词中,提到子由的诗句,超过一百多首。

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经典名句,后人以为是写给恋人的诗句。

其实,那是苏轼在与弟弟分别了七年后,写的是对弟弟深深的思念。

自古兄弟多反目,少有几人能像他们一样,和睦了一辈子。

《礼记》有言:“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自古以来,家庭和睦,兄弟同心,是一个家庭的根本。

家和,是积福消灾,家族兴盛的源泉。

想起宋朝的法昭禅师的那首偈子: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句句说的是血浓于水的至亲深情。

有生之年,最珍贵的是手足情,有人疼,有人暖的日子,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