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疏考古“夜郎” 易律夫撰

 易律夫 2022-06-08 发布于湖南

     疏考古“夜郎”

易律夫撰

“夜郎自大”,是中国成语,流行甚广,至今成为人们平常抑揄人的“口头禅”。但“夜郎”究为何意,作为古属地又在那里,恐怕未必人人皆能通晓其原由。

根据考古历史资料,“夜郎”一语源自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西南夷列传》。汉元朔3年,汉朝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南朝范晔《后汉书》云:“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绶,后遂杀之。”“夜郎”出现后,以此为县郡名的有不少地域,只是并非都是《史记》《汉书》“夜郎”原属地,有的仅直线距离就达数千里。如“夜郎”原域与曾以“夜郎县”“夜郎郡”命名的湖南西部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和贵州等地就是如此。明王士性《黔志》云:“出沅州而西,见晃州即贵州地···两岸皆苗。”汉荀悦云:“夜郎,犍为属国也。其地在湖南,东接交趾,汉为县,属牂牁”(转引自《续黔书》卷三)。同时,夜郎地方的开启并不十分荒迟,楚国就有“庄豪船队伐夜郎”“南来步战楚庄豪”;秦国还设为“黔中郡”,要知道当时的华夏仅有36郡。清田雯《黔书》上卷云:“庄礄之略地,有同假道。”说明楚秦时即有夜郎地方,只是没有明确名称,也不发达。宋李昉《太平御览》云:“珍州夜郎国,古山獠夜郎国也。”清吴振棫《黔语》上卷云:“黔,古荒服地,元以前羁縻州耳。”《晋书》卷81云:“分建宁为夜郎郡。”西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则明确地说:“夜郎郡,夜郎国也,属县二,户千。夜郎县,郡治,有遯水通广郁林。有竹王三郎祠,甚有灵响也。”此皆说明“夜郎”存在之古远。而仅从地域不同、耕种方式和风俗习惯不同来进行理解“夜郎”一词所包含的潜在意义,则显然是不确切的。正确全面的方法,应该以夜郎原域即《史记》《汉书》所述的范域为主线,辅之以耕种、风俗等推究“夜郎”一名的由来,以及《史记》《汉书》为何首称“夜郎”,“夜郎”的本义为何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统一归类,方能完全释明本义,真正达到了解“夜郎”含义的目的。

据《汉书》95卷称:“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地当在滇以东,接近南粤的广泛地域。说明汉时即已经设君立长,故又有“古夜郎国”之称。同时,其社会生产力当有一定的发展程度。故《汉书》又云:“夜郎”“滇”,“皆椎结,耕田,有邑聚。”而夜郎在战时,汉司马迁《史记》称“所有精兵,可得十余”,则进而说明“夜郎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那么,“夜郎”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分清不同情况,广泛利用文献资料,进行具体分析。

我认为,“夜郎”来源当有如下几点。一是自称。根据其部族生活、风俗等名之,表现了本部族自己的某些特点。二是传说承继,有纪念意义,如《后汉书》所说“夜郎王”、“竹王”的传说。也就是说,“夜郎”一称是产自本域内部的。但是,这需要文字载纪、语言传述,否则,后人就不会知道有这个“夜郎”称谓。如果说,“夜郎”为中原华夏迁徙来的先民,则可能是汉文字或类似的文字,而《史记》《汉书》不过是沿用旧称。由于“夜郎”的出现以及正式“置吏”是自汉朝,也没有说明原“夜郎”有无文字,或许当是沿用。但也并不能完全排除“夜郎”始自《史记》《汉书》。由于撰作史者的统治者本位思想,对外夷的称呼俱是如此。只是为了明白起见,对某一被占领地域当以其地方特点特色称之罢了。所以,即使古夜郎国有文字(当是初步的),我们对“夜郎”一词的了解,还应该以方块汉文字为基础来解释,因为“夜郎”一词本身就是汉字无疑。

“夜郎”,就字面上讲,当为“夜晚的男青年”。或者因为劳动时间长,夜深方能归家,寓意为勤劳纯朴之意,这是就当时当地的社会现象而言的;或为林深山高,日照时间少,这是就自然地域情况而言的。但司马迁、班固则是从汉文字运用的角度提出的,其意则较上面所说的广泛。“夜”,明宋濂《洪武正韵》云:“日入为夜,与昼对。”这是“夜”的通义。而“郎”则为“良”的假借,后用之官名。二者联系起来,当是明朗清爽的夜晚,高山寒泠,可以避暑,地理环境较宜人,比汉朝其它地方有不同特色。但“夜”在汉语中,又有另一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夜,舍也,天下休舍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夜,休息。”那么,“夜郎”则有“在屋舍休息的青壮汉子”意思。如清谢圣纶《滇黔志略》卷二十五云:“竹王洞,在桐梓县夜郎里;三郎洞,在府城东十里。按:三郎,竹王之子。”又《华阳国志》云:“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古人重视白天上山耕采,晚上就将收获的物品整理好,这是一个必备的过程。尤其是晚上的整理工作,是终端,更要重视,否则,收获物品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就会劳而不获。而“夜郎”还注重在外劳作,甚至于晚上。所以说,很晚方归者,人们常称其为“夜鬼”。明王士性《黔志》云:“贵州古罗施鬼国。”当然,“夜郎”之所以很晚方归,也是由于其地域的自然条件的局限。或许,“夜郎”其意当有劳动的有效分工合作在内吧?而司马迁班固等人所书的“夜郎”,显然还有汉文化中古《山海经》所载“不周山”神话传说有关:当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使“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样,西边天低,自然就昏黑些。因此,“夜郎”一词就这样通过上述种种原因,杜撰并传沿下来。至于“夜郎”这样的称呼,其有多少准确度,是否完全符合当地的客观实情,则又显然是很有限的。

因为“夜郎”问题而产生的“夜郎自大”成语,很有名气。“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源流同样最先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西南夷列传》。当时,汉王朝为扩充国力,大举西进,欲连通西亚的大夏以抗匈奴,希望滇王“指求身毒国”,即从中国的西南部前往印度国,大大缩短行军路线。但是,滇王却狂妄自大,藐视汉庭,以此提出过份要求,致使汉朝使节此举竟“莫能通”。滇王并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滇为今云南,自楚即具王规。清谢圣纶《滇黔志略》卷一云:“楚庄跤略地至滇,自称为王。”汉使节联滇不成,后来又转到夜郎国,夜郎侯也是这样答问。可以看出,滇王是希望得到好处,或者至少要高于夜郎侯。因为夜郎国显然西近于滇王处,唐颜师古注《史记·西南夷列传》云:“夜郎,地在滇池,国名也。”《华阳国志》亦云:“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侯王国以十数。”说明夜郎还是汉朝属国。但汉使节却舍近求远,不顾亲疏,径直到滇王处。夜郎侯的“置吏”,对滇王是有威胁的,故滇王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意出此大言,拒绝了汉王朝的要求,对汉使进行试探,也可见滇王当时的势力之大。而滇王也实有他强于夜郎侯的地方,所以,滇王此语一出,夜郎侯竟不顾自己本是汉属的身份,也以同样言语对待汉使,有失规矩。《后汉书·安帝纪》云:“九真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属。”那么,“汉孰与我大?”本为滇王先出,为何又单落罪于夜郎侯呢?这其中当有原因的。一是滇王不属汉朝管辖,而夜郎侯则已为汉朝属国使臣,这里面当有一个管理程序问题存在。二是滇王已自称王,自然是没有其上的;而夜郎侯岂能没有“上层”?另外,“滇王自大”与表示“狂妄自大”的语义亦不甚缜严,王本大极矣。而夜郎侯也依样画葫芦,则于此是难辞其咎的。所以,“夜郎自大”成语就这样不偏不倚地惟一落在夜郎侯身上而出笼了。

     

         贵州八卦村“八卦园”图览

          (易律夫撰于公元202268日农历壬寅夏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