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粽子,粽香,在我的心里永不褪色

 晓韵聊斋 2022-06-08 发布于贵州

      说起它,粽子,总是剪不断的情结。

      一个粽子仅由一条棉线包裹,外面再以竹叶做底,一个个小小的三角状捆得结结实实的,甚为可爱。记得小时候,我还在外婆家时便极爱这项工艺。外婆总将那竹叶放到我的小手中,给我加料,手把手教我,可我还不免洒落一地。做完后,我常将竹叶做成小船,把它们一只一只放入水缸里,变成排排的小船,打浑了缸中水,还被落下个“淘气鬼”的名头。

      我是极爱吃粽子的。外婆说过它不仅美味,而且扛饿,我就把这句话记在心尖,总是央求妈妈做给我吃。外公读过几年书,总对我说:“好娃娃,喜欢粽子,也别忘记历史,粽子不可白吃,国家不可忘啊!”我只似懂非懂地点头,随即又转想到我的美味了。大概小孩子就是这样,美食的诱惑是无法抵挡的吧。

       我的学业繁忙,外婆家又远,在其他小镇,便渐渐少去了。只有每每端午时催我回去吃粽子这一契机了。每望见粽子,才感觉家的团聚。粽子,不恰似我们家的使者?

       满院子,粽飘香,乡情,人暖。

      再说起端午,“长太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望江感慨的情景便浮现眼前。屈原自二十多岁便官拜副相,一生尽忠报国,心系天下,体味百姓疾苦,却受尽官场排挤。一颗赤胆忠心无处坦露,满腹治国方略无处施展。君主不听劝告,良臣寥寥无几。面对着楚国之落败,他,跃江赴新生。我感叹这样一个英雄故事,对百姓们用“粽子”纪念屈原的行为也肃然起敬。粽子,携着屈原先生对国家,社会,百姓无尽的关怀。当我们品尝这粽子时,想起的应是血与痛的历史。

      粽子,想起来,自古便受欢迎。“五色新丝缠角粽”,“产吻偏怜粽栗香”,白居易,陆游等前人都对其非常喜爱。或许,他们是由于文人屈原才对此如此感伤触怀吧!”“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些是古代诗人们对古人的致敬。+粽子,报国之精华,百万唏嘘凝结其中。

        五月初五,端午,家喻户晓。去年佳节,小区里舞龙,挂蒲草,饮雄黄,尤其是包粽子,一系列活动都开展得如火如荼。端午,二千多年的历史绵延至今,更多的是一些淡淡的希冀:幸福安康,足矣。

        端午,又成了辟邪祈求的象征。

        到了现在,粽子也并非是佳节仅有的了,平常日子也均有见闻。种类也从以前的白米粽,唐朝的纯赤豆粽,明清的肉粽发展越来越多样了。或许,粽子的丰富改变了那顽固的思想,但永远不变的是报国,亲情,团圆等等的象征。粽香,也是民族情。

      “叮铃铃”,“叮铃铃”。

     “外婆粽子又包好了,放假了来吃啊!”

        粽子,粽香,在我的心里永不褪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