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病总结

 庆萌堂 2022-06-08 发布于安徽

阳明病本质是里热,或兼湿,或兼瘀。

一、里热

主症:

1、脉滑、大、数等有余之象,口干,舌燥红、苔或黄;

2、尿黄,思冷饮;

3、蒸汗、汗多、手足心汗,或兼衄血;

4、潮热、恶热,日晡所甚;

5、烦躁、谵语,多日未便、腹痛拒按,躯体单侧痛,头阙上痛等。

上述诸证,但见一证即是。

里热的正治是清法或下法。清法用于初期,下法用于进展期。清法主用白虎汤,下法主用承气汤证系。

然禀赋有异,病有多变,医有明庸,失治、误治纷然。

阳明病成因

因为凡阳证必热,热则伤津耗液,故直接导致汗腺、体温、大小便异常。根据病理演变,可分为

(一)、疾病的正常病程:太阳→少阳→阳明,或者太阳→阳明,或者少阴→阳明。

(二)医疗失当

1、发汗太过,体液丧失太多。

2、表证误下,致协热利,葛根芩连汤证(实)、桂枝人参汤证(虚)。

3、下之过早:

①邪热陷于上焦

心中愠愠欲吐,吐后稍舒者,瓜蒂散证。

虚烦不得眠者栀子豉汤证系。

饥而食不下,为痞证;素体阳热则按之自濡、或面微潮红者,三黄泻心汤证;素体虚寒者,陷于阴证,半夏泻心汤系。

若与痰饮合邪者,排脓散证、小陷胸汤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等。

若与水湿合邪者,己椒苈黄丸、大陷胸丸汤证、十枣汤证。

②陷于中焦:较轻浅,仅烦渴,白虎加人参汤证。

③陷于下焦:渴而小便不利、或便溏,猪苓汤证。

4、下不得法

①下之过轻:病必反复、不除。

②下之过重,陷于阴证:便溏、或利,气短乏力;厌食、食亦不化,酌与理中汤、四逆汤救逆。

③误用溫法、汗法:“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也。

4、该下而未下,逐步伤津耗液,轻者腹痛不能俯曲、谵语,重者目睛直视、阳毒、不救。

二、兼湿

主症:口干不欲饮,小便不利,有汗或无汗,身重乏力,发黄,热利下重或便溏,苔厚等。

正治:清热利湿,偏于发黄者用茵陈蒿汤或桂枝加黄芪汤、偏于热利者用白头翁汤、清热利湿用四妙散等。

三、兼瘀

主症:舌有瘀斑、唇色紫暗,健忘,发黄,小便自利,大便或黑而易,或局部疼痛、麻木,或昼轻夜重等。

正治:逐瘀,酌用桃仁承气汤、大黄蛰虫丸、抵当汤、下瘀血汤。

四、恢复期调养

1、竹叶石膏汤

2、百合地黄汤证系

3、酸枣仁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