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觉世界之二:何故听而不闻?

 新鲜杂谈 2022-06-08 发布于广东

有数据分析,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可以看出听觉是除视觉外,接收信息最多的感觉。

听觉是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弹性介质传播,经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传导系统,引起耳蜗内淋巴液和基底膜纤维的振动,并激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到丘脑后内侧膝状体,交换神经元后进入大脑皮层听区,产生听觉。

生物的听觉起源晚于肤觉、味觉、嗅觉和视觉,有观点认为生物最早的耳朵是在2.6亿年前为适应黑暗环境而产生的。能够听空气所传播声音的耳朵在陆地脊椎动物中独立进化了至少6次,包括哺乳动物、蜥蜴类爬行动物、蛙类、乌龟类、鳄类和鸟类,虽然形态有差别,但具有共同的特征:一层像鼓膜一样的薄膜来收集声波和一些能传送至内耳的小骨头。而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也进化发展出听觉,这也印证了生物在相同环境下的趋同性。而部分生物如:海洋哺乳动物、蝙蝠都进化出了高度发达的主动声呐系统,而飞蛾等昆虫也具有被动声呐系统,在声呐系统中,声音不只是听音辩向,更达到了定位辩形的效果。

那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听而不闻呢?

首先,听见声音一定需要声源。物体的分子或原子振动就有可能产生声波,但声波的产生需要弹性介质,否则振动也不会产生声波。比如因为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有真空的隔离就会出现听而不闻。

声波有频率、振幅和波形的特性,由此决定听觉的音高(音调)、音响(音强)和音色(音质)三种不同的效应。我们由于声带的不同导致音色的不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声波的振动频率,人能听到的纯音为16赫到2万赫之间。在频率范围外的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会听而不闻。

在十分安静的情况下,人在某个频率刚能听到的最小音强的声音为听阈,而引起听觉疼痛的声音为痛阈,在这两者之间为人的听觉响应范围,又称听域。人类听觉阈限有一个很宽的动态范围,最低可为0分贝,最高可达到120分贝。在听域范围外会可能出现听而不闻。

听觉响应时间是人的神经系统决定的,人的神经系统对两次声音的间隔响应为20ms,间隔少于20ms时,听觉神经不能区别,而成第一声的加强。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听而不闻。

听觉阈限的个体差异较大,受年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会由于听觉的减退,逐渐地有些频率的声音听不到。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曾经听得到但后期听而不闻。

声音在耳中的传导有两条途径,分别为骨传导和空气传导。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和平常自己听到的区别有多大,这是因为自己发出的声音是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结合,而其他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导。传导性听力下降病变部位在中耳或外耳,导致气导听力下降,骨导听阈正常;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病变部位在内耳或听神经,导致气导、骨导听力均下降。听觉器官产生病变也可能导致听而不闻。

脑干以下各级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正常,但由于皮层病变导致传入信息的感觉障碍和分析综合能力下降,引起听觉功能减退,这也可能导致听而不闻。

耳鸣是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每当我们没休息好的时候,往往就会有耳鸣产生。耳鸣的声响有高低、音调有多样,或如蝉鸣,或如风声,或如流水声夹杂蟋蟀的叫声。实际上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音,也就是说耳鸣只是主观感觉。但这种主观感觉有可能掩盖真实的声音导致我们听而不闻。

功能性听力下降是无器质性疾患的假性听觉障碍,全套听觉设备都没问题。一类为精神因素或神经官能症、癔症引起的精神性耳聋;另一类为因某种理由而伪装的伪聋。这同样导致听而不闻。

幻听和梦境中出现的声音不是真实出现,而是主观产生,这些情况下也会导致正常的客观声音被掩盖,而睡眠状态下,为了机体很好的修复,部份听觉信号被大脑有选择地屏蔽,也会导致听而不闻。

当然,最终极的一种,就是明明听到了,不相信、不承认、不接受,用意识告诉自身和别人听错了、没听到,这是自欺欺人的听而不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