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品往事之十八:教科书如何买卖最省钱?!

 新鲜杂谈 2022-06-08 发布于广东

大一刚进华工,学校就迫不及待地把大学需要学的英语书全部卖给了我们,发了好大一堆,过了一个学期我们就知道了原因。

当我们正将大量精力集中于适应巨变的环境时候,悄悄的搞出这一出的背后,实现了:

其一,实现了大量教材的销售;

其二,实现了对我们的资金占压。

从第二学期开始,我们就学精了(学校也知道我们会精,所以才会入学卖一堆给我们)。

我去到教材批发处去零售购买,成交价格有表面上的愉悦,但实际并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仅仅只是九八折。

到了大二,由于天天在图书馆泡着,自然就发现了不少教材在图书馆里也有几本。在开学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如破竹的气魄,先下手为强,将供给侧牢牢把握住。一次可以借出一个月,然后还可以续借两回,每次半个月,这样就锁定了两个月。

对于需求侧,只要一分析就知道,需要这些专业课教材的不就我们那几个班的同学,一眼望去形势那是一览无余!如果还有那么点竞争,通过君子协定就解决啦!谁在开学前抢着借到了,那就不要在学期中间去搞事啦!

这样操作下来,就完全不用花钱买书了,但这样搞的神经有点紧张。

到了大三,那就经常在学校边的旧书店去淘教科书。一方面是省钱,另一方面哪些是重点说不定都已经有所强调和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有经历的书籍反倒成了比新书更有价值。(但如果书上有了姓名那就是大忌,会跌价啊!)需要确保的要点就是,提前获知下学期的课程,并及时下手。

为啥强调是及时呢?因为太早了,学长们还没卖书呢!

因为供需情况会影响市场价格,所以每年的旧书价钱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情况可能是我们四折买进,三折卖出,旧书店也赚取一折的利润。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能够出现三折买进三折卖出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已经能够操作娴熟。

而巅峰时刻就是,有几本教材实现了三折买进四折卖出。白白学习了一学期,还实现了保值增值!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已经和学弟们实现了供需双方直接对接交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当时,为了省钱,所以想了很多招,但这些招全都是妥妥的商业模式啊!

世界万千变幻,其实不离其中!

小事情当中蕴含的道理值得我们反复思量,不断品味!

写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