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0000余字,阅读可能需要50分钟) 何故视而不见? -2019.01 走在路上是思考问题的好时候,看着路边花红树绿,一个问题突然就蹦了出来:明明物体存在,哪些情况会视而不见?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马上就来了精神。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光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三要素为光源、视对象和眼睛。 对于光源,比如我们一抬头就看见的太阳,时刻进行热辐射,发出包含红外、可见光和紫外的电磁波。对于光源,看不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出的电磁波在我们的可见频率(400~760nm)之外,由于眼睛无法接收导致不可见。 另一种就是亮度太低,比如天空中有大量的星星,从1等星到6等星,亮度差约为100倍。虽然由于距离的因素,有些看来极亮的星未必是发光很强,有些看来很暗的星却可能是发光很强的星,只是由于它们距离我们很远造成。 对于视对象,理论上只要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其原子就会做无规则运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原子能级的改变,就会产生光量子。可以说绝大多数物体都是光源,只是由于可见频率的原因,我们看不到其发出的光。视对象被看见的主要原因为反射或者透射发出可见光的光源。 漆黑的房间,没有光源,物体在身边我们也看不见;白天,如果光透过空气,我们看不见空气;夜晚,如果物体将光全部或大部分吸收,我们也看不见,比如理论上的黑体;物体被其他物体遮挡,无法收到其反射或透射光,我们同样看不见。 有时候,我们客观上收到了其反射或透射的光,但由于其与背景或环境融为一体,我们也看不见。物体的颜色和轮廓与背景环境融为一体,因为无法区分导致看不见;一滴雨水落入池塘,无影无踪,消失不见;一只枯叶蝶形似枯叶,因为难以辨识,我们看不见;站在树洞中的猫头鹰,一动不动,即便睁着大眼睛,我们仍然看不见。 对于眼睛,对光的处理、神经的传导、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整个流程中有多个环节可以导致我们视而不见。 首先眼睛的电磁波频率接收范围有限,超过范围的就无法接收,前面已经提到。 其次,面向太阳方向的物体,由于太阳光的干扰我们很难看清,空战中有经验的飞行员会利用太阳,从太阳的方向进行攻击,最开始利用太阳的强光对对方飞行员眼睛的干扰,后期发展到利用太阳作为巨大辐射源干扰锁定、追踪等。开车时,所戴的偏光镜能够阻隔路面等物体反射的偏振光,杂光的消除有利于我们看清物体,准确判断。 然后,人的眼睛有视觉盲点,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是视神经穿过的地方,由于人眼的视神经是在视网膜前面,它们汇集到一个点上穿过视网膜连进大脑,如果一个物体的像刚好落在这个点上就会看不到。 眼睛是我们最脆弱的器官,眼睛的任何异常都可能导致我们视而不见。近视、远视、散光、老花、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落、飞蚊症等等,由于我们的用眼习惯和生活状态,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找上来,甚至上身而不自知。中学发现随着眼睛转动,有小的黑影飞过,十年之后,我才知这是飞蚊症,有小碍却无解。老周每年要做视网膜复查,因为视网膜脱落修复后必须时刻关注,大意不得。 再次,视神经系统疾病则可能影响视觉信号向大脑的传输。而大脑对视神经信号的处理可能出现异常,这也会导致视而不见。 而大脑处理正常的情况,也有多种可能视而不见。 我们所注意到的内容就是我们所意识到的内容。能够进入我们的感觉范围的刺激物很多,与之相比意识的范围很窄,我们真正能够意识到的只是小部分内容。 我们大脑对外在现实的感知,往往受到自己预期的影响。相反的,如果我们事先不能预知可能遇到某物,我们意识大多数情况便把它们阻隔在外,甚至连眼睛对眼皮底下的东西也视而不见。而各种各样的视觉误差则是因为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 当然,最终极的一种,就是明明看到了,不相信、不承认、不接受,用意识告诉自身和别人看错了、看花了,这是自欺欺人的视而不见。 何故听而不闻? -2019.01 有数据分析,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可以看出听觉是除视觉外,接收信息最多的感觉。 听觉是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弹性介质传播,经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传导系统,引起耳蜗内淋巴液和基底膜纤维的振动,并激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到丘脑后内侧膝状体,交换神经元后进入大脑皮层听区,产生听觉。 生物的听觉起源晚于肤觉、味觉、嗅觉和视觉,有观点认为生物最早的耳朵是在2.6亿年前为适应黑暗环境而产生的。能够听空气所传播声音的耳朵在陆地脊椎动物中独立进化了至少6次,包括哺乳动物、蜥蜴类爬行动物、蛙类、乌龟类、鳄类和鸟类,虽然形态有差别,但具有共同的特征:一层像鼓膜一样的薄膜来收集声波和一些能传送至内耳的小骨头。而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也进化发展出听觉,这也印证了生物在相同环境下的趋同性。而部分生物如:海洋哺乳动物、蝙蝠都进化出了高度发达的主动声呐系统,而飞蛾等昆虫也具有被动声呐系统,在声呐系统中,声音不只是听音辩向,更达到了定位辩形的效果。 那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听而不闻呢? 首先,听见声音一定需要声源。物体的分子或原子振动就有可能产生声波,但声波的产生需要弹性介质,否则振动也不会产生声波。比如因为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有真空的隔离就会出现听而不闻。 声波有频率、振幅和波形的特性,由此决定听觉的音高(音调)、音响(音强)和音色(音质)三种不同的效应。我们由于声带的不同导致音色的不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声波的振动频率,人能听到的纯音为16赫到2万赫之间。在频率范围外的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会听而不闻。 在十分安静的情况下,人在某个频率刚能听到的最小音强的声音为听阈,而引起听觉疼痛的声音为痛阈,在这两者之间为人的听觉响应范围,又称听域。人类听觉阈限有一个很宽的动态范围,最低可为0分贝,最高可达到120分贝。在听域范围外会可能出现听而不闻。 听觉响应时间是人的神经系统决定的,人的神经系统对两次声音的间隔响应为20ms,间隔少于20ms时,听觉神经不能区别,而成第一声的加强。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听而不闻。 听觉阈限的个体差异较大,受年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会由于听觉的减退,逐渐地有些频率的声音听不到。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曾经听得到但后期听而不闻。 声音在耳中的传导有两条途径,分别为骨传导和空气传导。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和平常自己听到的区别有多大,这是因为自己发出的声音是骨传导和空气传导的结合,而其他的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导。传导性听力下降病变部位在中耳或外耳,导致气导听力下降,骨导听阈正常;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病变部位在内耳或听神经,导致气导、骨导听力均下降。听觉器官产生病变也可能导致听而不闻。 脑干以下各级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正常,但由于皮层病变导致传入信息的感觉障碍和分析综合能力下降,引起听觉功能减退,这也可能导致听而不闻。 耳鸣是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每当我们没休息好的时候,往往就会有耳鸣产生。耳鸣的声响有高低、音调有多样,或如蝉鸣,或如风声,或如流水声夹杂蟋蟀的叫声。实际上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音,也就是说耳鸣只是主观感觉。但这种主观感觉有可能掩盖真实的声音导致我们听而不闻。 功能性听力下降是无器质性疾患的假性听觉障碍,全套听觉设备都没问题。一类为精神因素或神经官能症、癔症引起的精神性耳聋;另一类为因某种理由而伪装的伪聋。这同样导致听而不闻。 幻听和梦境中出现的声音不是真实出现,而是主观产生,这些情况下也会导致正常的客观声音被掩盖,而睡眠状态下,为了机体很好的修复,部份听觉信号被大脑有选择地屏蔽,也会导致听而不闻。 当然,最终极的一种,就是明明听到了,不相信、不承认、不接受,用意识告诉自身和别人听错了、没听到,这是自欺欺人的听而不闻。 何故食而无味? -2019.01 味觉是指食物在动物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感觉。虽然味觉在机体整体获取的信息总量中信息比例较少,但由于食物进入机体之中,对机体的存续极其重要,导致味觉是关键的一种感觉。 在中国,传统将味道分为酸、甜、苦、辣、咸、鲜、涩,但辣是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涩是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鲜五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几种味觉混合的结果。苦味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味道,可以细分成超过25种不同的苦。舌头对苦味格外敏感,很可能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本领,因为植物中很多有毒物质都是苦的。 当味觉刺激物随着溶液刺激到味蕾和自由神经末梢时,就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转化为电信号,然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在进化历史中,更为复杂的大脑以及行为的出现大多是伴随着味觉和嗅觉敏锐度的加强。人的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受到滋味仅需1.5-4.0ms,比视觉13-45ms,听觉1.27-21.5ms,触觉2.4-8.9ms都快。 人类和动物的味觉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脊椎动物的味觉要比无脊椎动物的味觉丰富很多。不同的动物味觉感受方式也是各不相同,人类是靠舌和鼻共同感觉味道,而动物往往通过鼻子闻气味作为食物的信号,还有些动物味觉感受方式并非由舌头产生。比如蚯蚓是通过身体表面感觉到味道;苍蝇用脚上密布的细毛品尝味道;蜜蜂味觉分析器在足部下节体中;鱼的味蕾不仅散布在口腔里,在口腔外部也常有味觉感觉器官;鲤科或小鲸鱼的味觉器官在头部或整个身体表面上。 那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食而无味呢? 很多物质不能溶解于水,也不会与口腔中的酶反应,不刺激味蕾,当然就会出现食而无味。感受到某种物质的味觉所需要的该物质的最低浓度为味觉的阈值,溶解度小于阈值的物质,由于溶解度太小,也会食而无味。 一般随温度的升高,味觉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生的温度是10-40℃,尤其是30℃最敏感,大于或小于此温度都将变得迟钝。温度对物质的阈值也有明显的影响,由于温度的变化,我们可能会出现食而无味的情况。 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性提高了,对甜和咸的感受性降低了。因此饿的时候吃东西香,饱了以后吃什么都不觉得香了,就可能食而无味。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没有味道,这种情况也会食而无味。 婴儿有约一万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对呈味物质的敏感性也降低。所以我们给小朋友做菜就会出现,我们觉得味道刚好,但他们觉得太猛烈了。由于阈值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以前能感受味道,但以后食而无味。吃过多的富有刺激性的食品或烟酒成瘾,经常刮舌头等,都可使味蕾萎缩,导致味觉障碍。 人对味道的感知主要依靠舌头,导致味觉退化的因素很多,要保持正常的味觉,需要唾液量足质好,所含的唾液酶等成分正常,口腔内微生物菌群无病态性生长。反之,则可能食而无味。 与味觉关系密切的主要有锌、铁、维生素A和烟碱酸四大类,缺乏的时候,就可能食而无味。味觉还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人大怒时,常常会感觉舌头干燥、发苦,吃什么都是苦的;而心情愉悦时,吃什么都香。如果味觉突然丧失很可能是某种疾病所致,突发味觉减退,多与长期服用药物有关。不少药物长期服用,都会引起味觉改变。由于三叉神经的舌神经、面神经的鼓索神经传导舌的前2/3的味觉信息,因此物理或化学因素所致的神经损伤可使味觉灵敏度降低。 睡眠状态下味觉信号被大脑屏蔽,也会导致感觉不到味道。 当然,最终极的一种,就是明明尝到了,不相信、不承认、不接受,用意识告诉自身和别人没尝到、味道好,这是自欺欺人的食而无味。 何故嗅而无觉? -2019.01 嗅觉由两感觉系统参与,即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嗅觉和味觉会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觉是一种远感,通过长距离感受化学刺激的感觉,相比味觉就是一种近感。 嗅觉的刺激物必须是气体物质,只有挥发性有味物质的分子,才能成为嗅觉细胞的刺激物。外界气味分子接触到嗅感受器,引发一系列的酶级联反应,实现传导。味觉和嗅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与外界环境沟通的两个出入口。它们担负着一定的警戒任务。人们敏锐的嗅觉,可以避免有害气体进入体内。 长期以来,嗅觉一直是我们所有的感觉中最为神秘的东西,我们还不知道识别和记忆约1 万种不同的气味的基本原理。嗅觉是很古老的感官,很有可能是生命诞生最初产生的感觉,就算细菌也有嗅觉接受系统。它的中枢位于大脑的古老皮层上,他和我们的边缘系统(功能有调节内脏活动,产生情绪)相连,是通往情绪的捷径。其他的感官是先被大脑意识到再有反应,而嗅觉是先有反应才被意识到(例如闻到难闻的气味,可能先做厌恶的反应,才意识到闻到了这气味)。 嗅觉有很多独特之处,嗅觉记忆较视觉记忆的保持稳定而时间较长,嗅觉是无法关闭的感官,闻到不同的气味会对情绪甚至梦境中的情绪产生影响,嗅觉衍生出芳香疗法用味道来治疗减缓疾病恶化,在办公室中释放芳香气味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效率,自觉提高工作目标增加相互接纳帮助的程度。 在听觉、视觉损伤的情况下,嗅觉作为一种距离分析器具有重大意义。盲人、聋哑人运用嗅觉就象正常人运用视力和听力一样,他们常常根据气味来认识事物,了解周围环境,确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与生俱来且不会改变,这是构成人体气味的主旋律,是由人种、基因、生活饮食习惯以及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而神秘的信息素和犁鼻器同样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喜欢一个人,不只要对眼,对心,还要对味。体香和嗅恋也不是传说中的事情。而经常在一起生活的女生的排卵期会趋于一致,包括朋友、室友甚至是同一宿舍楼的女生,仅仅是接触到女性腋下分泌物的气味便足以对经期的变化产生影响,而男性腋下分泌物也能够导致女性月经周期的紊乱。 而如果自己呼吸、排泄的时候出现了特殊的气味时,这往往就是身体发生了一些情况,我们就需要重视和防范。 那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嗅而无觉呢? 能引起嗅觉的物质需要容易挥发、能溶解于水中、能溶解于油脂中,如果你闻一块石头,其中的微孔吸附物质挥发就能感受到气味,而一块洁净的玻璃就嗅而无味了。 人类嗅觉的敏感度很大,通常用嗅觉阈来测定,即能够引起嗅觉的有气味物质的最小浓度,如果浓度低于阈值,就会嗅而无味。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的明显变化,也都对嗅觉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影响,特殊情况下也会嗅而无味。 小孩子的嗅觉比成年人敏感,随着年龄增大,嗅觉敏感性会逐渐下降。对于同一种气味物质的嗅觉敏感度,不同人具有很大的区别,可能会出现有的人能闻到,有的人却嗅而无味。 嗅盲是指有正常的嗅觉,但对特定的气味感觉不到的现象,这也可能出现嗅而无味。 在几种不同的气味混合同时作用于嗅觉感受器时,可以产生不同情况,一种是产生新气味,一种是代替或掩蔽另一种气味,也可能产生气味中和,混合气味就会嗅而无味。 当我们停留在具有特殊气味的地方一段长时间之后,对此气味就会完全适应而无所感觉,这种现象叫做嗅觉器官适应,这是由鼻粘膜的嗅觉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所指挥控制。这种情况下,再特殊的气味也会被作为背景,一般一刻钟左右就会嗅而无味。 嗅觉减退有时与锌的缺乏有关,有时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而运动往往能提升我们的嗅觉敏感性。 鼻息肉、鼻粘膜肿胀等导致鼻子呼吸有困难的人,常常会嗅觉消失,因为由于空气到达不了鼻子的灵敏区。 头部损伤、鼻部手术或肿瘤也会造成嗅觉神经组织损伤,也会导致嗅而无觉。 睡眠状态下嗅觉信号阈值大为提升,也会导致嗅而不觉。 当然,最终极的一种,就是明明闻到了,不相信、不承认、不接受,用意识告诉自身和别人没闻到、气道好,这是自欺欺人的嗅而不觉。
何故触而无感? -2019.01 肤觉也称触觉,是具有机械的和温度的特性物体作用于肤觉器官,引起的感觉。分为痛、温、冷、触(压)四种基本感觉,而痒以往被认为是痛觉的一种,但它很有可能是第五种。前三种生于真皮,最后一种生于表皮。温觉与冷觉有时合称为温度觉,但两种感官的位置和沟造,显然不同。 皮肤对人体有防卫功能,皮肤由散热和保温的作用,具有”呼吸”功能,皮肤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它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感觉器官,它对人的情绪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成人皮肤约占面积二平米.等于三尺长六尺宽的地毯一张。夫觉感官所占的地盘,远比任何感官为大。 同一皮肤点只产生同一性质的感觉,这些相应的皮肤点称为触点、温点、冷点和痛点。这几种感觉点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的数目是不同的,其中以痛点和触点较多,温点和冷点较少。并且同一种感觉点的数目在皮肤的不同部位也是不同的。 无论如何刺激,触点只发生触觉,永不能发生他觉;凉点只发生凉觉,不知痛作何状;其他觉点也是如此。不过一种强烈刺激,最容易牵动邻近觉点。且寻常肤觉刺激多半是面积的。被澎动的皮肤不是一点两点而是一片。这一片皮肤内所含的觉点决不止一种,因此同一一刺激往往引起一种以上的肤觉。 在一个光滑的表面上,人类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大分子和单细胞有机体。病毒可能有20到300纳米,这完全在我们的接触范围之内。我们的指尖可以感知一个超越肉眼所能感知的显微世界。 当我们吃到辣的食物时,味蕾被激活了,但我们感知到的辣味并不是味蕾感受到的味道。而是辣椒中的辣椒素刺激了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将信号传到大脑后,经过分析后得出的热觉与痛觉的混合物。所以我们接触辣椒不但感觉吃着辣,也会身上其他部位辣,比如手碰到了手也会辣。花椒给我们带来的“麻”的感觉,是一种触觉,几乎等同于50赫兹的震动,和被交流电电到的感觉差不多。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是花椒中所含有的羟基甲位山椒醇,这种物质会刺激到皮肤下的某一神经,该神经恰好是负责震动感觉的神经。 那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触而无感呢? 皮肤的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不同位置的刺激阈限不同,头面部和手指的感受性较高,躯干和四肢的感受性较低。当低于刺激阈限时,就会出现触而无感的情况。肤觉和其他感觉一样,当刺激持续作用,感受性会发生变化。比如我们穿上衣服,刚开始能很敏锐的感受到衣服,而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慢慢减弱,甚至感受不到。这也会出现触而无感。 人的身体有不少导致麻木的穴位,最常知道的就是用东西敲自己的手肘内侧,小学经常玩这个,感受那麻木的刺激。而我们如果蹲太久站起来会腿脚发麻,像无数虫子在你血管里爬来怕去,坐立难安,这是因为血液流通不好,造成下肢缺氧,引起麻木,而此时由于下蹲使下肢处于紧张状态,神经受到压迫,对麻木不容易察觉,站立后神经恢复敏感从而感知麻木。 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麻醉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随着麻醉作用的增加依次出现阻滞平面以下小血管扩张、温度觉消失、然后是痛觉、触觉、最后是本体感觉。所以有很多时候痛觉没有了但触觉依然存在。 曾经我菜刀分苹果,一刀下去,左手见骨,我爸没给我打麻醉就给我缝合。紧张忐忑和刚开始的剧痛让我痛觉降低,没打麻醉又让我对缝合的触觉特别敏感。好刺激!而我们在紧张刺激的时候,由于肾上腺素的分泌,往往会提升我们的触觉,却不会感受到身体的痛觉,事后却发现好些地方都青紫。 感觉缺失是指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对刺激不能感知。感觉缺失区可受到严重损伤(如烫伤)而不觉知。感觉缺失有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和深感觉缺失等之分。在同一部位内各种感觉均缺失,称为完全性感觉缺少;如果在同一部位内只有某种感觉障碍(如皮肤温、痛觉缺失),而其他感觉(如皮肤触觉)仍保存者,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只有深感觉缺失,而浅感觉(痛、温、触觉)仍保存者,亦称为分裂性感觉障碍。 有些人天生部分感觉缺失,有些人因为疾病而产生。肿瘤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痛觉消失,而外伤时则表现为急剧的痛觉消失,大多数疾病则表现为短暂性痛觉消失,可自然恢复。脊髓空洞症因脊髓丘脑纤维中断而导致温觉丧失。 睡眠状态下肤觉也会提升阈值,也可能导致触而无感。 当然,最终极的一种,就是明明感到了,不相信、不承认、不接受,用意识告诉自身和别人没感觉,这是自欺欺人的触而无感。 ![]() 何故莫名跌倒? -2019.01 平衡觉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引起的感觉,因此属于内部感觉。平衡觉又叫前庭觉、静觉,其感受器是人体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平衡觉反映的是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凭着平衡觉,人们就能分辨自己是直立,还是平卧,是在做加速、减速,还是在做直线、曲线运动。 半规管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是反应身体或头部旋转运动的感受器。半规管的感受器按照惰性规律发生作用。在加速旋转运动时,半规管内的液体推动感觉纤毛,使其产生兴奋。椭圆囊和球囊内部有耳石器官,其感受器位于膜质小囊里,由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耳石含有极微小的晶体,位于上述两种细胞之上。在发生直线的位移、圆形运动或头部及身体的移动时,晶体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引起前庭内感受器的兴奋。 保持身体平衡是一切动物所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为了克服重力的吸引作用,保持身体的姿势和准确而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在各种动物体内都产生了相应的平衡器官来调节和维持平衡。人类已具备发育完善的平衡器官,这些感觉器官通过姿势反射和运动反射来调节姿势和维持平衡。这种调节随时都在极其自然地进行,并不为人们所察觉。 人体内平衡器官主要有前庭系统、视器和躯体本体感觉。不论在静止或运动时,均从这三个器官不断发出井然有序的信息传到中枢,三者在脑干密切相连,通过反射运动共同调节身体与空间定向的关系。前庭器官是与小脑密切联系的。刺激前庭器官所产生的感觉在重新分配身体肌肉紧张度、保持身体自动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前庭感觉也与视觉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受刺激时,可能会使人看见物体发生位移的现象。前庭器官也与内脏器官密切联系着,当前庭器官受到较强烈的刺激时,可以产生恶心、呕吐等现象,如晕船或晕车等。 那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莫名跌倒呢? 当我们受到强度较大的冲击时,身体无法快速调整到位,导致平衡丧失,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跌倒。 小时候经常在原地转圈,半规管受到强烈刺激,头会产生晕眩,如果还不及时停止,我们就会产生无法确定方向的情况而发生跌倒。 晕动病是汽车、轮船或飞机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发生的疾病。初时感觉上腹不适,继有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呕吐。由于运输工具不同,可分别称为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以及宇宙晕动病。为什么会有想吐的感觉。有一个假说,当大脑收到眼睛与前庭系统相互冲突的信号时,大脑会认为吃坏东西导致神经系统中毒了,于是命令胃吐出可能含有神经毒素的东西,这个是长期进化导致的结果。 玩 3D游戏、看3D电影时,眼睛会告诉大脑你在运动,但前庭系统的半规管却告诉大脑没有检测到任何旋转。这样就产生了冲突,于是就觉得眩晕,想吐。长时间摇晃头部产生眩晕的情况也是如此,身体停止运动后,前庭管内的液体运动不会立即停止,这样又与眼睛传达的静止信号产生冲突。 女性,儿童以及近期过度劳累或体质下降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晕动症,每次前一晚没睡好,坐公交车时,就能感受到比正常情况更强烈的眩晕和恶心感,这时候就需要眼睛盯着外面的参照物,以平缓这种感觉。 还有一部分人晕车与心理也有关系,坐一次两次车我都晕车了,而往后当我再坐车心里就会产生这个想法和状态,我晕车我坐不了车我怕难受,这也是晕车的一部分原因。 人体摄入酒精后,酒精会随着血液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半规管,酒精的比重比原液体要轻,导致酒精对浓稠液体某种程度上的稀释,导致一个现象半规管不单对动作有反应,现在对重力也有反应。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第二天早上宿醉的时候:在身体努力代谢酒精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大大降低,又经历了相反的过程。有意思的是,中间的某些时间浓度是平衡的,这个时候不晕,但一般都在床上摊着,我们却不知道。 醉酒时,闭着眼睛在黑暗中躺着能感受到晕的最大值。由于半规管的方向性,躺着的姿势会最大程度上刺激上述现象的产生;醉酒时视觉和听觉系统在运动时会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虽然眼睛看到的图像会一直转啊转,但好歹有个参照物。 内耳眩晕病、前庭神经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往往会导致眩晕,也容易跌倒。当莫名跌倒的情况反复出现时,前庭、神经等是否有问题就需要重点关注。 当然,最终极的一种,就是明明没什么事,但故意跌倒,这叫碰瓷。 何为特殊感觉? -2019.01 特殊感觉是指医学和生理学上所说的特殊感觉,感受器都位于头部。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当然另一种感觉:前庭觉的感受器也在头部,不过一般不算入特殊感觉。这里的特殊感觉是纯医学和生理学的,不是我们情感上或心理上所说的特殊感觉,它与一般感觉和内脏感觉有所区别。 感觉的产生包含对感受器的刺激,传入神经的活动,神经中枢的活动。 按感受器在身体上分布的部位和接受刺激的来源可区分为: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三大类。外感受器包括:光感受器、听感受器、味感受器、嗅感受器和分布在皮肤、粘膜(包括嗅粘膜、味蕾)等处的感受器。内感受器包括:心血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感受器,胃肠道、输尿管、膀胱、体腔壁内的和肠系膜根部的各类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分布于骨骼肌肌腹、肌腱、关节囊、韧带和内耳味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 从以上可以看出,特殊感觉的感受器都属于外感受器。外部感觉除了特殊感觉以外,就是包覆我们全身的皮肤所带来的肤觉。 我们都知道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等。脑部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否则也不会以约20%的供血量满足只占约2%身体重量的需求。绝大多数的行为和反射都需要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那为什么特殊感觉都处于头部? 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信息的采集、传输、转化与输出。信息的传输时间,取决于传输速度和距离。神经纤维根据传导速度和后电位的差异分为:A类包括有髓鞘的躯体传入和传出纤维,直径为1~22μm,传导速度为12~120m/s;B类是有髓鞘的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纤维,直径1~3μm,传导速度<15m/s;C类包括无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和植物性神经的节后纤维,直径0.3~1.3μm,传导速度<2.3m/s。生物电信息传输速度远小于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 信息传输距离除了对传输时间产生影响,还对信息的衰减程度产生影响。 有数据分析,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外部信息占到了整体信息量的绝大部分。 上述的三点,就决定了特殊感觉的感受器要尽可能的安置在离脑部最近的位置,否则在竞争中就会形成劣势。 人体分为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也可以分为前端、中台和后台,前端就是全身的产生行为的部分,即运动系统,中台就是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受器,后台就是支持机体正常运转的内脏、内分泌、循环、消化、泌尿、生殖系统。 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形态千变万化,但头部的功能非常相似,除了脑部就是特殊感觉的感受器,或者为脑部、感受器服务的相关组织。 这事情不是偶然,为了快速灵敏的获取信息,感受器和为其服务的组织需要快速和灵活,如果太多功能加持在头部,就会导致头部重量提升,而使反应速度减慢。由于特殊感觉的信息是如此的重要,必须快速的处理所获取的信息,也使得必须放在头部。 平衡觉是头部另一个重要的感觉,对于身体的健康稳定也至关重要,同样放在了头部。 但由于生物的演化充满了适应性,不只是对现在的适应,并且需要对整个演化历程进行适应,就导致了我们的身体充满了遗憾。 我们的眼睛最初是为了适应水环境,所以我们永远看不清我们自己的鼻子;我们的眼睛和章鱼的眼睛对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我们的视网膜贴反了,造成了不必要的生理盲点;多数人的耳朵不能受控转动,造成了需要转动头部才能听的更清。 我们的大脑用于思考和学习的比例相较动物大为提升,由于总量的限制,我们的很多感觉也远没有动物灵敏,在整体最优的选择中,逐渐退化。再由于所发明的各种仪器、设备比如望远镜、显微镜等大大解放了我们的感官,不用进过进化获得,适当的工具加持既能获取,更因为我们自愿或被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比如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用耳机,从日到夜的用电脑、手机,我们的感觉日益受到摧残。 我们的特殊感觉不再灵敏时、不再清晰时,才懂得这是珍贵的、应该珍惜的。 比起用望远镜看清星星,我更愿用眼睛看清星星。 何为外部感觉? -2019.11 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其感受器位于体表。皮肤感觉和味觉的感觉受器称为接触性感受器。外界事物只有和这两种感受器直接接触,才能引起感觉;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感受器,称远距离感受器,外界事物在一定距离外,通过媒介的作用,引起感觉。 特殊感觉是指医学和生理学上所说的特殊感觉,而不是你见到某个心仪的异性产生的特殊感觉。特殊感觉的感受器都位于头部,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视觉、听觉、嗅觉为远距离感觉和特殊感觉,味觉为接触性感觉和特殊感觉,而肤觉为接触性感觉但不为特殊感觉。 人生存于环境之中,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人这个机体的延续性和发展前景。用浅显的方式理解,外部感觉就是环境分析和市场洞察。 有数据分析,人类获取的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所有有数据的感觉全都是外部感觉,这种外部感觉的比例会让人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我们所常见的企业或组织中,内部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企业外部感觉常常是一阵一阵的。 为什么呢? 因为外部感觉虽然很重要,但它的价值并不是直接体现的。就像手很有价值,因为能干活;脚很有价值,因为能走路;嘴很有价值,因为能吃饭;……但企业的眼睛、耳朵、鼻子并不像我们对于身体的眼睛、耳朵、鼻子理解那么的深刻。 眼睛很重要,是世界的窗口、心灵的窗户,所以连带着我们觉得眼睛是特别美的事物。 视觉、听觉、嗅觉作为远距离感觉,全部集中于头部,安放于离大脑最近的地方,是因为这些信息与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但只重视远距离感觉还是不够的,所以对于味觉和肤觉同样重要。 味觉是感受进入身体的物质的重要门槛,一旦是对身体不利或有毒的物质,那必须用最短的反馈弧来处理,所以味觉也在头部。 皮肤感觉是指由皮肤感受器官所产生的感觉。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痛觉、冷觉和温度觉。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触觉、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振动觉结合产生的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感知室内热环境的质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大小分布及流动情况;感知室内空间、家具、设备等各个界面给人体的刺激程度;振动大小、冷暖程度、质感强度等;感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等,除视觉器官外,主要依靠人体的肤觉及触觉器官,即皮肤。 皮肤作为人体内外的界面,如何做好界面管理就十分必要。身体的每一个界面都应该对于环境有所感知,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头部的特殊感觉。 如果我们被温度高的物体烫到,不应该等眼睛看到、鼻子闻到糊味、耳朵听到滋滋声才开始行动,而是马上由皮肤把信息传送到大脑,用最快的速度分析、决策、并下达指令,让身体离开危险的环境。 人之所以为动物,是因为选择,这种从细胞层面的分道扬镳,可以让人不会像植物一样遇到灾难无法逃脱。既然我们有了空间的自主选择权,我们的外部感觉就应该更加的灵敏,也应该更加深入的使用其收集的信息,否则何以为人? 各种外部感觉的信息纷纷汇入大脑,在一般情况下信息的指向是一致的,无论是哪种感官带来的信息。但有时又会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信息指向不一致,这时候经验和知识就会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眼睛看不到,不代表空无一物; 耳朵听不到,不代表没有声音; 鼻子闻不到,不代表没有危险; 舌头尝不到,不代表没有毒性; 核辐射看不到,超声波听不到,芳香烃很香,这些从通常的感觉上不代表危险,但这事实上就是危险! 外部感觉只是第一步,但这一步有很多人、企业、组织已经摔倒! 外部感觉总是在危机关头才凸显价值,而日常价值总被掩盖,这在企业和组织很常见。 闷头向前不是一定会挂,但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日渐式微。 何为内部感觉? -2019.11 内部感觉是相对于视觉、听觉等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的感觉而言的。感受器位于机体内部,反映各内脏器官的状态、身体平衡状态和自身状况,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和内脏感觉。 其感受器为于人体内各内脏壁内、腹膜、胸膜、关节囊和前庭器官等处,把内脏、关节、肌肉、前庭器官等部位的活动及其变化等各种化学和物理性刺激,经传入神经传向中枢,从而引起饥、渴、饱、胀、恶心、痛、运动平衡等内部感觉。其中一类类似体表感觉,如痛、牵拉和胀等。另一类因与脑的边缘系统密切联系而常形成与情绪、觅食和性活动相关联的复合感觉,如饥、渴、性感觉等。内部感觉通常很不精确,有时很难分辨,有些甚至引不起主观的感觉。有助于调节内脏活动。 对于机体自身,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和内脏感觉实际就是反映了动、静、爽三种状态。 想一想这种状态,你感觉不到你的手的存在。 这是非常令人恐怖的一种场景,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是因为我们对于身体大多数部分是可控可视可评价的。正常情况下,手的一丝一毫变化,我们都能感觉到。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手麻了,我们对于手的状态评价不够清晰;手部手术打了麻药,那我们对于手部的痛觉也会暂时的丧失。 对于人体、企业、组织,内部感觉是作为统一整体并在中枢指挥下协调前进的重要保障。 运动感觉常常和其它感觉联合行动的,其它的感觉器官如眼等都离不开运动器官的配合。眼肌包括运动眼球和眼睑的肌肉。眼球外肌包括六条运动眼球的肌和一条提上睑的肌,都是骨胳肌,统称为视器的运动装置。正常眼球的活动,是数条肌肉共同协同作用的结果。如瞳孔向上时,是由两眼的上直肌和下斜肌共同收缩完成的。当某一运动眼球的肌肉瘫痪时,则出现眼球斜视。如果不是动觉的配合,外部感觉也没法有效的执行。 触觉,经常和动觉一起发生,形成触摸觉。在昏暗的地方,人们常会伸出手摸索前进,以触摸觉补偿视觉。不断的进行触摸、反馈、调整的一条龙操作。 语言动觉是一种很重要的动觉。大量动觉感受器分布在舌和嘴唇上,以帮助完成大量而又精细的的言语运动。如果没有唇、舌、声带的精确的运动,就不可能想象人的言语活动。所以人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学会一门语言。 但如果没有听觉的反馈,我们对于语言的矫正便无从实现。虽然我们几乎不会在意,但每次我们说话时,实际都会有检查矫正的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哑巴不一定耳聋,但耳聋一定会丧失语言能力。 而我们行走、跑步、爬山、写字等运动行为同样都是动觉和外部感觉相互配合的综合结果,这种磨合不是一蹴而就,都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才逐渐固化下来的。 运动如此不易,那我不动总会简单些吧? 嗯,我只能说少年你还是太年轻。 平衡感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是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反映人的旋转运动,前庭反映人的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前庭与小脑关系密切,对保持身体平衡有重要作用。 平衡感觉是一种状态感觉,需要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才能实现身体真正的平衡。我们走路时为什么要摆臂?这是因为有利于身体重心的平衡。我们不小心踉跄的时候为什么要抬手?这是因为有利于身体的重新稳定。 我们最难感受到的那一定就是内脏了。 内脏感觉又称机体觉,是对机体饥、渴、痛、温等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位于脏器壁上。它们将内脏的活动及变化信息传入中枢。 内脏们就是企业的平台部门,对于维持功能的饥、渴等感觉只需要满足就行。但对于痛、温等感觉那就要重视了,因为这一定是内脏出现异常的表现。所以你看人体是多么精巧,不学习都不知道内在组织的详细,他们默默无闻,他们尽心尽力。 人体自然知道:外部感觉要多感,动觉静觉要有感,内脏感觉最好是无感。 但企业和组织都明白这个道理吗? 何以动如脱兔? -2019.11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是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状况的感觉,也就是肌肉、腱和关节的感觉,即本体感觉。它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动觉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是对自己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动觉感受器分布在人体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如肌梭、腱梭、关节小体等。当关节伸屈或肌肉弛缩时,就会刺激这些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脊髓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而产生动觉。通过动觉,能使人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空间位置、姿势和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人们由于具有高度精确的动觉,才能实现动作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运动技能。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动觉感受器存在于可以运动的组织之中,可以运动和动觉感知是匹配的,不能出现运动和动觉感知的错位。对于人体,凡是在不能感知范围外的运动,那就意味着风险。 当然有较真的同学可能会想到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也想到了: 头发飘动没有动觉感受器啊! 嗯!头发飘动是一种状态改变,但这不是运动。况且,只要凝神于头皮,还是能细微的感受到头发飘动引起的发根牵拉感觉。 人类对于运动充满了好奇,否则含羞草、捕蝇草等就不会在绿植中那样大卖。 动物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有机物为食可不容易啊!因为可食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都是其他生物,谁都不傻!哪能蠢蠢的让你吃掉? 为了增加生存机会,我们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我们身体相较更加柔软,获得了可运动的潜质。我们发展出外部感觉,洞察环境,收集信息,寻觅食物,感知危险。我们进化出神经系统,高效的进行信息传输、处理和反馈。但最重要的那就是还得动起来!调动身体的各部分去获取食物,远离危险! 不容易啊! 因为我们每天的千百万个动作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相当不容易的,都是协调、组织、熟练的结果。 我们的眼睛很美丽,不光是目光深邃。想想,如果双眼瞳孔各异,斜眼对眼各向其方,眼皮自由放浪,泪腺无拘无束,这一定不美!还会赶紧非常的恐怖! 动觉在人的认识和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动觉是主动触摸的重要成分,动觉和肤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通过手的触摸运动可以正确地知觉物体的大小、形状和弹性。手在运动时肌肉紧张度的变化,告诉我们物体的种种属性。 在视觉器官的工作中,由于有眼肌的动觉参与,才能有关于物体的大小、远近的视知觉。 在言语活动中,声带、舌与唇的精确谐调运动,是语音知觉的重要条件。巴甫洛夫曾指出,言语器官的动觉刺激是第二信号的基本成分、抽象思维的感性基础。没有声带、舌头、嘴唇参与的精确分化的运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言语活动。 在随意运动中,由于肌肉运动的速度和强度等信号不断传入大脑,形成反馈信息,才能实现大脑对肌肉运动的神经调节,使随意运动成为可能。如果没有精确的动觉反馈信息,就会造成运动失调。 人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各种感觉相互协调、相互验证的结果。动觉在各种感觉的相互协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动觉和其他感觉的结合,人的知觉能力就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如果你正在看这篇文章,你真的需要好好感谢你的手、你的眼睛、你的肩膀、你的脖子,还有幕后的无数的肌肉、神经、骨骼、血管等组织。 你想岁月静好,但它们在为你负重前行。 在看完文章以后,站起来,舒缓下身体,为脖子肩膀手臂做个按摩,轻声对它们说一句: “老伙计!您辛苦了!” 何以心如刀绞? -2019.11 内脏感觉在心理学中也叫机体觉,是指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感觉。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传入中枢,产生饥渴、饱胀、窒息、疲劳、便意、恶心、疼痛和性等感觉。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内部器官工作正常时,各种感觉融合成人的一般自我感觉,内部感觉的信号难以在言语系统中反映出来。只有内脏感觉十分强烈时,它才成为鲜明的、占优势的感觉。 内脏感受器感受人体内环境的变化,按其适宜刺激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化学的、机械的、温度的、痛觉的等类型。 内脏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比一般体表感觉神经纤维的数目少,它混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中,传入冲动沿这些神经从背根进入脊髓或沿脑神经进入脑干,引起相应的反射活动。内脏传入冲动还可以进一步经丘脑上行到大脑皮层及边缘叶,再通过下丘脑等处,调节内脏的活动。 内脏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体内的自然刺激(如肺的牵张、血压的升降、血液的酸度等)。由心血管、肺、消化管等组织器官来的内脏感受器传入冲动,能引起多种反射活动,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起重要作用。 内脏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一般不产生意识感觉,但传入冲动比较强烈时也可引起意识感觉。例如,胃发生强烈饥饿收缩时可伴有饥饿感觉,直肠、膀胱一定程度的充盈可引起便意、尿意。但是,内脏传入冲动引起的意识感觉是比较模糊的、弥散而不易精确定位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内脏的很多感觉处理对于你来讲,是无感的,也就是无意识的。有你没你都一样,人家自己就把事办了。 往深处讲,有些事还真不能把权限给到意识层面,否则你一赌气,老子不心跳了!那还得了,所以还没有人通过意识控制心跳自杀的。 你说你能控制呼吸,那你就憋气憋死自己!身体很奇妙哦!你憋到一定时候,控制权就被拿走了,你就会不受控制的大口呼吸起来!好玩吧! 我靠!这说明了什么? 内脏的感觉和控制,比我们的意识要理性的多! 对于大多数内脏感觉,我们可以平和的对待,但对于痛觉那就必须认真了! 因为升级到意识层面,那就一定就是身体没法自己搞定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为控制来解决。人在夜晚的时候,会对于内脏感觉更加灵敏,这个时候就可以认真的透析自我。睡梦中,某些内脏感觉甚至会通过植入到你的梦境中来展现。如果经常出现,那就需要引起重视!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绞。”形容内心痛苦得像刀割一样。 我向来认为语言来源于生活,心如刀绞所对应的就是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是心脏缺血反射到身体表面所感觉的疼痛,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类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 心肌供血不足,它受不了了啊!心脏完蛋,全完蛋!所以这种疼痛就特别的锥心! 我眼睛近视了以后,我就时常在想,我要是没近视多好! 我身体受伤了以后,我就时常在想,我要是没受伤多好! 后来,我变了, 我发现我耳聪目明,我感觉我很幸福! 我感觉我头脑清醒,我感觉我很幸福! 我感觉我内脏正常,我感觉我很幸福! 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 把握当下才最重要! 何以外化归心? -2019.12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当然感觉并不一定在某一时间内只反映一种属性,而是可以反映许多种属性,但在感觉中,各种属性之间既无组织又无界限。正如一个人进入到某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虽然这个环境中既有各种声响,又有各种气味,但他分不清哪个声响来自哪种东西,哪种气味散发自哪个物体,这时对他来说,各种声响和气味只是杂乱无章的一大堆刺激。 可以想想,如果没有感觉,我们的内在和外在环境就处于信息完全隔绝的状态。这种状态十分危险,因为信息隔绝就代表这无法感知危险,也无法获取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必然在竞争中无法胜出。 回望整个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我们可以看到感觉的逐渐拓展和演进。生物最开始演化出触觉,然后演化出味觉和嗅觉,再演化出视觉和听觉。这是由生物所面临的危险程度所决定的,大难临头了,还没有触觉太可怕了。而为什么我们认为好吃的,就会那么的香甜?这也是对于物质的可用性进行了反馈回路的截短,太长的反馈回路,搞什么事都搞不长,截短了就好理解了。这块肉对我身体有好处,远没有这块肉闻起来好香吃起来好好吃直接。 我们常常以为我们感觉到的就是客观世界,其实真相很直接,我们的大多数感觉都不是客观的。味道是客观不存在的,这只是大脑对于反馈回路的形象简化;颜色是客观不存在的,这也只是大脑杜宇反馈回路的形象简化。那声音是客观的吗?疼痛是客观的吗?…… 认识到世界的真相很难,但如果掀开一个角,看到世界的真相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时刻认识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满眼的电磁波对我们的意义不大,而转为为视觉的颜色,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这里的色,就不是常人理解的色,而是我们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所努力转化的色。这里的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真实存在,未转化之前的真实。 色与空之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转化回路。我眼中的颜色和你眼中的颜色不同,少年时候我眼中的颜色和青年时候的我眼中的颜色不同,我们听到的声音不同,我们感受的味道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的感觉也是独一无二的。 但真实世界哪是我们身上这么点感觉器官和感觉器能形象转化的? 很多生物具备人类没有的感觉,鸟类可以感受磁场,鲨鱼可以感受电场,谁知道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呢? 承认我们的局限性并不丢人,所以我们做了很多感觉外化,开发了不少的仪器将更多的空转化为色。通过收音机,我们听到了电波;通过光谱仪,我们看到了更广域的电磁波;只要你稍微环顾四周,比比皆是。 将更多的外在信息获取并转化,是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外在的信息烟波浩渺,所以我们需要感觉、认知、转化、储存、反馈、行动等。我们的内在机制,到现在我们也未能深入了解,人体实在是太复杂。所以人类是更高级物种创造的,这种论调层出不穷。 我们的身体可以孕育生命、生生不息,但我们自己外在的行为可以蠢到笑掉大牙。当我们还在学习1+1=2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早就以远超诺贝尔奖的水平运用自如。DNA的复制和表达、细胞的分裂和成长、细胞器和线粒体的和谐共存、食物的分解和运输、ATP对于能量的转化、血糖元和肝糖元的仓配管理、心跳和呼吸的频率管控…… 这随便拉一个课题出来,我们一辈子都搞不明白其中的机理,更遑论控制和复制。所以,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机制和流程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战略十分清晰,就是为了生存和繁衍。我们的外在行为却常常与我们的身体内在相悖。 身体在努力进步,我们却可能正在浪费时间颓废无为; 身体在奋发向上,我们却可能正在抽烟喝酒毁灭自我; 身体在兢兢业业,我们却可能正在暴躁发飙伤害自身。 这太让人精神分层了,我们的自主行为就像走不好路的一岁小孩一样,所以大脑不敢让其他行为由我们自主控制,否则我们分分钟玩死自己。呼吸、心跳、消化等等行为坚决不能放权给有意识的自主。 无论是外在感觉还是内在感觉,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还十分的遥远。 真实世界、感觉世界、认知世界、虚理世界这四个世界是我们一生的永恒。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却没有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蒲首萄(微信:pushoutao,如合意共鸣,欢迎交流!) 作家:近二十年写作经历,已创作300+古典诗词,数百篇散文、杂文、现代诗、小说等 管理实践者:习惯学习,爱思考,具备战略大局观和系统思维,对供应链理解深刻,具备全链条思维能力。对物流、汽车、家电等及上下游相关行业长期研究,目前为一带一路外贸商学院特邀物流专家、罗戈专栏专家、商业新知专栏专家 自媒体人:坚持写作,将思想凝文外化,在《新鲜杂谈》公众号每日推送原创文章 部分著作:《系统十论》、《组织十论》、《生物与企业论》、《迎春集》、《盛夏集》、《词林润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