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病机学说---脏腑病机--心系病机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08 发布于上海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是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的内在机制。

    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

  疾病既已发生,则患病机体势必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这些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反映出人体发生疾病时的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以及升降失常等变化。但若要确切判明病变的部位、性质及对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则必须将病机分析落实到脏腑上,才能保证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脏腑病机,对于进行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整体机体,而使其他脏腑发生病理改变,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产生了脏腑组织之间病变的传变。

   在研究脏腑病机时,不仅要注意脏腑本身的病理变化,而且要重视脏腑之间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五脏病机

   五脏病机是指五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变机制。五脏的阴阳、气血,是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脏的阴阳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血与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从阴阳、气血和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关系来说,则阳和气、阴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在五脏阴阳气血失调中,各脏之阴阳气血的病变,因各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不同,分别有所侧重,而具有不同的病机特点。

   各脏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各脏的阴阻失调,久必及肾。各脏之气血,又均化生于水谷精微,各脏的气血亏虚,又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各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不一,故各脏的阴阳失调和气血失调的病理变化也不完全相同。

心系病机

心系病机是指心脏系统阴阳气血失调的病变机制。

心的生理病理特点

   心位居上焦,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主血而外合周身之脉。

   心脏阴阳调和,气血充足,则心神健旺,气血环流周身,洒陈于五脏六腑,灌溉于四肢九窍,使人体各脏腑组织生生不息,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包络为心之外卫,具有保护心脏,防御外邪的作用。

   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有“君主之官”之称。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神志和主血脉。心的任何病变均可出现血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的改变。

   这些病理变化是心之阴阳气血失调的结果,心之阴阳气血失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

心的基本病理变化

  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故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因虚实寒热之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

 1.心气、心阳失调:心气心阳失调主要表现为阳气偏衰和阳气偏盛两气个方面。

1)心的阳气偏衰: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和心阳虚。

   心气虚:又称心气不足,是指心气虚损,心脏功能减退而血行无力,心神不安,伴有气虚的病理变化。心气虚的病机特点为气虚而心神不安,其病变性质为虚而无寒,或寒象不显。

  心气虚多由久病体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耗气,或禀赋不足等因素所引起。因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动九心气不足,心主血脉功能减退。

  由于血液为神志的物质基础,心气虚衰,鼓动力弱,血脉不充,则心神失养,所以既有心神不足之病,又有全身气虚之变。临床上以心悸气短,动辄益甚,神疲乏力等为重要特征。心气虚可用生脉饮加上养心益气之品,以补气养心。

   心阳虚:又称心阳不振,是指阳气不足,虚寒内生,温煦失职,心神失养,血行迟滞的病理变化。心阳虚的病机特点为阳虚阴盛、心神失养、血行迟溢。其病变性质为虚为寒,亦有虚实夹杂之变。

   心阳虚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

    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

    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

    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

    或久病失养等所致。

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故心阳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心神不足、阳虚阴盛和血运障碍等几个方面。

 其一,心神不足。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则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萎靡、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其二,阳虚阴盛。阳虚则寒,心阳不足,温煦功能减退,故临床可见畏寒喜暖、四肢逆冷等虚寒之象。心气虚与心阳虚相比较,心气虚为虚而无寒象,而心阳虚则是虚而有寒象

 其三,血运障碍。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阳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滞心脉,形成心脉瘀阻之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心胸憋闷、刺痛,脉涩或结代等。

   心阳暴脱:心阳暴脱是指阳气突然衰败而欲脱导致心神失守,血行异常,且伴亡阳的病理变化。若心阳虚极,或寒邪暴伤阳气,或瘀痰闭阻心窍,均可导致心阳衰败而暴脱,从而出现大汗淋滴、四肢厥逆、神识模糊、脉微欲绝等宗气大泄,阳气将亡之危候。

 (2心的阳气偏盛:主要表现为心火亢盛和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心火亢盛是指火热炽盛,内炽于心而扰神、上火伤津动血的病理变化。心火亢盛的病机特点为火热内炽,扰神动血,其病变性质为实为热。

  心火亢盛系火热之邪内侵,或情志之火内发,或过食辛热、温补之品,久而化热生火,或脏腑功能失调而生内火等,其主要病理变化是:

 其一,火扰心神。火气通于心,心火内炽,扰于心神,则心神失守,每见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神志不清等病理表现。

 其二,血运逆常。心主血脉,热迫血升,心火阳盛,气盛动速,则脉流薄疾,可见心悸面赤、舌红绛、脉洪数等,甚至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

  其三,心火上炎与下移。心火上炎是指心经火旺,循经燔灼,躁扰心神,上炎头面口舌的病理变化。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故可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生疮等。

  火下移,即心移热于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下移于小肠,可现小便黄赤,或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小便赤、灼、痛的病理现象。

其四,热象显著。阳盛则热,心火亢盛,则多见实热征象,如身热、口渴饮冷、溲赤、便结等。

    痰火扰心:痰火扰心亦称痰火扰神,是指火热痰浊扰乱心神而神志不宁的病理变化。痰火扰心神的病机特点为痰火内停、神志异常,其病变性质为热()为实。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引动心火,心肝火旺,煎熬津液为痰。痰与火结,上扰心神,则心神失守,清窍闭塞;或外感温热之邪,夹痰内陷心包,而成痰火扰心之候,以神志错乱为主要临床特点。

   痰蒙心窍与痰火扰心:痰蒙心窍,又称痰迷心窍、痰蒙心神,是指痰浊内蕴,蒙蔽心神而神志昏蒙的病理变化。痰蒙心窍的病机特点为痰凝气结,神识昏蒙,其病变性质为寒为实。痰蒙心窍与痰火扰心均为痰气交阻,但前者无火,后者火盛。

2.心血、心阴失调:心血、心阴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亏损、心阴不足和心血瘀阻等方面。

  (1心血虚:又称心血不足,是指血液亏虚,血不养心,心神失养,血脉空虚,伴有血虚的病理变化,心血虚的病机特点为血虚而心神失养,其病变性质为虚而无热或热象不显。

   心血虚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心血虚的基本病理变化为:

其一,血液虚少。心血不足,血脉空虚,血主濡养,故有全身血虚之征,以面、唇、舌等淡白无华,以及脉细无力为特征。

其二,心神失守。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神不守舍,则神识衰弱面神思难以专一,甚则神思恍惚,或失眠多梦惊悸不安。

  (2心阴虚:又称心阴不足,是指阴液亏虚,心阴耗伤,心神失养,虚热内生或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

    心阴虚的病机特点为阴虚内热心神失养,其病变性质为虚热甚则为虚火。

    心阴不足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等所致。

    心阴不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虚热内生。阴液亏损,不能制阳,阴虚阳盛,虚热内生。可现阴虚内热甚则阴虚火旺之候,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咽干、面红升火、舌红、脉细数等为特征。

其二,心神不宁。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扰,影响心神,而见心中烦热、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

其三,血行加速。阴虚内热,热迫血行,脉流薄疾,影响心主血脉之功能,故脉来细而且数。

心阴虚与心血虚:从病机上看,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同属阴血不足范畴,但心血虚为单纯血液不足,血不养心,主要表现为心神失常和血脉不充,失于濡养方面;而后者除包括心血虚外,主要表现为阴虚不能制阳,心阳虚亢,虚热内生之候。所以心血虚以血虚不荣之“色淡”为特点,而心阴虚则以阴虚内热之“虚热”为特点。

    (3心血瘀阻:亦称心脉痹阻,是指血行迟缓,瘀血阻滞心脉的病理变化。

    心血瘀阻的病机特点为瘀血阻闭,心脉不通。其病变性质为实,多寒少热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心脉寒滞,或痰浊凝聚,血脉郁阻不畅均可导致心血瘀阻。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

   心脉气血运行不畅,甚则可见血凝气滞、瘀血阻闭、心脉不通为基本病理变化,以心悸怔忡,惊恐万状,心胸憋闷、刺痛,甚则暴痛欲绝为特征。

   心主血脉而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其经为手少阴经,又与小肠相表里。这种功能上的特定联系构成了心系统,故心的病理变化就是心系统各层次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血脉和心神两个方面。

在血脉方面,寒则血液凝滞而心胸闷痛、四肢厥冷;

热则血液妄行而面肤色赤,出血;

虚则运行无力,血流不畅、脉微或涩;

瘀则循环不良,血络阻滞,血不流而脉不通,瘀血为害。

在心神方面,寒则心神不足,神情沉静而卧欲寐,甚则阳气暴脱而神识不清;热则心神失守,神情浮躁而烦扰不眠,甚至谵语妄言;虚则神疲懒言,萎靡不振;实则喜笑无常,悲不自胜,或癫狂。

汗为心之液,大汗之后而又亡心阳,心火上炎则舌赤烂痛,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尿赤涩痛。

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心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主要包括心与肺、脾、肝、肾及小肠等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反映了心系统病理变化的整体性、复杂性。

图片

  一、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气上通于肺,肺主治节而助心行血。心与肺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和血的功能失调方面。

  1.肺气虚弱,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心气亦弱。心气虚弱,心血不能充养于肺,肺气亦虚。心、肺之气虚相互影响终致心肺气虚,心气与肺气俱虚,血无力,宣降失常。临床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嗷喘促、动则尤甚,声低气怯,胸阅,咳痰清稀等症状。

  2.肺气虚弱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此为心肺气虚而气虚血之变。导致血液运行迟滞,而出现胸闷、气短,以及心悸、唇青、舌紫等心血瘀阻的病理表现。

       3.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由血及气,也会影响肺的宜降功能,使宣肃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心胸憋闷刺痛,以及咳嗽气促、喘息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

  4.心火炽盛,灼伤肺阴,火烁肺金,既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火内扰之症,又可出现咳嗽、咯血等阴虚肺损之状。

  5.在温热病的发展过程中,疾病的传变,可以从肺卫阶段直接进人心营即所谓“逆传心包”。温热邪气侵犯肺卫之后,不顺传气分而径入心营,称之为逆传心包。临床上,初见发热微恶塞、咳嗽,继则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绛等由肺卫直入心营的症状。

图片

二、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又统血,故在病理上心与脾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心阳不振或心血不足会影响脾之运化,使脾之功能失常。反之,脾虚健运无权,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所养,亦能为病。

  1.脾病及心: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都能影响于心,导致心血不足。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之面黄神疲、食少便溏,以及其统摄失职之出血,又有心悸、失眠、健忘、脉细等心血不足之症。

  2.心病及脾:心行血以养脾,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血虚无以滋养于脾影响脾之健运,又会导致脾虚气弱,健运失司。临床上,既有心血不足之症,又有脾气虚衰之状。

不论是脾气虚而致心血不足,还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影响脾之运化和统血之功能,心与脾,两者互相影响,终至心脾两虚

心脾两虚是指心脾气血阴阳亏损,以血不养心,运化失职为主要的病理变化。

心脾两虚的病机特点为心脾气血虚弱,其病变性质为虚而无寒或寒象不著。临床上,表现为脾气虚弱而食少腹胀,心血不足而心悸,心神失养而失眠、多梦,以及全身气血两虚而眩晕、面色不华、体倦等。

  另外,心主血液的运行,脾有统血之功,在心脾两脏的作用下,使血液沿着脉道正常运行,不致溢于脉外。当心脾两虚时,脾失统摄,则又会出现出血性病理改变。

图片

三、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故心与肝的病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

      1.血液方面: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

肝血不足,心血亦因之而弱。在临床上常常是心悸证忡、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无力等心血不足的症状和头晕目眩、爪甲不荣、肢麻筋挛、视力减退、妇女月经涩少等肝血亏损的症状同时并见。

血虚证不仅有心脾两虚,而且又有心肝血虚。心肝血虚是血液亏虚,心血虚少,肝血亦亏,头目、筋脉、爪甲、血海失养的病理变化。其病机特点血虚失荣,其病变性为虚,而寒热不显。心肝血虚既有心血不足的表现,又有肝无所藏,不能荣筋养目之候。

       2.神志方面:心肝两脏有病常表现出精神异常,如心肝血虚,血不养心,肝失濡养,则神无所主,疏泄失职。肝血亏虚的病人,除有肝血不足的症状外,还会出现心悸不安、失眠多梦等神不守舍的症状。

若心阴不足,虚火内炽,则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的同时,往往还会兼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等肝气上逆,浮而上亢的症状,这是心肝之阴血亏损,而心肝之阳气无所制约的结果。

甚则心肝火旺,相互影响,气郁化火生痰,痰与气(火)相结,阻蔽心窍,扰于心神,又可导致癫狂等精神失常之病。

在某些精神情志疾病中,心肝两脏相互影响,肝气郁结,气机不调,可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反之,情志失调,又可致肝气不舒甚则肝气火上逆终致心肝火旺。心肝火旺是心肝邪热炽盛,循经上炎躁扰神明,灼伤脉络的病理变化。心肝火旺的病机特点为邪热炽盛,扰神伤络其病变性质为火()为实。

图片

 四、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为水火既济的关系。心肾之间阴阳水火精血动态平衡失调,即为心肾不交,其主要病理表现是肾水亏而心火旺,以及心肾阳虚水泛。

 1.肾阴不足,心阳独亢:肾水不足,不能上承以济心阴,心阴不能制约心阳,使心阳独亢而致肾阴亏于下,心阳亢于上的病理变化,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以及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

 2.心肾阴虚,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不能制约心阳,以致心火上炎,而见五心烦热、消瘦、口干少津、口舌生疮、心悸、失眠、健忘等。

 心肾阴虚是心肾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甚则阴虚火旺而致心火上炎的病理变化。心肾阴虚的病机特点为水不济火,虚火上炎。其病变性质为虚为热。

  3.心阳不振,水气凌心:心阳不振,不能下温于肾,以致寒水不化,上凌于心,阻遏心阳,而心肾阳虚。心肾阳虚是心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失于温煦功能减退,气化失常,血行无力的病理变化。心肾阳虚的病机特点为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其病变性质为寒,为虚或本虚标实。以心怪、水肿、畏寒为其临床特征,甚则水气凌心射肺又见喘咳之候。

  此外,心血不足和肾精亏损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精亏血少,而见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此亦属心肾之间生理功能失调的病变。

图片

   五、心与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两者在病理上相互传变。心可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又可上熏于心。

1.心移热于小肠:心火炽盛,会出现心烦、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等症状。若心火下移,影响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又可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甚则尿血等症状,称“心移热于小肠”,又称“小肠实热”,可用清心利尿的方法导热下行。

2.小肠实热上熏于心: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出现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糜烂等心火上炎的病理现象。在治疗上,清心泻火和清利小便的药物并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