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玉明说红楼 | 沁芳梦远隐红楼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06-08 发布于陕西


《红楼梦》第17回,前半部分内容的题目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写大观园峻工之后,贾政带着一帮清客和贾宝玉,一边游览一边商议给各处的景观和建筑拟写匾额和对联。对于讲究的园林来说,这也是一桩重要的事务。典雅精妙的文字不仅与景物相得益彰,也体现了主人的身份和趣味。同时,贾政还有一个念头,他闻得掌管家塾的人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也想考校他一番。虽然贾政看重的是宝玉做八股文的能力,但若有些“歪才情”,也是一点安慰吧。

《红楼梦》所描绘的大观园,结合了当时江南园林和帝王苑囿的特点。

有一条从园外引入的活水曲折环绕,流过整个园林。它是整个园林结构的主线,也给园林带来了大自然生动活泼的灵气。

沿着河流堆建了几处石山和土丘,石山上均长满了爬山虎之类的藤类植物,土山上则种植了各类林木与花草。山水相映,花草丰茂。

Image

大观园的建筑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沿着中轴线分布的主建筑。从正园门进去,首先是一座翠幛大假山,然后经过一座桥,迎面是一座玉石牌坊。穿过牌坊,是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称为“省亲别墅”。这是皇家行宫的格调,堂皇正大。

另一类建筑是分散在园林各处,傍山沿水,总共有十几处院落,各有各的风格,每个院落的植物也各有特点。这些院落和各处的亭台水桥互相映衬烘托,是江南园林的风格。

当时贾政等人进了正门,避开中间大道,从假山之间的小径逶迤转折而行。穿过一个石洞,然后来到平坦宽豁之处。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流泻,在这里汇成水池,一座三孔石桥跨过水面,桥上有亭。

只见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问跟随的清客:“诸公以何题此?”清客们商议后拟名“翼然”。这是直接从欧阳修《醉翁亭记》里搬用过来的,原文中“有亭翼然”一句,意思是形容亭子四角翘起,如同张开的鸟翼。

这个拟名既不能体现眼前景物的特点,也毫无巧思。但清客的职能是为主人凑趣,今天特别要让宝玉在父亲面前显露才情,所以这时候笨拙就是聪明。

Image

贾政虽然才情平平,也知道“翼然”两字冒着傻气。他提出要考虑“此亭压水而成”的特点,题名当偏重于水。但他也找不到思路,只能顺着清客的思路,从《醉翁亭记》里找材料。他想起那篇文章里写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觉得用一个“泻”字不错。旁边立刻有一位清客凑趣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这是化用原文,来切合眼前的景象。

接着就轮到贾宝玉了。清客装笨,贾政真的笨,给他留下了空间。他首先评述“泻”字,说欧阳修用它来说酿泉是不错的,但现在用来题眼前之景却不妥。什么道理呢?书中没有说。但可以推想:“泻”字形容水流急而快的样子,而酿泉是一道山泉,说它“泻出于两峰之间”,颇为生动。而大观园中的水是一道人工引入的河流,要突出一个“泻”字,怎么也觉得勉强。再说“泻玉”,宝玉说这名字“亦觉粗陋不雅”。为什么呢?字面太显豁,一览无余,没有涵泳回味的空间。所以,还须“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总之,贾政与清客合拟之名,是化用古人名句,比生硬搬用切题,但缺乏创造性,所以不能充分体现眼前景物所蕴涵的美感。

Image

宝玉所拟的名字是“沁芳”。后来,大观园中由这一道清流构成的景观,溪、桥、亭、闸,皆以“沁芳”命名。以周汝昌的意思,“沁芳”二字,道出了大观园的灵魂。

宝玉说完,“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以贾政一向对待宝玉严苛凶狠的态度,这表明他非常满意了。

“沁芳”好在哪里?

首先,这个汉语构词前人没有用过,它是《红楼梦》的新创,用来呈现贾宝玉富于灵性的形象。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就离不开种种创造性的力量。所以,一个词,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

其次,它十分切合大观园的景色和情调。大观园中,兰苑菊圃,芍药牡丹,翠竹香草,各处不同,四时变化,沁芳溪宛转曲折,流过整个大观园,把这些融汇成一体。

再则,这个名称十分雅致。“沁芳”可以理解为各处花卉草木的芬芳沁入水流,随水流动,也可以理解为水流所蕴涵的芬芳之气向空中散发,沁人肺腑。事实上它正是利用了汉语词汇的多义性,表达了丰富而变化的内容,饶有“蕴藉含蓄”之趣。

Image

周汝昌对“沁芳”二字非常重视,认为这是《红楼梦》全部之核心。他的阐释让人感觉不免过度。但是,我们知道《红楼梦》多以花象征美好的女性,借花的凋零和遭受摧残悲慨女性不幸的命运。因此,认为“沁芳”之名与全书的主旨相呼应,这应该没有问题。

今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以《红楼梦》这一段故事为材料,归纳为:“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指出:“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然后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有人认为这个考题有点“飘”,不太好把握。

但聪明的学生仔细想一下就会知道,题目的落脚点是分析“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者的关系,并不是要求分析《红楼梦》。当然,如果原来对《红楼梦》比较熟悉,对故事理解透彻,写起文章自然就更顺。所以我在这里对考题所用的原始材料做一些解析,既是分享读书之趣,也是供考生做一点事后的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