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气血津液神之---神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08 发布于上海

《黄帝内经》经典句段之四

神,既是中医学中的概念,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神是指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力量,是宇宙的主宰和规律。

《黄帝内经》经典句段之三

中医学的神,是有关人体生命的认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总称。

人体五脏功能的协调,精气血津液的贮藏与输布,情志活动的调畅等等,都必须依赖神的统帅和调控。

于是又产生了神是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的概念,故《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并且指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精气血津液是化神养神的基本物质。

神的产生,不仅与这些精微物质的充盛及相关脏腑机能的发挥有关,而且与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密切相关。

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精、气、血、津液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不能脱离这些精微物质而存在的。

神是寓于形体之中,脱离了形体组织的神是不存在的。

脏腑形体官窍中充满了精气血津液的物质,在脏腑之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下,通过这些精微物质的新陈代谢,产生了生命活动,可以从形色、眼神、言谈、表情、应答、举止、精神、情志、声息、脉象等方面体现出来,而这些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的总称为

中医学将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藏于“五神脏”。《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五神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五脏所藏的精气。

《素问·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五脏精气充盛,则五神安藏守舍而见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运动灵活、睡眠安好、意志坚定、刚柔相济;

五脏精气亏虚,不能化生和涵养五神,可见五神的各种不同病变。

精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强健,则神旺。

精气血津液亏耗,脏腑功能衰败,则神衰。

中医诊病以望神为首要,结合闻声、切脉,将神的盛衰作为了解脏腑精气充实与否的重要标志,并借此预后疾病的吉凶。

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外界刺激下,人体内部脏腑将做出反应,于是产生了神。

心得生理功能最为重要。心藏神,主宰和协调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同时也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而作出应答反应的结果,表现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人有正常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以心为主的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协调整合的结果。

:外界事物的信息通过感觉入心,通过心得忆念活动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称为意。

:将忆念保存下来,即通过记忆来累计事物表象认识的过程,称为志。

:在此基础上酝酿思索,反复分析、比较事物的过程,称为思。

: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由近而远地估计未来的思维过程称为虑。

:在上述基础上,准确处理事物,支配行为对事物作出适应反应的措施,称为智。

《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反应人的认识活动。

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还可产生不同的情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怒、喜、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刺激而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脏腑精气的盛衰对不同情志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神的产生是与脏腑精气的生理作用密切相关。

神的作用: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又是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神是由精、气、血、津液等作为物质基础而产生,又能反作用于这些物质。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精气产生神,神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主宰来调节其生理功能。

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因此神的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

精、气、血、津液的充盈与运行有序,物质转化与能量转化的代谢平衡,脏腑功能的发挥及相互协调,情志活动的产生与调畅,心理状态的宁静怡然,却病延年的养生之道,都离不开神的统帅和调节。

神是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形离开神则形亡,形与神俱,神为主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