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什么都可以牺牲,唯独不能牺牲心智,为什么光绪是个失败的皇帝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2-06-08 发布于甘肃

本文时长约8分15秒左右,建议您先收藏再阅读。

光绪二十年六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由此引发朝鲜内乱。慌作一团的朝鲜王室不得不请求宗主国大清出兵平叛。而在旁窥伺已久的日本也借机出兵朝鲜。

消息传到大清朝廷,年轻的光绪皇帝,感到既好气又好笑。小小倭国居然如此不自量力,虽然我大清国屡败洋人之手,割地赔款,但也励精图治。且不说这些年花了大价钱搞了“洋务运动”,建成“亚洲第一”的铁甲舰队,就算没有这些,收拾你们这种跳梁小丑的倭人还是绰绰有余的。老虎不发威,你们是真把我大清当成病猫了。

但在气愤的同时,光绪皇帝又感到了异常强烈的兴奋。那就是,在他看来振兴大清的机会终于来了!没有比战争更能证明一个皇帝的赫赫武功了。坐在养心殿内的光绪,思绪万千,脑海里不断的涌现着历代爱新觉罗祖先的光辉业绩。

文章图片1

虽然,文武百官经常在他面前称颂“同光中兴”,但在他看来,这和他没太大关系,这一切都是“亲爸爸”慈禧和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群大臣在忙活的事。他只是慈禧帘子前面的一个摆设而已。好不容易熬到亲政,但“亲爸爸”还是抓着大部分权力不放。如果,他能借这次战争,充分的展现出他的才干,那无论朝野肯定会对他刮目相看,那威信也就自然能树立起来。到那时,“亲爸爸”只能放权,他这个“中兴之主”也能彻底扬眉吐气,就可以按他的想法刷新政治。带领大清按他的设计走上强大的道路。

光绪迫切需要一场大的事件来证明自己,而发生这种事件最好的形式就是战争。只要获得胜利,无论是对他和对整个大清朝,这是重新树立形象和提振民族士气的最好办法。但和西洋人的历次战争,已让大清国从上到下患上了“恐洋病”,和洋人开战不仅不现实,更没那个底气。

而这次日本国的主动挑衅,在光绪看来简直是天赐良机,没有比日本这样更适合的对手了。蕞尔小国,沐冠之猴,穷而无赖,阴而无谋。完胜日本,在他看来就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的事。于是,光绪皇帝拍案而起,决心对日开战。

诚然,光绪的这种想法也不是他一个人的自我陶醉。在庙堂和民间也有着相同的声音出现,虽之前被西方列强打的体无完肤,但对于当时的民众和统治阶层来说,也只是打醒了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还依旧不肯从天朝上国的梦境中醒来。

文章图片2

“岛夷小丑,外强中干,久为實海所共知;我中华海防已三十年,创建海军亦七八年,武备修举,足以永靖海氛。”这就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

而那些被打醒的一小部分人对皇帝的这个决定却没那么乐观。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虽然李鸿章统帅着北洋陆海军,并一直主持处理大清朝与各国的关系,所以。对国际事务颇有了解的他十分清楚日本这个小国20年来的发展和变化。

从军事实力上说,日本绝不居下风,经过“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国家效率、战争动员能力等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虽在综合国力上有所差距,但日本实际上已为此次战争已筹划很久,

在他们的计划中这就是一场日本国运的豪赌。

基于以上判断,李鸿章提出了“避战求和”的建议。他建议皇帝主动从朝鲜撤军。如果避过此战,中国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对和平时期。等实力充足之后,再与日本开战不迟。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李鸿章的建议也值得商榷,因为当时清王朝已不是靠时间就能强大的,其失败已经无法改变。但在当时来说,这个建议还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文章图片3

对于这个建议,光绪皇帝认为简直荒唐可笑。皇帝毫不留情地斥责了李鸿章,皇帝认为,主动撤军,有失“大清”的体面,必不可行。他要求李鸿章紧一切时间,整军备战。

细节能发现一个人的性格,大事的处理更能清晰且全面的展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亲政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中,光绪皇帝暴露了他综合素质的平常和性格的缺陷。光绪自以为精读过《孙子兵法》和《圣武记》,就懂了军事,且不说这种纯书本的纸上谈兵让人无语,更何况,时间已进入近代,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那时候光绪已亲政5年,对国际事务,尤其对这个近在咫尺的邻居日本,所表现出的居然是惊人的无知。这对于一个处在世界大变局时代的国家领导人,不仅仅是个人的缺陷,更是一个国家的致命缺陷。

果不其然,战争过程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清军与日军第一次交锋于朝鲜成欢驿,即遭惨败。及至九月平壤之战,朝廷寄予厚望的李鸿章嫡系精兵又一次全面溃败。此后不到半个月,清军全部被赶过鸭绿江,日本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全朝鲜。

光绪大为震怒,他既不检讨自己,也不分析战局,将全部责任都推给了李鸿章,认为这是他指挥不力的结果。1894年十月,日本军队突破由三万中国重兵把守的鸭绿江,长驱直入。兵锋直指沈阳。把守鸭绿江的是以敢战闻名的并有“巴图鲁”称号的悍将宋庆,他的部下也是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最精锐的部分。虽然,清军将士在鸭绿江防卫战中的表现也堪称英勇顽强。然而在日军的强大火力面前仍然不堪一击。

直到这时,皇帝才发现,问题可能不是清军“不敢于胜利”,可能大清的军事实力和日本相比真的有差距。但这只是他内心的隐约感觉。对着李鸿章这些大臣,他还是不肯承认的。

圣旨雪片一样从京师飞来,每一道都口气急迫。此时此刻的光绪,已没了最初的那份自信,代之以的是歇斯底里和气急败坏,六神无主且吓破了胆的光绪只是一味的要求将领们竭尽全力把日本人就地截住,不得让他们前进一步。但就是他这样的胡乱指挥,使得本就对清廷不利的战局,更是雪上加霜。

文章图片4

而作为大清“裱糊匠”的李鸿章,在日军侵人中国境内的那一刻,他就明白这场局部战争已经演变成一场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之战。于是他给皇帝上了道长长的奏折,提出了“打持久战”的战略主张。他说,形势很明显,敌强我弱,日军利用速战速决,我军利用“持久拖延”,日本的国力无法支持它打一场漫长的战争,如果中国能以空间换时间,不争一被一地之得失,把日本掐住,直至把日本人拖垮,相反,如展急于争锋,那么就会在阵地战中迅速消耗自己的力量。

应该说,李鸿章的这个建议还是很有战略眼光且符合实际的。他的这空间换时间的理论,之后在抗日战争中也得到过运用。

但是,此时的光绪根本听不进李鸿章任何建议,连李鸿章的这道奏折都没有耐心读完,他犹如一个任性且狂躁的孩子,所有的心思就是要阻止日军前进,必须要阻止,不计代价的阻止。除了这个。任何对他的建议只会会演变成一场毫无道理可讲的放刁撒泼般训斥。

所以,一批又一批的清军精锐不得不被送上前线,不断的被日军吞噬。这一切正是日本求之不得事。而光绪皇帝,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军队飞灰湮灭,越发惊恐焦躁,一开始的壮志凌云,踌躇满志都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剩下的只有一次次打砸房内器物的破碎声音和半夜里的哀怨的哭泣声。

文章图片5

中日战争中,光绪皇帝表现出了晚清统治者少有的血性。这是必须要肯定的事实,但由于这个年轻皇帝,从小被送入皇宫大内,少了正常家庭的关爱,上有慈禧的压制,周围又是一群心思异于常人的太监宫女围绕,虽有温同龢等满腹经纶的大臣精心教育,但在其心智上却施加不了任何正面的影响,也就造成了其心智的不健全。虽然作为帝师的温同龢早有发现,但碍于君臣名分不能过多矫正,更不能对外宣扬,只能在其日记中记述下来。

还是在少年时期,翁同酥就已经发现皇帝脾气之暴烈非同一般。仅仅从光绪九年(1883)二月到六月不到半年间,《翁同稣日记》中记载了一个12岁的小皇帝六次大发脾气: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后殿大发脾气,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得鲜血淋漓,“手尽血也”。动不动就摔东西,甚至有自残举动,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讲,绝非寻常。翁同稣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脾气十分不祥,在日记中写下了“圣性如此,令人恐惧”的担忧。

事实上,畸形的成长环境中,光绪的人格始终没有完全发育起来。在成年之后,皇帝仍然表现出幼儿一样的缺乏耐心、固执己见,每有所需就立即要求满足,缺乏等待延后满足的能力。

《宫女谈往录》中老宫女描述道:“他性情急躁,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骂混账。”

所以,中日战争与后来那场著名的改革之所以失败,与皇帝性格中的这种缺陷很难说毫无关系。其实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光绪的身上,之前的同治和之后的末代皇帝宣统都有着相同的问题存在。

文章图片6

曾做过溥仪的老师的庄士敦针对溥仪受过的教育说:“我认为,如果必要的话,任何东西都可以牺牲,而不应让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假如继续把他作为一个在本质上与一般人根本不同的人来对待,那么,他作为一个人,几乎肯定将会是失败的,而且也很难相信,他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君主。”

清王朝,对王室子弟的教育不可谓不严,所以整个清朝也从未出现过明朝那么多的荒唐皇帝。试想如果没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或许,清皇朝还能多延续几代。但无论能延续多少年,却始终也没能突破历代皇朝“三世而衰”的魔咒。

其实,在民间,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所以说,在教育这个事情上,王室和民间都面临着一样的困局。如何能更好的延续家族的兴盛?只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妥善解决的。而我们或许能从光绪的身上获得某些启示!

如果您觉着文章还行,烦请点赞关注,今后的日子里会更新更多优质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