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月三日天气新

 塞外箫声寒 2022-06-08 发布于山东

记得好多年前,看过一幅国外的名画,大概叫《四月的春光》,画面表现的是一位端坐的恬静少女肖像。这幅画的作者是谁,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该画对我印象很深,把少女比作明媚的春天,或把春天比作美丽的少女,都是恰到好处的。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万物复苏,是最美的季节;少女时代也是人生的开始,是人生的春天,当然也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

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天鹅、大雁等众多候鸟纷至徙来,沸腾了刚刚解冻的水边……伴着绵绵春雨,茸茸绿草渐次取代了郊野的枯黄,花儿朵朵开放,姹紫嫣红、蜂喧蝶舞。春天摒弃了冬日肃杀的景致,大自然展开了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带来无限希望和美好的憧憬……

今年(2011年)的清明节赶上农历的三月三,民间传说,两个节日犯“冲”,便有了清明这一天不上坟,吃核桃罐头等“辟邪”习俗。

三月三,过去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讲,不是太熟悉的。当江南杏花春雨之时,北国还是春寒料峭、冰雪消融的季节。从资料里得知:三月三,古时称“上巳节”。当时以(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节”。魏晋南北朝后,把上巳节确定为“三月三”这一天。是日,人们临水宴宾,朋友们相聚一起到郊外同游踏青、赏花,来到水边“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病)”(《后汉书·礼仪志上》)。唐代杜甫在《丽人行》诗中,这样描写上巳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相传,三月三,是华夏始祖女娲娘娘抟(tuan)土造人繁衍后代的日子。这一天,女娲娘娘用黄泥土捏出人,这样打造出来的人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士。后来,女娲娘娘实在忙不过来了,就用绳索蘸黄泥成批甩出人来,这样的人就是普通人或那些庸常之辈。如果当时女娲娘娘不嫌麻烦只用手捏出杰出人物,不去用绳索甩出普通人,现在我们国家的人口素质一定很高,综合国力也一定很强……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纯粹是子虚乌有的“捏造”出来的神话故事。女娲娘娘不仅会“捏造”,更离奇的是她老人家还会炼“五彩石”补天。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西北天塌了,女娲娘娘用自己烧制的“五彩石”补天。我猜测,中国古代的第一块砖和第一块瓦是女娲娘娘烧制的。也许女娲娘娘的泥瓦工水平欠佳,没有把西北天填补好,所以造成我国北方西北风居多的现象。当春天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向北方蔓延,北方的冷空气又向南推进,冷暖空气交锋之后,便形成降雨。

有了雨露的滋润,春天才显示出勃勃生机——柳絮飞扬,蝶恋花朵,天鹅交颈,鸳鸯戏水,野猫叫春……就在这样的季节里,身居昆仑之丘、瑶池之滨的王母娘娘也耐不住寂寞,借三月三开“蟠桃会”的机会,约中原周朝的周穆王(穆天子)幽会,传出千古“绯闻”。

周穆王(前962-前908年),周朝第五代王,又称穆天子。陕西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周朝第一代王是周文王,他奠定了周朝的基业。第二代王,周武王,灭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史称西周。那个“烽火戏诸”的荒唐皇帝叫周幽王,他是周朝的第十二代皇帝。西周一共延续十三个朝代。

当时,穆天子是驾着套八匹骏马的车去的王母娘娘的家乡——瑶池。这套八匹骏马的大车,就相当于现在驾驶装有八个缸发动机的越野跑车。不,相当于现在美国总统的座驾——空军一号。这位风流天子最初肯定是冲着王母娘娘的七个仙女去的,不知王母娘娘在给穆天子接风洗尘的酒宴上放了啥猛药,也许就是王母娘娘亲手酿制的“琼浆玉液”。穆天子在七个仙女的翩翩舞姿和钟磬笙箫中,觥筹交错,酒令喧嚣,不知不觉醉意朦胧、昏昏入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王母娘娘的肥沃怀中!《史记·秦本纪》说,“造父(穆天子的车夫)善御,得八骏,穆王使驾而西巡狩……”《史记·赵世家》也称,穆天子见到王母娘娘后“……乐之,忘归。”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正妃。由此可见,王母娘娘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给老公戴绿帽子的女人。

我国的周朝真是一个性开放的国度,天子能远去昆仑山瑶池堂而皇之地私会情人;黎庶可以在郊野旁若无人地野合。产生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其中有一首诗《郑风·溱洧》:

[zhn]与洧[wi],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jian,兰草)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译文(摘自网络):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蕳草求吉祥。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这首诗描写了周朝时期的郑国,三月三(上巳节),有许多人云集到溱河与洧河岸边踏青。溱河与洧河,在今河南省新密市,这两条河汇合后,流入双洎(ji)河。有一对少男少女手牵着手,各自拿一束据说能祛邪禳灾的兰花,行走在人群里。

女孩:咱们到河那边看看吧?

男孩:我刚才去过了!

女孩执拗的说:再去看一次吧?

男孩只好答应女孩的请求,两人去到河的那一边游览。河的那一边果然山花烂漫、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他们互赠芍药花,走入人群之中。

其实原诗远没有这么含蓄。前些年,台湾儒生李敖先生考证,《溱洧》诗中的“观”字,实乃是“欢”字。他进一步指出,把“欢”字更改成“观”字的时间,应该是在南宋时期。当时,受朱熹的理学思想文化影响,如此粗俗的字眼,当然不能登上“台面”,要登文化的大雅之堂,必须先除去诗里边的俗气,故有了“观”与“欢”易字的现象。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重读《诗经·溱洧》这首诗,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2500多年前,周朝的郑国,有一年的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一对青年男女在郊野的溱河与洧河的汇合处踏青。女孩说,咱们到洧河的那边欢娱一下吧?男孩说,我刚欢娱过了!女孩恳求道,咱们再欢娱一下吧?男孩只好答应女孩的要求,渡到河那边,欢娱之后,他们互赠定情之物(芍药花),在一起说说笑笑……

《诗经·溱洧》这首诗较直观地记录了古代民间度过三月三“上巳节”的这样一种民俗风情,我们不能用今人的审美观念,去随意涂改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月三(上巳节)是个欢娱、沾有喜庆的节日,而清明节则是祭祖、吊亡、思故的悲伤严肃的日子,据说这样的日子十九年才碰一次。一喜一悲,重叠在一个日子里,可谓犯“冲”,人们只好避开“冲日”,祭扫先人的坟墓。

春天的美景难以描画,春天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本文拣拾几瓣历史文化的落英,换一种思路去玩味春之余韵……

【塞外箫声寒撰文·原稿创作于2011年4月23日·略有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