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兆光:当前最优策略是保守——守住核心,守住初心

 华夏基石 2022-06-09 发布于黑龙江



保守的本义是“保存、守护核心价值,既包括业务的核心,还包括核心价值观”,即在恶劣的环境下不拉胯、不自弃、不失底线,随时保持重新焕发的可能。

文4200字|阅读约11分钟

  • 作者 | 苗兆光,华夏基石双子星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创始人、联席CEO,训战咨询专家
  •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第62辑(新书预告,7月出版,更多年中局势判断与建议请见新刊)

最近几个月整个社会好像没有了方向,各种行动似乎失去了整体性,各类群体对未来的信心指数都在走低。总体来讲,上半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走低,奥密克戎病毒新特性的影响及动态清零政策的双重结果让人产生了“百业萧条”的感觉,俄乌战争的走势又让人们意识到与西方脱钩的可能后果……

这一切都在挑战企业家和管理者们的信心,而他们的信心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可以明确判断,企业和企业家们将面临最大面积、最深层、最严峻的生存挑战。

年初的时候,我曾经撰文建议企业将2022年经营策略的主题定调为“保守、低调、刷新”。到现在,这个假设并没有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演进,我认为这个策略主题应该执行得更坚决、更彻底。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讲“保守、低调、刷新”,谈的是一般对策,就像波特研究战略理论的时候提出“成本领先、差异化和聚焦”三大战略是一般性战略,每个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形成自己的特定战略。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虽然经济在宏观上、总体上呈下行局面,但在结构上还存在着机会,有的企业在结构机会上还是能有发展的。比如面对大面积的未就业人群、失业人群,如何给他们赋能,就是结构性机会。从一般性对策来讲,还是要保守经营,围绕保守经营这一中心思想,做系统性刷新。

使用“保守”这个词,曾经被很多朋友反对,理由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语境里,保守倾向于贬义。我仍然觉得“保守”最贴切,因为“保守”一词的本义是“保存、守护核心价值,既包括业务的核心,还包括核心价值观”,这是贵族精神,是在恶劣的环境下不拉胯、不自弃、不失底线,随时保持重新焕发的可能。

在经营管理的具体策略上,如何贯彻“保守经营”这一中心思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把握。

1.保守经营,首先是要明确聚焦到核心业务上

假如你是草原上的一匹狼,以前,你周围的狼都很壮,吃的东西也很多,看到吃的东西,很容易就能咬到嘴里,可现在大家都是瘦狼了,不能还想着扩张、扩大地盘,自相残杀。不要再想着扩张,而是得想着你那块地盘可能还有别的狼惦记着呢!外面的机会不多了,自己的核心地盘再丢了那怎么行?所以对企业来讲现在还是要聚焦核心业务,要先保证核心业务不失守。

2.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决策时就很难去计算清楚得失了,只有明确自己企业的价值理念,回到基本价值立场去决策。咱们仔细观察一些行业头部企业近两年的举措,比如华大基因在疫情当中就表现不错,为什么表现不错?这个公司很多年不赚钱,但这些人真的是有家国情怀,当疫情一发生,这些人全到一线、到重灾区去了,这样他第一时间就知道医院需要什么,医生需要什么,防疫需要什么,所以就推出了一些确实有竞争力的产品。其实它的出发点是价值观,没有去算计利益,但满足了切实的需求,自然也会拿到相应的回报。

在不确定的时候,价值观要守住,我说的保守,一个是要守住核心,第二个是要守住你的初心。同时,所谓“刷新”是指环境变化时,不仅是在业务层面,企业的理念系统也要调整,而且理念和原则要系统化,不能是零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3.经营重心从增长转向利润

保守经营策略下,企业总体经营方针也要转变,经营重心要从增长转向利润。

为什么这样?我们过去若干年把经营简化为增长,因为过去30年中国的经营环境太好了,大系统在增长,遍地是机会,任何一个机会你只要全力扑上去,成功的概率就很大,所以过去都是把增长和经营是混在一起谈的,经营就是实现增长。但现在环境变了,仍然把经营简化为增长是有问题的。

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提前遇到了“不增长下如何竞争”的命题,探索出了一些方法论。但中国企业家的事业理论不支持这个命题,不增长似乎就不会经营了。过去管理企业,从来不正视内部矛盾,而是用增长的增量来化解矛盾,“萝卜快了不洗泥”。当外面的机会没那么多的时候,企业要想活得久,要渡过经济低迷期,利润就成了活下去的关键能力;利润高,生存能力就强,就能够撑得长一点。

从增长转向利润的同时,经营重心也要从规模转向现金流。过去中国企业在做强和做大之间,往往是选择先做大再做强,其实在做大的过程中风险很高,企业现金流经常会出现问题,过去融资环境好,能够弥补这个风险,现在可能就不行了,投资者开始保守,融资开始吃紧,你必须自己保存好现金流。

4.从扩张型战略转向生存型战略

如果说根据从保守到激进,可以把企业战略分成三层:生存的战略,发展的战略,扩张的战略。那么,过去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若干年中国企业遵循的是扩张战略,不断地开疆辟土,一个市场有五分把握就能开干,成功的概率也很高。但现在可能就不行了,成功的概率低了。企业应该从扩张型战略收缩到重视生存的战略,要把生存作为重心。

在这个总体方针下,我们可以在时间空间两方面去思考经营。

在时间维度上,企业要追求较快的回报周期,追求小闭环,能够快速形成闭环的业务要优先考虑。投资项目尽快能形成闭环的要优先投,而那些大闭环的,回报周期相对长的项目要适当压缩开支。过去做预算的时候,我们把经营性预算放到80%,长期战略性预算放到20%;现在则要压缩一些战略性的投入,调低长期战略性预算。

在空间维度上,这几点需要把握:一是保存核心业务,主战场不仅不能丢,还要强化。企业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要增加投入,不要减少投入。现在有些企业真的很惨,主营业务真的就没有了,主要市场寸草不生,现在就要琢磨着哪块地里还能有收成,就要把资源集中投到这里。对大多数企业来讲,当前还是要巩固核心业务,还是要收缩战线,离核心业务较远的业务要收缩。中国企业过去年景好的时候拉的战线都比较长,现在形势不好就把战略清晰一下,知道资源重点在哪里,市场机会在哪里;相对应地,日子就不那么难。先活下来,保存实力。

二是强化客户关系,在现有的客户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做业务的都知道,老客户、新客户;老产品,新产品,是四个象限,现在是要在老客户上花时间,起码是立于不败之地,别被人趁机抢了过去。所以要强化现有的客户,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在老客户身上。

三是业务上要均衡,有对冲,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些业务均衡的公司,现在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一些,业务单一的公司目前风险比较大。比如,那些国内业务、国际业务比较均衡的企业,现在的日子就好过些。因为国内形势不稳定的时候,国际业务在撑着;国际关系紧张的时候,国内业务撑着,这样就有一个风险对冲。在国内也是这样,如果你的业务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就好过一些,如果就只在上海或北京,那现在就很困难。这是从市场布局上,还有业务结构上的均衡,比方说餐饮业企业,你的堂食和外卖就要有个对冲。过去很多“高逼格”的餐饮怕做外卖影响顾客体验,不做外卖就专注做堂食,现在就很困难了,临时去培育外卖业务来补充堂食业务就很困难了。

对于陷入困境的公司来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业务均衡策略的空间,如果还有策略空间,我建议一定要做,因为不稳定、不确定是长期的,它不是短期的。我们说“过冬”是要放在三年周期来考虑的,要从时间、空间上进行“过冬”的调整和准备。

5.从组织维度上应该成系统地梳理理念和原则体系,维护企业的生态系统

过去业务是扩张型的,在组织的各个方面也都属于积极型的,那现在业务要收缩,还要积极地收缩,各个业务里面贯穿的原则策略是不是能跟环境一致?就是说要考虑,业务收缩了、裁员了,生态系统会不会恶化。从历史上看,每当经济恶化时,各种力量会把主要矛盾往资本上引,民间一直有对资本、对企业的恶意存在。为什么社会对裁员问题高度敏感?就是你裁撤业务的时候总会遇到要处理员工的问题、供应链伙伴的问题,如果你在收缩的时候恶化了你的生态,遇到的敌意太大,风险就会大大提高。很多企业不是死在经营上,是被恶化的生态拖死的,所以一定要维护你的生态系统平衡,一定要有明确的价值原则,如果你的价值观不明确,环境变化又不确定,企业再去按过去的思路算计利益、一味追求增长,就会出问题。

维护生态系统,一定要善待员工。生态不好的时候,遇到结构优化、业务撤裁需要裁员时,如果员工不站在企业的这一边,那是会出问题的。所以在经营策略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善待员工,尤其是在处理业务收缩这件事儿上,要考虑企业生存下去和善待员工之间怎么去平衡。我个人认为,裁员是最后的手段,并不是优先手段,一些企业一碰到困难就很容易看到缩小成本这个手段,实际它不是个优先手段。

最后讲一下低调。企业还是要回到企业本身,企业家的成就还是要在做成企业当中体现,不要有那么多想法。中国的企业家都很清楚,不需要提醒的,你看稍微有名的企业家把微博都清掉了,朋友圈儿都是沉寂状态。所以这次我没过多谈“低调”,重点强调保守和刷新。保守和刷新看似是一对矛盾,但的确在当前都很重要,我们要在矛盾中找平衡。

这是我的几点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