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学习中医的

 焦氏中医 2022-06-09 发布于河北

    我出生于1976年,在我11个月大的时候,得了“脊髓灰质炎”,先是腹泻,继则发热,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很差,我熬过了疾病的急性期(最重的时候,几近呼吸衰竭),最后落下了双下肢残疾的后遗症,父母带我四处求医问药,可收效甚微,最后,我父亲打问一个亲戚得知,北京有一名退休的老中医,医术高超,居住在北京市门头沟一带,父亲便带我去找这位老中医治病,这位中医名叫“尧庆生”。

     听我母亲讲,当时我的双下肢瘫痪的很严重,双下肢象两根“面条”一样软弱无力,两腿用手拎起来就可以搭在两肩上,到了北京以后,老中医只是用几根普通的针灸针,在我的腰部和双下肢仅仅扎了三次,我的腿便可以自主伸屈了,如此,我在北京治疗达半年之久。

(一周岁时,与爸爸妈妈在北京看病)

    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很奇怪的问爸爸,针灸针没有药,怎么能治病呢?身为农民的爸爸,当然回答不了这么深奥的医学问题,我记得我爸爸说,你去问问你当医生的爷爷吧!这个爷爷是我本家的一个爷爷,在农村行医,医术得自家传,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医在农村还不是很普及,老百姓有个头痛脑热、拉肚子痢疾什么的,都是去找中医看病,吃个两三天的药就好了。在村子的中央的高地,有一所石头砌成的房子,这就是我爷爷的诊所,这样的老房子看似简陋,实则冬暖夏凉,我去问我爷爷有关于我的腿疾的问题,一开始,我爷爷尚给予答复,可能是年幼的我问题太多,也可能是我不会问问题,我爷爷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的问题,我也回答不了,这样吧,你将来就做医生吧,现在也可以跟我学医生,或许,你所问的问题还需要你自己来解答。”爷爷的话和父亲的话一样,都是希望我将来做医生,在我年幼的心灵里,已经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至今记得,我爷爷让我读的第一本中医书籍——《症因脉治》。

     之后,我爷爷让我读的医书越来越多,如《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等,有一次,我读了中药学的著作,中药里面有一味药叫做“金银花”,功效是“清热解毒”,我带着童心和好奇心问我爷爷:“人如果中毒了,服用金银花就能好了吗?”我爷爷耐心的对我教诲道:“金银花解的是热毒、火毒,其他的中毒可不好使。”虽然我小时候不是很理解什么是热毒、火毒,可是,我记住了很多的中药名和中药的功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爷爷的中医门诊)

    另一个使我对中医产生兴趣的事件是我父亲对我讲的,有一年,我奶奶得了很严重的病,已经是卧床不起了,当时,因为有“六二六”指示,有一位叫“陈方舟”的中医,好像是天津来的,来支援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这位陈医生给我奶奶号了号脉,然后开了药方,我父亲说,药方上只开了五六味药,就是这几味药,喝了三四天,就把我奶奶的病治好了,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对中医的理解就是简单的药物,神奇的疗效。

    1993年,我读完初中,顺利的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邢台市卫校”,当时,学的是“西医士”,在9月份,我进入了邢台市卫校,进入梦寐以求的医学的殿堂。

    一个学期下来,我才明白,我学的是西医,我脑海里困扰了数年的问题,在西医领域是寻求不出答案的,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图书馆去阅读中医书籍,先是阅读针灸方面的著作,如《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集成》、《针灸逢源》等书籍,读了针灸相关的书籍以后,我才渐渐的认识到,中医博大精深,单单读针灸书是不够的,还需要明白中医理论方面的内容,就这样,我又读了《内经》、《内经知要》、《难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书籍,同时,西医学的学习,我也没有放松。

    入学的前两年,我大抵是这样学习的,中医西医并进,在学习上,并没有厚此而薄彼。

(1994年,中专时期)

    我对中医有深刻认识,大约是在入学的第三年,当时从图书馆借阅了《丹溪医集》这本书,读了以后,不仅感慨,古人的智慧是何等的至高无上啊!朱丹溪提倡的学术观点是“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在治疗上注重滋阴降火。我将这本书读了几遍以后,我又借阅了张景岳《景岳全书》,其中有两篇文章“辨丹溪”、“阳不足再辨”,很明确的提出了与朱丹溪不同的医学观点,这就好像两个人在辩论,孰是孰非?为了弄清楚他们的观点的正确性,我再一次溯本求源,重新把《内经》、《伤寒论》通读了一遍。

    直到我独立行医以后,才逐渐的认识到,朱丹溪是正确的,张景岳也是正确的,只是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所治疗的病人不同而已,也就是说,朱丹溪的时代,人病阴虚火旺的比较多;张景岳的时代,人病阳气不足的偏多。所以,才产生了不同的医学观点与主张,由此,我深有所悟,读中医书,一定要理解这本书的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

    直到1997年中专毕业,我利用这四年的时间,将历代名气比较大的中医著作,几乎通读了一遍。

(1995年,中专时期)

    毕业后,我又拜了数名中医名家为师,跟随老师们抄方、学习,在此,我真诚的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教诲,也感谢老师们在我的学医道路上给予我的支持与帮助!

    在2012年,我又在河北医大读了两年的“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至此以后,我能够独立实践并联系理论,运用中医——这个集历代智慧为一体的武器,来给老百姓看病了。

    在2021年,我在工作之余,编著并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中医专著——《仲景之门》,在这本书里,我详细而全面的阐述了我的医学观点与主张。其次,我还陆续发表了中医类文章数十篇,如《六经钤百病小议》、《症状、主诉及主症小论》、《再谈主诉、症状与辨证》、《中医与肿瘤》、《论中医之伟大作用》、《“鬼门十三针”浅解》等。

    如果有人问我,中医是什么?我会这样回答:中医是智慧医学,中医是生命医学,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